麻川河,又名東埠河,由湯嶺東面發源,合黃山東南兩面之水,迤邐千峰,匯聚沿路各山諸水,始入仙源。古縣誌記麻川河:“……山高水深,駕飛虹於水上有濠梁之景焉”,其雄偉壯觀可見一斑,麻川河沿岸風光綺旎,江南奇秀集於此。在河流途經的仙源鎮稍上方的麻陂潭,而下的麟鳳橋、板石垂釣、獅子石、寨山等都是古代太平著名的遊覽景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麻川河
- 地理位置: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東南方向
- 別稱:東埠河
- 發源地:湯嶺東面
地理位置,河流起源,河流治理,沿岸古蹟名勝,麻 陂 潭,麟 鳳 橋,板 石 垂 釣,獅 子 石,寨 山,
地理位置
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東南方向的麻川河是黃山區內最大的河流。她位於黃山風景區主峰的東側,發自黃山風景區南大門的湯嶺諸多溪水匯集而成。途經黃山區的湯口鎮、譚家橋鎮、三口鎮、仙源鎮、新明鄉,綿延49公里,後流入太平湖。
屬青弋江水系,最終匯入長江。
河流起源
自仙源鎮至小河口麻川河出太平,六十里之間,“巨石累珂,交積隍澗,曲折奔騰,衝激雷轉”,如此景象,顯見麻水之美無可比擬。晚唐詩人杜荀鶴在仙源一帶遊歷麻川後作五言詩一首《題麻溪》:“麻溪清澈底,似入武陵溪;兩岸山相向,三春鳥亂啼。酒旗和柳動,僧塔與雲齊;此是歸期路,歸期路弗迷。”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令詩人深深感動,於是,在此找到了心靈回歸之路,而且從此不再迷惑。與此有異曲同工的是古代一縣令離任時的言志詩:“檢點歸鞍快交鞭,來朝走馬亦陶然,問心只飲仙源水,回首心無俗濁泉。”
河流治理
麻川河流域洪水多發,多年來周遭百姓深受其害。麻川河綜合治理項目的完成可以從根本上改變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增強防洪能力,確保河流兩岸人民的生活、生產安全。同時翻板閘和河堤的修建造就了一個巨大的“蓄水池”,成形一道亮麗的水上風景,可推進該村鄉村觀光旅遊和淡水養殖的全面發展和保護。黃山區政府近幾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對麻川河實施綜合治理,將給沿岸老百姓帶來災害的河流,治理成了造福於沿岸村民的母親河!
沿岸古蹟名勝
麻 陂 潭
麻川河出葛湖裡,即至仙源,此處兩水萃合,水面聚然開闊,終年碧水流茵,兩岸濃蔭華蓋,稱麻陂潭。縣誌記載,仙源的先賢周怡、崔涯等人,皆曾於此登舟飲酒賦詩,曾有過數里涼亭,魚筏泳游,真如畫裡的美景。
明代嘉靖十七年進士、太常少卿周怡所作《同崔侍御泛麻川》詩數首,據考證,即作於麻陂潭。崔侍御即崔涯,嘉靖八年進士、監察御史。現錄其中一首,足見當時麻陂潭勝景。
麻川初漲泛新波,霽景當如嘉會何?
鷗鷺翩翩舟外是,
煙雲冉冉席邊多。
尊當碧浪浮珠玉,
衣傍青山帶薜蘿。
儒雅風流今勝事,
詠歸隨處濯纓歌。
鷗鷺翩翩,煙雲冉冉,碧浪浮珠,衣傍青山薜蘿,何等儒雅風流?
麻陂潭應是仙源人的泛舟之所,他們遊玩、休憩、踏青、遊春,皆要來到這裡,所以才會有“數里涼亭,魚筏泳游,真如畫裡”的美景。文人學士,寄寓山水,情懷邈遠,常常結伴而來,飲酒賦詩。監察御史崔涯在返鄉休假期間,與當時的同為詩人的縣令劉元凱攜帶美酒,結伴登舟,泛遊麻陂潭,酒興之時,隨即賦詩兩首:
《雨霽偕劉尹泛舟麻川》。
其一:
覽霽麻川似境中,
野航春水坐來空。
參差綠樹肥將滿,
回合青山翠且重。
花岸共諧魚鳥意,
柳橋深醉酒旗風。
鳴琴多暇恣清賞,
肯拉潛夫一笑同。
其二:勝日同登李郎舟,
輕罌花朴酒香淳,
迎人草色青無際,
過雨山光翠欲流,
赤壁未望蘇子感,
曲江長抱杜陵憂,
眼前雙態須臾事,
都付春花酒一瓶。
兩詩把麻陂潭的雨後春光描繪得美輪美奐。
麟 鳳 橋
古城東門外數里,悍然石橋一座,名曰:麟鳳。麟鳳皆為吉祥之物,蓋因麻川河水,常在春夏泛濫,洶湧澎湃,非麟鳳不能鎮臥其上。橋建於乾隆三十年,青麻石建築,六墩五孔,長九十餘米,寬七米,高十二米,高大雄偉,尉然壯觀。古城旁邊,青山秀水之上,有此古橋,多相輝映,立刻生機盎然。
橋身兩邊護欄有三十四對石柱,橋中兩邊鑲大塊青石,碑刻“麟鳳橋”三字,橋兩端有圓圓美觀的抱鼓石,為橋壯勢,橋南端左側有麻石經幢一根,身下青石刻有紋線一枚,以測定水位之用。古橋經二百多年的風吹日曬,隙縫間早已長出藤藤蔓蔓,長及水面,隨風搖曳,煞是美觀。
麟鳳橋地處古徽、寧兩府要道,為兩地經貿交往做出了巨大貢獻,現在依然保存完好,古樸凝重,為皖南重要古橋之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電影《405謀殺案》、《小花》、《紅樓夢》等皆曾於此取景。
橋北端,在宋代,建有“眾樂亭”一座。當時的縣令孫覺著有著名的《眾樂亭記》,文中寫道:“物之可樂多矣!惟其性之嗜到山溪之勝絕,水石之清涼,則未有不樂之者。夫無情然後可以待有情,無情之至則有情者皆為之。役山水之樂,不畿於無情者與?……蓋君子樂與眾樂,憂與眾憂,而身不與也。余令太平之年,得縣之東山溪之會處,以作亭焉。而至者樂之,因名之曰眾樂。又列其所以樂者為之記,以自覽。”至明嘉靖年間,縣令劉元凱將眾樂亭移建至縣北重興寺前,又作《眾樂亭後記》。
板 石 垂 釣
麟鳳橋北端上側河岸,有著名的“七音石”,七塊青石,以石敲擊發出七種不同的聲音,以此名之。從此處拾階而下,河岸為巨大的花崗岩石,伸入河中,石面光滑平整,面積達一百二十多平方米,石面上留有歷代文人的詩刻多首,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詩人兼酒鬼的知縣劉元凱的趣味詩:“移杯就溪山,魚鳥來爭酒。呼童分一瓢,化作天邊斗。”詩人在此飲酒,竟有魚鳥來爭,何等有趣味?詩人竟不吝嗇,呼童分一瓢,化作天邊斗。無論男女老少,古人還是今人,讀到這樣的詩,都會叫好,詩人的灑脫豪放,就是仙源的普通百姓也深受感染,筆者多年以前,在仙源遇一老人,談起此處,他竟能琅琅上口地將這首詩背出來。詩刻雖歷經幾百年風雨剝蝕,但仍清晰可見。
石刻往前,水聲如琴,此處河水繞石迴旋,發出美妙悅耳的如彈奏的琴聲,故稱“板石聽琴”。板石前面水深積潭,稱板石潭,潭水清澈,群魚嬉戲,古人常常在此垂釣,故而“板石垂釣”成了仙源著名的八景之一。
仙源八景分別是:板石垂釣、富溪望月、雲中觀霧、慶雲鐘聲、榜山架鏡、石塔聽琴、南園丹桂、北嶺玉松。
獅 子 石
仙源往下十餘里,麻川里的累累巨石匯聚成長有百米的灘,名為中灘。灘中皆石,大者如床如桌,小者如盆如桶;麻川河水在此衝撞激烈,響聲如雷,幾里之外能耳聞,高山之崗能目睹滿灘飛濺的白浪;春季河水洶洶湧涌時,這裡是翻江倒海,冬日山寒水瘦時,這裡也是激流飛奔;年老體弱,幼童病婦皆不能臨此風景。中灘而下,河面開闊,水清冽澄淨,水底一覽無餘,一邊是鵝卵石平整鋪就,一邊是山腳的岩石,岩石多不規則,有起有伏,有高有低,使水底不單調而有趣,間或有大隊的魚群列隊而過。往下二三百米,水漸深漸綠,深不能見底,河中兀然一巨石躍出水面,虎視眈眈,欲搏眼前之物,石形如獅,其狀如搏球,故稱獅子石。
獅子石處水面平靜,顏色黛綠,四周皆為深潭,岸邊樹大,華蓋濃密,欲臥潭上,岸邊的山似不高,樹木卻蒼鬱,不顯得淺俗和熱鬧,與深潭渾然相配,山沿岸排列,整齊而規則,如屏障特為深潭而設;屏障背後,高山聳峙連綿有致。岸邊有一小篷船,擺渡行人。來往行人坐在船上,既驚異此地的秀美,也心懷恐懼,總喜歡把好奇的眼睛投向見不到底的水深處,見到的都是長長的龐然大物,如蛟如龍,有時有頭無尾,有時有尾無頭,有時有影卻無形,水深無法知其全貌,疑是水怪之物,便毛骨悚然,全身起了雞皮疙瘩,其實是水底岩脈,只不過是變化萬種,而非是蛟是龍。也怕那水,坐在船上才知那水並不平靜,水面下水流湍急,旋漩無數,看著眼花目眩,擺渡老人放穩撐篙後,總是要用盡力氣,才不致使船被衝到下流去。
如此深潭,因有獅子石點綴其中,畫龍點睛一般,寂靜畫面立即就靈動而賦於生命了,也因此吸引了許多古人在此徘徊不去,太平舊縣誌的古蹟欄中有記載,相傳呂純陽曾過此,坐獅子石上飲酒賦詩,石上刻有字跡,後被魚樵所剝爛,明代知縣劉元凱曾於此題詩:“愛水心偏遠,觀山水更清”。石中有一小潭,圓圓似鑿,水碧如油,試若風月清圓之夜,游者盤踞石上,周鄰水深百尺,清風徐來,波紋微皺,銀光萬道,把酒歌吟,豈不美哉?興趣漸來,歌之舞之,飄飄然若羽化而登仙了。
獅子石下五里浮溪口,右岸上山去樵山神仙洞,左下即是太平湖。
寨 山
寨山在麻川河下游一個叫“三門灘”的地方,古稱“三門六剌灘”此地曾出一聲名很響的人,叫劉敬之,是一地方鄉紳,慷慨豪爽,識時度世,曾支持過新四軍的工作,當年周恩來副主席為新四軍事來此,兩次在他家中留宿,並手筆留書,稱他為開明紳士。劉敬之對宅院對門有一座山,叫寨山。
寨山生得很奇,周圍的山都是樹林茂密,線條柔和,雖然也起起伏伏,但終歸平淡,不象此山,高高聳立,俊俏挺拔,形如黃山諸峰,崖壁金黃,磷光燦爛,崖壁的虛折之處,樹木蒼鬱古樸,色濃翠或深黛,山上似霧嵐籠罩,仰望不能至頂,因而山頂峰尖和濃翠綠黛之間都隱隱約約朦朦朧朧,為山增氣韻和空靈,若神仙境界。此山被夾在普通的兩山中間,也如村前掛著的一幅長長的天然山水畫屏,而山麓村前清清冽冽的麻川河水在此曲折盤繞,倒映山巒,水中畫景堪為美不勝收;若在月光之夜,身居此地,山愈奇高,水愈奇低,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水、意境、古趣,會讓許多人醉倒。當年李白路過此地,寫下了《下陵陽沿高溪三門六剌灘》一詩,高溪即麻川河,詩曰:“三門橫峻灘,六剌走波瀾。石驚虎伏起,水狀龍縈盤。何慚七里瀨,使我欲垂竿。”
關於寨山的傳說和故事很多,給人們印象最深的是說古代三門灘有一個叫劉宰的人,傳說他一箭步就能到寨山頂上去曬太陽,而他的兒子小宰官比他更有本事,吃飯時能用筷子夾著曬場啜稻穀的麻雀,老宰官見此大驚,心想世上又多了一個象他一樣危害他人他人卻奈何不得的高手,一怒之下,毀了他的一隻手。但老宰官還是阻止不了他後輩同代人中,個個手段高強,飛檐走壁無所不能,他們做好事也做壞事。後代人評說此事時,都把原因歸咎於劉宰家的門向,門向正對寨山,並於此得出一個結論:面向寨山做房子,家中就要出這樣的人。不管此事是真是假,但從人們把原因歸咎於寨山這一點來看,此地人對寨山的感情是神秘的,既把它當作靈物或神的化身,又對它深深恐懼。身居此地,既受寵若驚,又自卑自哀,覺得自己不配享有此山,而寨山自古至今世世代代就這樣主宰著此地人的心靈。
如今,三門灘早已在太平湖的水底下了,而寨山臨佇湖面,景色別致,被稱為太平湖上的桂林山水,成了太平湖上風景精華的幾處之一了,遊人不妨將船向坳里拐一拐,即可見到寨山綽約不凡的風姿,追尋詩仙李白當年的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