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麥門冬二十五個,米二十五粒。
用法用量
以水一升,和煮米熟,去滓,食後送下丸藥四丸,一日三次。以喉中乾,口粘浪語為候。數日小便大利,佳。
主治
肺熱水腫,或瘡瘍誤灸,火毒入里,浮腫而喘者。①《備急千金要方》:水氣腫鼓脹,小便不利。②《醫方考》:肺熱失其降下之令,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漬於高源,淫於皮膚,肢體皆腫,少腹不急,初病便有喘滿。③《醫宗金鑒》:癰疽陰瘡,法當艾灸,或灸太過者,或陽瘡不應灸而誤灸者,以致火毒入里,令患者頭項浮腫,神昏痰涌,吁吁作喘。
方義
《醫方考》:方中麥門冬清肺,以開其降下之源,糧米益脾,而培乎金之母氣。此治病必求其本也。
附註
用法中之丸藥,用莨菪子一升,毀羊肺一具。先洗羊肺,湯微渫之,薄切,曬乾作末,以三年大酢漬莨菪子一啐時,出,熬令變色,熟搗如泥,和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醫方考》、《醫方集解》、《醫宗金鑒》等用本方治上證,均不用此丸。
附方
名稱:麥門冬飲
組成:生麥門冬(去心)一升,陳粟米一升,雞子(取白)二七枚,淡竹葉(切)三升
用法:先以水一斗八升,煮粟米、竹葉,取九升,去滓澄清,接取七升,冷下雞子白,攪五百轉,去上白沫,下麥門冬,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次服
主治:心勞。熱不止,肉毛焦色無潤,口赤乾燥,心悶
出處:《外台秘要》卷十六引《刪繁方》
名稱:麥門冬飲
組成:麥門冬(去心)二兩,人參一兩,橘皮一兩,生薑三兩,羚羊角(屑)一兩
用法:上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三次溫服
主治:①《外台秘要》引《延年秘錄》:風邪熱氣衝心,心悶短氣,吐不下食。②《太平聖惠方》:腳氣,痰壅嘔逆,心胸滿悶,不下飲食
出處:《外台秘要》卷六引《延年秘錄》
名稱:麥門冬飲
組成:麥門冬(去心,生者)三升(30g),地骨白皮三升(30g),小麥一升(10g)
用法:1、古代用法:以水一斗三升,先煮小麥取一斗,去麥納二味,更煮取三升,絞去滓,分三次溫服,相去四五里。2、現代用法:以水先煮小麥,去買納二味,更煮,絞去渣,分3次溫服
主治:①《醫心方》引《玄感傳屍方》,骨蒸肺痿,四肢煩熱,不能食,口乾。②《太平聖惠方》:消渴,口舌乾燥,骨節煩熱
出處:《醫心方》卷十三引《玄感傳屍方》
名稱:麥門冬飲
組成:麥門冬(去心)一兩,生地黃二兩,甘草(生用)半兩,薺苊一兩,玄參一兩,茅根一兩,香豉一合,青竹茹一兩,生薑半兩
用法:上銼細和勻。每服半兩,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如人行五里一服。以愈為度
主治:乳石發動,壅熱至甚,心悶吐血
出處:方出《太平聖惠方》卷三十八,名見《普濟方》卷二六一
重要文獻摘要
《醫學指南捷徑六書》:“麥門冬飲治吐血,久即兼虛而不愈用此。麥門冬飲子,歸地參芪味。”
《簡明方劑辭典》:“麥門冬飲1.《備急乾金要方》冶水腫臌脹,小便不利方。麥門冬二十五枚,米二十五元。水煮米熟飲之。按:適用於陰虛水腫。2.《外台秘要》①治風邪熱氣衝心,心悶短氣,吐不下食方。麥門冬二兩,生薑三兩,人參、陳皮、羚羊角各一兩。水煎服。②治心勞熱不止,肉毛焦色無潤,口赤乾燥,心悶方。生麥門冬(去心)、陳粟米各一升,雞子二至七枚,淡竹葉三升。先以水一斗八升,煮粟米、竹真:,取九升,去滓,澄清,接取七升,冷下雞子白,攪五百轉,去上白沫,下麥門冬,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次服。”
《中醫大辭典》:“麥門冬飲《外台秘要》卷十六方。生麥門冬(去心)、陳粟米各一升,雞子二至七枚,淡竹葉三升。先以水一斗八升,煮粟米、竹葉,取九升,去滓,澄清,接取七升,冷下雞子白,攪五巨轉,去上白沫,下麥門冬,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次服。治心勞熱不止,肉毛焦色無潤,口赤乾燥,心悶。”
《醫方類聚》:“麥門冬飲方:麥門冬二十五枚,米二十五粒。右二味,以水一升,和煮米熟,去滓,以下前件丸藥,逐服作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