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門冬散

麥門冬散

中醫傳統藥方,清心潤肺之藥,瀉肺中之伏火,清胃中之熱邪,補心氣之勞傷,止血家之嘔吐,益精強陰,解煩止渴,美顏色,悅肌膚,退虛熱,解肺燥,定咳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麥門冬散
  • 功用:益氣養陰,降逆止嘔
  • 主治:反胃 氣陰兩虛 嘔噦吐食 煩熱等
卷四十七,卷二十一,卷八十四,卷十二,卷七十四,卷十七,卷十,卷二十九,卷十八,組成,用法,功用,主治,

卷四十七

【來源】《太平聖惠方》卷四十七。
【組成】麥門冬15克(去心) 半夏15克(湯洗七遍去滑) 陳橘皮22.5克(湯浸,去白、瓤,焙) 白茯苓22.5克 甘草7.5克(炙微赤,銼) 枇杷葉15克(拭去毛,炙微黃) 人參22.5克(去蘆頭)
【用法】上藥搗篩為散。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加生薑4克,大棗3枚,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功用】益氣養陰,降逆止嘔。
【主治】反胃。氣陰兩虛,嘔噦吐食,煩熱。

卷二十一

【來源】《仁齋直指》卷二十一。
【組成】生地黃 生麥門冬9克 生薑3克 白藥 蒲黃各6克 白蜜66毫升
【用法】上藥搗細。以井水600毫升,煎至420毫升,分二次服。
【功用】涼血滋陰。
【主治】防虛火旺所致的鼻衄。
按:《景岳全書》卷五十三"白藥"作"白芍藥"。

卷八十四

【組成】麥門冬半兩(去心,焙),厚朴半兩(去粗皮,塗生薑外炙令香熟),人參半兩(去蘆頭)。
【來源】《聖惠》卷八十四。
【主治】小兒嘔吐,心胸煩熱。
【用法】上為粗散。每服1錢,以水1小盞,加生薑少許,大棗1枚,粟米50粒,煎至4分,去滓放溫,漸漸與服。

卷十二

【組成】麥門冬3分(去心),茯神1兩,黃芩3分,熟乾地黃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人參1兩(去蘆頭),黃耆1兩(銼)。
【來源】《聖惠》卷十二。
【主治】傷寒後,體虛煩熱,不得睡臥,少思飲食。
【用法】上為散。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枚,粳米50粒,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卷七十四

【藥物組成】麥門冬1兩半(去心),赤茯苓1兩,知母1兩,黃耆1兩(銼),白茅根1兩(銼),人參1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百合1兩。
【處方來源】《聖惠》卷七十四。
【方劑主治】妊娠煩渴,咳嗽口苦。
【製備方法】上為散。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蔥白5寸,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卷十七

【藥物組成】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甘草1兩(炙微赤,銼),地骨皮1兩,豉1合,知母1兩,土瓜根1兩。
【處方來源】《聖惠》卷十七。
【方劑主治】熱病,煩渴不止。
【製備方法】上為粗散。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蔥白2莖,生薑半分,煎至5分,溫服,不拘時候。

卷十

【藥物組成】麥門冬3分(去心),麻黃3分(去根節),赤茯苓3分,知母3分,犀角屑3分,地骨皮3分,黃芩3分,赤芍藥3分,白鮮皮3分,甘草3分(炙微赤,銼),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處方來源】《聖惠》卷十。
【方劑主治】傷寒陽痙,身體壯熱,項背強直,心膈煩躁,發熱惡寒,頭面赤色,四肢疼痛。
【製備方法】上為散。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卷二十九

【藥物組成】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當歸3分,黃芩3分,黃耆1兩(銼),熟乾地黃1兩,蒲黃半兩,人參3分(去蘆頭),白芍藥3分,阿膠1兩(銼碎,炒令黃燥)。
【處方來源】《聖惠》卷二十九。
【方劑主治】虛勞小便出血,心神煩熱。
【製備方法】上為粗散。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淡竹茹1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卷十八

【藥物組成】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葛根3分(銼),柴胡1兩(去苗),貝母3分(煨微黃),川升麻半兩,百合半兩,梔子仁1分,甘草1分(炙微赤,銼)。
【處方來源】《聖惠》卷十八。
【方劑主治】熱病壯熱,頭痛,咳嗽。
【製備方法】上為粗散。
【用法用量】每服4錢,用水1中盞,加豉半合,蔥白2莖,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組成

麥門冬15克(去心) 半夏15克(湯洗七遍去滑) 陳橘皮22.5克(湯浸,去白、瓤,焙) 白茯苓22.5克 甘草7.5克(炙微赤,銼) 枇杷葉15克(拭去毛,炙微黃) 人參22.5克(去蘆頭)

用法

上藥搗篩為散。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加生薑4克,大棗3枚,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功用

益氣養陰,降逆止嘔。

主治

反胃。氣陰兩虛,嘔噦吐食,煩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