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說,未來20年大機遇》一書由[美] 理察·多布斯等所著,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基本介紹
- 書名:麥肯錫說:未來20年大機遇
- 又名:駕馭新興市場、技術、人口、全球聯繫的顛覆性力量, 讓順勢成為你的新常態!
- 作者: [美] 理察·多布斯 / [美] 詹姆斯·馬尼卡 /[美] 華強森
- 原版名稱:No Ordinary Disruption:The Four Global Forces Breaking All the Trends
- 譯者:譚浩
- ISBN:9787218106212
- 類別:管理經濟
- 頁數:272頁
- 定價:42.00元
-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4-1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試讀,
內容簡介
詮釋價值萬億的商業生活新事實
順勢重構既有的造富大趨勢
★“一帶一路”、亞投行、絲路基金等重磅戰略無一例外地指向中國西邊,全球經濟重心真的會重返中亞?經濟超體美國甘心被邊緣化?
★特斯拉汽車還沒上市,消費者就爭先繳納了1.6 億美元購車款,並作為運營資本,這是空手套白狼,還是顛覆性的融資方法?
★網際網路普及率只有16% 的非洲,卻可以讓近50% 的居民隨時隨地上網。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究竟是一對相生相伴的兄弟,還是一對相生相剋的冤家?
我們正身處一個無規則可循的大顛覆時代,未來20年更是如此。商業模式即刻被顛覆,新興市場憑空出現,新競爭者突然爆發,大企業的寬廣護城河如此不堪一擊……這不僅是我們的感覺,更是在警醒我們——捕捉趨勢與快速決策將成為組織或個人再造卓越的首要能力。
麥肯錫研究院實地調研美國、中國、德國、巴西、南非等100多個國家,用大量實例、數據與圖表智慧地詮釋了經濟重心向新興市場轉移、阿里巴巴打造“雙十一”網購節、水力壓裂技術打破石油美元格局、Uber遭遇計程車司機抑制等代表性事件必將重構全球新商業秩序。三位作者用講故事的筆法闡述了智慧型機器人、先進儲能、基因精準醫療等12項價值超過萬億美元的破壞性技術,並預測這些領域的商界精英已經踏上通向《福布斯》富豪榜的捷徑。
更重要的是,他們闡明了決策者與執行者如何重置他們的運營假設和管理直覺,利用新興市場、人口、技術變革和全球聯繫四種顛覆性力量,順勢而為,抓住事業、財富與人生大機遇。
作者簡介
理察·多布斯(Richard Dobbs)
麥肯錫諮詢公司董事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董事
2004~2009年,理察負責麥肯錫諮詢公司的金融業務的研究與開發工作。他服務過的客戶遍布全球諸多行業,從高科技到金融服務,再到石油、公用事業與公共部門。
理察撰寫過大量文章,探討企業在經濟下行環境中如何把金融危機轉化為戰略轉機。他的作品常見於《公司理財》《麥肯錫季刊》《麥肯錫金融報告》等權威商業與學術期刊。
他是暢銷書《價值》(Value)的合著者之一。
詹姆斯·馬尼卡(James Manyika)
歐巴馬總統全球發展委員會委員
布魯金斯學會(美國著名智庫)研究員
麥肯錫諮詢公司資深合伙人
他是麥肯錫全球高科技、媒體與電信業務的領導人之一。在過去18年裡,他與眾多全球領先的軟體、系統、網路、媒體與諮詢公司就策略、創新等領域進行合作。
詹姆斯還是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成員之一。
華強森(Jonathan Woetzel)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董事
非盈利智庫“城市中國計畫”聯合總裁
自1985年以來,華強森就開始長期在中國上海工作,他對麥肯錫中國業務的創建與擴大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與許多中國公司就發展策略、組織管理以及全球擴張等方面展開合作。
華強森還與中國城市與國家管理當局就能源、可持續性與經濟發展展開合作。在國際或中國的眾多權威出版物上,經常可以看到他的研究成果或文章。他還著有《資本中國》《運營中國》等與中國緊密相關的有影響力的暢銷圖書。
目錄
前 言 直覺重置:棋盤的另一半 10
破壞性力量:上帝創造的四個壞孩子 12
直覺重置:陣痛中的再思考 14
第1章 超越上海:折返的經濟鐘擺 18
經濟重心重回中亞? 19
城市的世紀:讓貧困農民變身高產工人 20
強大的增長引擎:城市的“甜蜜和美好” 22
大腦里的新經濟“濾鏡” 23
第2章 Uber打車軟體:科技加速變革的冰山一角 29
創新,經濟體的“神經系統” 30
破壞性技術的四大突破 31
數據雪崩VS海量信息 35
陡峭的技術採納曲線:微信2年狂徠3億用戶 36
“早起的鳥兒”有賭局 37
技術的破壞性:與“新常態”保持同步 38
第3章 老齡化的挑戰:人均壽命超過100歲的世界是什麼樣? 44
“鬼城”與都市之爭:人口之殤 46
從“世界工廠”到“世界養老院” 47
銀髮越來越多,勞動力越來越少 48
退休年齡延遲到70歲? 50
老齡化:遺留成本 or 稀缺資源? 51
第4章 貿易、金融、人口和大數據:勢不可擋的全球流通性 57
暴增的“南南”貿易 58
金融:無需把電子貨幣裝上貨輪 60
人口:國際移民暴增 61
數據與通訊:尋找流量里的萬億商機 62
連通性:撼動全球競爭根基 63
順應互聯的世界:從“價值鏈”到“價值網” 65
第5章 下一個30億:即將買下全世界的新消費者 70
逆轉的消費者“東南飛”現象 71
臨界點:趨向高端的消費狂潮 72
科技:知名公司被消費者欺騙? 73
到新興市場去 74
第6章 反轉的資源超級周期:糧食與礦石的“戰爭與和平” 82
“資源超級周期”的盡頭 84
需求:到火星開採資源 85
供給:政治陰霾下的畸形彈性 87
互連性:全球是一個市場 87
環境:不可忽略的隱性成本 88
高昂的生產,棘手的回收 89
第7章 嗜血的狼性:對廉價資本說再見? 96
資本價格誤闖不確定通道 97
“儲蓄罐”資金日益減損 99
低利率,高債務,新均衡? 101
企業不再斷糧的5種策略 102
第 8 章 如果你的助理是機器人:錯位的勞動力市場 106
或許,老闆只想招聘機器人 108
技術改變工作性質 109
中國的勞動人員銳減50%? 111
人員與技能的超級大錯位 113
第 9 章 小魚吃鯊魚:遁形的新競爭者 119
被徹底顛覆的競爭規則 120
層出不窮的新興市場競爭對手 122
小魚和鯊魚,價值蠶食與分享? 123
如果給汽車安裝黑匣子…… 124
自我顛覆,新競爭文化的秘訣 125
第10章 不可或缺的政府:“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 129
變革:決策人的串場路演 130
未來治理啟示錄 135
贏家通吃:新商業機會的共性 140
結 語 世界,只是幾頁幻燈片 143
致 謝 148
注 釋 153
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 153
破壞性力量:上帝創造的四個壞孩子 12
直覺重置:陣痛中的再思考 14
第1章 超越上海:折返的經濟鐘擺 18
經濟重心重回中亞? 19
城市的世紀:讓貧困農民變身高產工人 20
強大的增長引擎:城市的“甜蜜和美好” 22
大腦里的新經濟“濾鏡” 23
第2章 Uber打車軟體:科技加速變革的冰山一角 29
創新,經濟體的“神經系統” 30
破壞性技術的四大突破 31
數據雪崩VS海量信息 35
陡峭的技術採納曲線:微信2年狂徠3億用戶 36
“早起的鳥兒”有賭局 37
技術的破壞性:與“新常態”保持同步 38
第3章 老齡化的挑戰:人均壽命超過100歲的世界是什麼樣? 44
“鬼城”與都市之爭:人口之殤 46
從“世界工廠”到“世界養老院” 47
銀髮越來越多,勞動力越來越少 48
退休年齡延遲到70歲? 50
老齡化:遺留成本 or 稀缺資源? 51
第4章 貿易、金融、人口和大數據:勢不可擋的全球流通性 57
暴增的“南南”貿易 58
金融:無需把電子貨幣裝上貨輪 60
人口:國際移民暴增 61
數據與通訊:尋找流量里的萬億商機 62
連通性:撼動全球競爭根基 63
順應互聯的世界:從“價值鏈”到“價值網” 65
第5章 下一個30億:即將買下全世界的新消費者 70
逆轉的消費者“東南飛”現象 71
臨界點:趨向高端的消費狂潮 72
科技:知名公司被消費者欺騙? 73
到新興市場去 74
第6章 反轉的資源超級周期:糧食與礦石的“戰爭與和平” 82
“資源超級周期”的盡頭 84
需求:到火星開採資源 85
供給:政治陰霾下的畸形彈性 87
互連性:全球是一個市場 87
環境:不可忽略的隱性成本 88
高昂的生產,棘手的回收 89
第7章 嗜血的狼性:對廉價資本說再見? 96
資本價格誤闖不確定通道 97
“儲蓄罐”資金日益減損 99
低利率,高債務,新均衡? 101
企業不再斷糧的5種策略 102
第 8 章 如果你的助理是機器人:錯位的勞動力市場 106
或許,老闆只想招聘機器人 108
技術改變工作性質 109
中國的勞動人員銳減50%? 111
人員與技能的超級大錯位 113
第 9 章 小魚吃鯊魚:遁形的新競爭者 119
被徹底顛覆的競爭規則 120
層出不窮的新興市場競爭對手 122
小魚和鯊魚,價值蠶食與分享? 123
如果給汽車安裝黑匣子…… 124
自我顛覆,新競爭文化的秘訣 125
第10章 不可或缺的政府:“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 129
變革:決策人的串場路演 130
未來治理啟示錄 135
贏家通吃:新商業機會的共性 140
結 語 世界,只是幾頁幻燈片 143
致 謝 148
注 釋 153
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 153
試讀
勞倫斯 H. 薩默斯 (Lawrence H. Summers) 美國前財政部長 沒有人能預知未來,但《非凡破壞力》卻打開了“未來魔瓶”的蓋子。通過閱讀本書,你就可以知道做哪些準備,以應對未來,任何有心改變未來的人都應該仔細研讀本書。 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 谷歌公司執行主席 《非凡破壞力》是一本不同尋常的管理書。商業與科技業內人士或周圍人士聽到“破壞”一詞有一段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