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山石窟文化價值研究

麥積山石窟文化價值研究

《麥積山石窟文化價值研究》是對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火車站東南約35公里的秦嶺山脈之中的麥積山石窟的研究。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五百里崗巒,麥積處其半,崛起一塊石,高百萬尋,望之團團,如農家積麥之狀,故有此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麥積山石窟文化價值研究
  • 定義:對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火車站東南約35公里的秦嶺山脈之中的麥積山石窟的研究
地理位置,歷史背景,歷史價值,文化價值,景區簡介,困擾,

地理位置

天水麥積山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火車站東南約35公里的秦嶺山脈之中。周圍山奇林郁,溪石聯映,風景優美,有小江南之稱,素有"秦地林泉之冠"之美譽。麥積山石窟文化價值研究

歷史背景

麥積山石窟可能在後秦時已開始建造,魏孝文帝以後,漸趨發達。現存魏、西魏、周石窟大約三十個,麥積山石質不宜於雕刻,佛像一般都是泥塑。經過一千多年,塑像並未潰敗,這種和泥法也有其特殊的地方。自隋至明清,歷朝都有塑像,大塑像高達15米,小塑像高僅20多公分。 《麥積山石窟文化價值研究》
《麥積山石窟文化價值研究》
麥積山石窟文化價值研究
《麥積山石窟文化價值研究》

歷史價值

石窟現保存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各窟194個,泥塑像、石刻像7000餘身。因為地處多雨地區,所以壁畫保存較少,現存1300多平方米。石窟建築完全按照我國傳統風格,沒有莫高窟的中心塔柱似洞窟。而大批精美塑像多為隋代以前製作,這比莫高窟經歷代重修重建的塑像更加有歷史價值。
《麥積山石窟文化價值研究》
麥積山石窟文化價值研究
《麥積山石窟文化價值研究》
麥石山石窟的地理位置接近中原,所以集合了中原文化的精華,和雲岡石窟、四川大足石刻、黃澤寺石窟的風格相互影響作用。
麥積山石窟的造像最高大者達16米,最小者僅為10餘厘米。其中第44窟造像被稱為“東方的維納斯”。西秦的78窟、128窟的造像的僧衣細緻地繪出了圖案。建於70餘米高的的七佛閣上塑像俊秀,過道頂上殘存的壁畫精美絕倫,其中西端頂部的車馬行人圖,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車馬所走方向均不相同,堪稱國內壁畫構圖之經典之作。

文化價值

麥積山作為天水市標識性旅遊景觀,給天水市帶來了很高的知名度和豐厚的經濟效益;而天水市得天獨厚的地理
《麥積山石窟文化價值研究》位置和氣候環境養育了麥積山石窟為代表的地域文化。天水市地處我國南北氣候分水嶺的秦嶺山脈西端,山脈海拔一般在1400米至1800米左右,最高山峰可達2200米以上,那裡東西走向的山系遮擋了我國陸地南北流動空氣氣流,在山南山北截然分成兩種氣候,適宜多種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林果瓜菜生長,是我國南北方沉積地層在地表上層的分界線,又是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的分水嶺,形成獨特的自然景觀。由於風景區位於南北交界處,氣候溫和濕潤、物產豐富,天水素有“隴上江南”的美稱。天水自漢代就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和歷史兵家爭奪的關卡要衝,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中,擁有一大批歷史名人,如傳說中的伏羲氏、女媧,三國時期的姜維、唐朝李淵等。諸葛亮伐魏六出祁山,取天水收姜維,失街亭痛斬馬謖,姜維為復漢室八次出兵,這些歷史事件都發生在天水。由此看來,作為天水歷史文化一束奇葩的麥積山石窟有其形成的淵源歷史背景和豐富的人文氣息。她與方圓數十里分布的植物園、水簾洞、木梯寺等共同組成古絲綢之路東段的“石窟藝術走廊”。麥積山系小隴山林區的余脈,其風景以麥積山石窟藝術為主要內容,是國家4A級景區、全國文明旅遊示範景區、國務院1982年第一批公布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有人稱麥積山石窟為“東方雕塑陳列館”,與我國的三大石窟,即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相提並論。我們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博大精深,凝重雋永。單單麥積山石窟就把中國歷史的古老寫在了山石上,留給後人一筆豐厚的寶貴遺產。
麥積山石窟文化價值研究
《麥積山石窟文化價值研究》

景區簡介

位於天水東南部,因該山狀如堆積的麥垛而得名。石窟始建於一千五百多年前,大多在二十至八十公尺高的懸崖峭壁上開鑿,層層相疊,密如蜂巢。各洞窟之間有棧道相連,攀援而上可達山頂。
麥積山石窟中最有名的就是泥塑,塑像大小與真人相似,有的交頭接耳,有的低眉含嫣,形態栩栩如生,被譽為“東方塑像館”。麥積山石窟雖以泥塑為主,但也有一定數量的石雕和壁畫,雕刻技藝精湛,壁畫古樸典雅,不論是北朝的“秀骨清像”,還是隋唐的“豐滿圓潤”,都刻畫得栩栩如生,溫婉可親,極富生活氣息。洞窟多修成別具一格的“崖閣”,在東崖泥塑大佛頭上15米高處的七佛閣,是我國典型的漢式崖閣建築,具有很高的價值。近年來,麥積山石窟又相繼開放了香積寺、豆積寺、交龍寺等景點,使景區的內涵更為豐富。
《麥積山石窟文化價值研究》
麥積山石窟文化價值研究
《麥積山石窟文化價值研究》
麥積山石窟,原是一個完整的山體,唐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5年),天水一帶發生強裂地震,整個窟群便分為東崖和西崖兩部分。東崖現存洞窟54個、西崖140個。由於麥積山石質皆為紫褐色之水成子母岩,不宜精華細鏤,所以大多採用泥塑和繪畫。麥積山塑像,主要題材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等,儘管各代塑像同處一堂,但並不因襲模仿,而是保持著各自的時代特色,系統地反映了我國泥塑藝術的發展、演變過程。無論是高達15米的巨像。還是只有0.3米的小像,都充滿著人間世俗的感情,使人感到,這不是雕塑,而是民風民俗的體現。

困擾

以精美雕塑聞名於世的麥積山石窟素有“東方雕塑陳列館”之稱,但千餘年來,受自然侵蝕和人為因素影響,麥積山石窟的雕塑、壁畫等產生了多重病害,目前有大氣降水後形成的滲水,泥塑內部出現老化、糟朽、斷裂,外部大氣環境誘發文物病害,周邊叢林引發鳥、鼠、蟲等動物危害,參觀者增多對文物保護產生的巨大壓力等五大幹擾正在威脅著它的生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