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小曲分布,起源與傳人,麥積小調的特點,腔調,演唱形式,樂器,歷史與現狀,
小曲分布
麥積小曲主要分布在甘泉鎮西枝村、高家莊、廖家莊、石家溝、胡家溝、峽門等村,尤以西枝村小曲最為有名。
起源與傳人
麥積小曲源於社火中的夜秧歌活叫地攤子,它是社火的衍生物。社火一詞始見於宋代《東京夢華錄》,它作為古老的風俗,在中國有數千年的歷史,它來源於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由此便產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認識能力的提高,祭祀社火的儀式融入和賦予了新的內容,表現形式也多樣化,注入了民間傳說、戲曲故事和英雄人物等元素,逐漸增加了娛人的成分,成為規模宏大,內容繁複的民俗娛樂活動,小曲也隨之誕生。麥積小曲在清朝已逐漸成為一種以團體民眾四六句和具有完整故事情節、舞台表演藝術特色的比較規範的民間娛樂形式。麥積小曲最早有130多首,現流傳下來的只有80多首,而且許多曲目內容及唱腔已殘缺不全,隨著歲月的流失,麥積小曲第一、二代傳承人姓名和所傳曲目不詳,有據可查的是第三代傳承人有秦兆喜、尹文奎、秦兆祥、秦元珍;第四代傳承人有秦建福、秦岷山、趙自忠、賈守珍;第五代傳承人有秦書文、熊保兒;第六代傳承人以龐彩英、熊繡花、尹三魚為代表總計16人。
麥積小調的特點
腔調
演唱形式
小曲表演主要以唱為主,同時配有肢體語言,可單人獨唱,又可群口合唱,即可3至5人在舞台演唱,又可15至30人演繹陣法,主要有一字長蛇陣、二龍戲珠陣、黑虎剜心陣、白馬分鬃等陣法,氣勢宏大,美輪美奐。人物都彩妝表演,主要以社火臉譜為主,紅為忠,白為奸,黃為殘暴,蘭為草莽,綠為義俠、惡野,金銀為神妖等來體現人物忠善剛勇,草莽奸佞。
樂器
歷史與現狀
麥積小曲從最初的年慶自娛自樂表演形式發展到已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民俗文藝表演形式,它承傳和弘揚了中華民族的精粹,它的情節多以傳統哲理故事、英雄故事及神話故事為主,對豐富民眾文化生活,承載著教化人的作用。同時,挖掘整理麥積小曲對於研究地方音樂、戲曲的發展演變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外界環境的影響,甘泉小曲的發展出現了瀕危,主要表現在一是小曲是以口傳心授傳承,隨著傳承人年事已高,部分去世,導致一部分失傳;二是小曲藝人受封建傳統觀念影響,傳男不傳女,縮小了小曲的傳承範圍;三是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豐富,影視業的迅猛發展,對小曲發展產生了很大的衝擊力;四是大部分年輕人對小曲不喜歡,且學習它不能養家餬口。這種種原因導致了小曲傳承出現了瀕危,所以急需對其進行搶救性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