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地心村委會

麥地心村委會

該村隸屬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甸沙鄉,地處甸沙鄉西北邊,距鄉政府所在地10公里,到鄉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尋甸縣城43公里。東鄰甸沙鄉蘇撒坡村委會 ,南鄰甸沙鄉甸沙村委會,西鄰甸沙鄉興隆村委會,北鄰金源鄉 。轄9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485戶,有鄉村人口1833人,其中農業人口1833人,勞動力1267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218人。

全村國土面積18.12平方公里,海拔2129米,年平均氣溫13.1 ℃,年降水量1098 毫米,適合種植烤菸、玉米、洋芋等農作物。全村有耕地面積2102畝,人均耕地1.15畝,林地13288畝。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5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46元。該村屬於相對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烤菸、玉米、洋芋為主。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216戶通自來水,有259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53.4%)。有485戶通電,有159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9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32.8%和60.8%)。

該村到鄉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0輛,機車176 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00畝,有效灌溉率為 1.22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22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麥地心村委會
  • 地理位置:甸沙鄉西北邊
  • 面積:18.12平方公里
  • 海拔:2129米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人文地理,新農村建設,村莊規劃,產業規劃,培育新農民規劃,文明新風規劃,好班子建設規劃,發展重點,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102畝(其中:田38畝,地2064 畝),人均耕地1.16 畝,主要種植 烤菸、玉米、洋芋 等作物;擁有林地 13288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4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3畝,主要種植黃梨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495畝,其他面積11295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0年底,全村有215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 有485戶通電,有159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95戶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5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58戶。 該進村道路為屬於柏油、水泥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10.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0.0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300.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0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7畝。 該村到2010年底,有29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4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54.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02.00萬元,畜牧業收入28.0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707頭,肉牛453頭,肉羊824頭); 林業收入6.00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55.00萬元, 工資性收入7.6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46.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7.6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76人 ,在省內務工62人,到省外務工14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烤菸.玉米.馬鈴薯,主要銷售往省內。2010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405.00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黃梨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烤菸.玉米.馬鈴薯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74戶,共鄉村人口1833人,其中男性952人,女性881人。其中農業人口1935人,勞動力1270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9;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602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3.0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0.0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0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麥地心國小,中學生就讀到甸沙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1.00公里,距離中學5.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201人,中學生138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3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787.75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7830個(勞均6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407.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5個,黨員總數43人,黨員中男黨員38人,女黨員5人。 團員53人。

人文地理

該村隸屬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甸沙鄉,地處甸沙鄉西北邊,村委會所在地為麥地心村,因村居麥地正中心,故稱“麥地心”。距甸沙鄉政府所在地10公里,到鄉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尋甸縣城43公里。東鄰甸沙鄉蘇撒坡村委會 ,南鄰甸沙鄉甸沙村委會,西鄰甸沙鄉興隆村委會,北鄰金源鄉。
該村現有農戶485戶,共有鄉村人口1833人,其中男性952人,女性881人。其中農業人口1833人,勞動力1267人。該村是純漢族村。
這裡的人民,勤勞善良,誠實純樸,熱情好客,和睦相處,村風民風較好。

新農村建設

麥地心村委會試點村-麥地心村新農村建設發展規劃
堅持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方針,以改善民眾生產生活條件,改善村容村貌村風,培育和發展後續產業,提高農民素質,完善和創新管理機制為出發點,形成發展新產業、培育新農民、建設新村莊、形成新風尚、建立新機制的試點局面,達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從客觀實際出發,量力而行,打好基礎,分步實施,逐步發展,整體推進。

村莊規劃

(一)村莊規劃原則
村莊規劃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結合實際、適當超前;民眾參與、科學編制;堅持標準、逐步到位"的原則。
(二)目標
1、改善民眾生產生活條件,完善村莊基礎設施,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解決飲水困難問題。完成"一池三改"。
2、開展"四清四化",清除髒、亂、差現象,綠化、淨化、美化、亮化村莊。達到"布局合理,設施配套,環境整潔,村貌美化"的基本標準。
(三)內容
1、基礎設施建設
(1)道路建設
①村中幹道建設,新建村中硬化道路1條,總長135m,寬3m。
②村中小路建設,新建村中硬化小路6段,總長730m,寬2.5m。
③入戶連線小路建設,新建入戶水泥小路總長1150m,寬2m。
(2)人畜飲水架設管道6220m。
(3)安居工程及民房建設
①危房改造3戶9間,585m2 。
②農戶庭院建設,為每戶新建30m2 混凝土曬場一塊,總計2400m2
③堅持量力而行、各具風格、突出特色的基本要求,對81戶81間民房2400 m2進行外牆粉刷。
2、生態建設
以推廣清潔能源、保護生態為基本目標,推廣沼氣池及配套設施建設,推進"一池三改"。
①沼氣池建設,新建沼氣池45個。
②衛生廁建設,新建衛生廁所45個。
3、電力、通訊、廣播電視建設
以提高村民生活質量、促進農村現代文明為目標,加大麥地心村電力、通訊、廣播電視建設。繼續加大電網改造和建設力度,擴大電訊、廣播電視以及網際網路的覆蓋面。力爭電訊、廣播電視覆蓋率達80%以上。
4、"四清工作"
以"環境整治、道路通暢"為基本目標,在麥地心村全面展開"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清人畜居舍混建"工作,整治髒、亂、差現象。垃圾基本實現集中處理。
5、村莊綠化美化
以農村"四旁"(村旁、宅旁、水旁、路旁)綠化為主,把村莊綠化和發展庭院經濟結合起來,鼓勵種植毛竹、常綠闊葉林等,綠化美化村莊,改善人居環境。按照"一戶一宅"的規定,對村莊內廢棄的舊房、豬牛欄、廁所和一戶多宅閒置的房屋進行全面清理、改造,部分予以拆除。維修畜圈3戶4間,維修廁所1戶1間;拆除廁所1戶1間,拆除其他房屋設施2戶5間。

產業規劃

(一)產業規劃原則
1、在產業發展中堅持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以市場為導向,重點突破、整體推進。
2、按產業發展規律,以質取勝、科技推動、尊重農民意願的原則。
3、按照"撫優、扶強、扶大"和"誰有帶動能力就扶持誰"的原則。
(二)目標
1、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初步形成合理的農業生產力布局。做大做強菸草等主導產業,扶持發展經濟林果業。
2、積極構建支持保護有力、服務扶持高效、監管規範有序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最佳化農業產業的發展環境。
3、初步建立有市場競爭力的農業產業化體系,建設一個有帶動力的產業,培育一個農產品品牌,建立相應的農產品市場行銷體系。
(三)內容
1、種植業。穩定現有182畝優質烤菸生產面積,結合科技培訓,逐步提質增效,使烤菸產值年均達24萬元以上。每年推廣種植100畝高產玉米,提高單產,增加總產,平均畝產在600公斤以上。每年推廣100畝洋芋種植科技措施,重點示範推廣地膜覆蓋、整薯坑種等高產技術,適時播種,合理密植,提高單產,增加效益,平均畝產在2000公斤以上。
2、養殖業。結合各戶實際,逐步擴大養殖規模,加大畜種改良力度,提高養殖技術,戶均增加養殖收入1000元。
3、經濟林果業。積極扶持發展麥地心村經濟林果業,以核桃為主導,在麥地心煙點附近規劃種植核桃樹100畝,成為後續產業。
4、勞務經濟。通過加強培訓工作,提高麥地心村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促進麥地心村剩餘勞動力有序轉移,真正使勞務經濟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另一支柱。

培育新農民規劃

(一)原則
堅持"服務產業、突出重點、分級培訓、分類施教、自主自願、注重實效"的原則。
(二)目標
以實施"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為載體,以農村實用技術、職業技能、科學文化知識培訓為主,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增長農民實用職業技能,逐步提高農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
(三)內容
1、培訓體系建設。以鄉建立一個職業培訓基地和一個主導產業培訓基地,選聘農科、林業、畜牧、獸醫等站所專業技術人員組成講師團到村授課。聘請市、縣科技人員到村授課。以農民為主體,挑選種養殖業和其他行業致富能手組織成立種植協會、養殖協會等協會組織,以種養殖經驗豐富的人員和致富能手為兼職教師,不定期組織村民學習討論。
2、培訓制度建設。
(1)在培訓內容上,一是重點抓住主導產業的生產技術和有特色、有市場、能形成規模的職業技能專業進行培訓。二是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打造勞務品牌。職業技能培訓與促進勞動力轉移、打造勞務品牌、發展勞務經濟相結合。
(2)在培訓對象上,重點抓好農村科技示範戶和農業產業、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帶頭人,以點帶面;抓好農村未升學的高、國中畢業生的實用技術培訓,使他們能掌握1-2門實用技術。
(3)在培訓方法上,分類施教,農業技術以實用技術為主,結合生產周期採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階段性與系統學習相結合的辦法進行系統培訓。
(4)在培訓時間上,每季度定期培訓1次,其餘採取不定期培訓。
3、具體內容
培訓麥地心村村民10期2760人次。
(1)農業種植養殖實用技術培訓5期1380人次;
(2)科技文化、道德、法律、精神文明建設培訓2期552人次;
(3)務工和三產服務技能培訓3期828人次。

文明新風規劃

(一)原則
1、堅持立足於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2、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民眾,著力塑造農村新風貌。
(二)目標
1、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農村建設相適應的農村思想建設體系,打造誠信農村,整治農村各種陳規陋習,形成健康、文明、進步的社會文明新風貌。
2、全面整治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建成基礎設施完善、環境整治優美、管理規範有序的生態型新農村。
3、加強農村科技、教育、文化、衛生事業建設,促進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教育水平、衛生保障水平和文化事業建設水平有新的提高。
4、建立健全農村村民自治組織,完善社區服務體系,加快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三)內容
1、在鄉黨委、村黨支部領導下,由村黨小組和村民小組組織,深入貫徹學習《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為核心,廣泛開展道德、法律、文化、科普"四進農家"活動,大力宣傳"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20字基本道德規範,在村內顯要位置製作永久性標語懸掛。
2、多渠道多形式地開展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主要內容的思想道德教育,結合新農民培訓,開展2期專題教育。
3、大力倡導文明新風,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反對鋪張浪費,革除賭博等陋習;堅決反對和有效抵制邪教、迷信活動等醜惡現象,培養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村內張貼宣傳畫,結合新農民培訓,開展2期專題教育。
4、廣泛開展創評"文明信用農戶"活動,由村黨小組組織評比上報村黨支部初核,鄉黨委授牌,每年創評1-3戶。
5、大力加強民主法制建設,抓好村務和政務公開,村委會設立政務、村務公開欄,試點村設立村務公開欄,對村內的各項重大決策、財務開支、徵用土地審批、計畫生育指標、村幹部工作目標等重大問題做到定期公布。加強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新農村建設理事會會議制度、村民議事制度、年終總結報告制度、評議黨員幹部制度、財務管理公開監督制度等,完善村民監督機制,促進民主管理。加強民主法制教育,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制訂和完善村民公約,增強農民民眾的法律意識、誠信意識,維護社會安定團結,保持社會和諧穩定。
6、大力開展"和諧平安村"主題教育活動,圍繞主題,緊密結合農村工作實際,開展1-2期宣講和實踐活動,大力倡導團結互助、扶貧濟困的良好新風,形成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人際環境。通過開展民眾喜聞樂見的活動,構建平安、和諧新村。
7、穩步推進創建文明村活動,廣泛開展十星級文明戶、文明新風戶創評活動。力爭2007年底創建為縣級文明村,並逐步爭創為市級、省級文明村。
8、加強宣傳文化陣地建設。以滿足農民民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為核心,積極發展民眾文化,新建鄉村文化活動中心 50 ㎡。充分發揮農村精神文明活動中心主陣地的作用,籌集1000冊以上存量科學文化書籍,指定專人管理,定期開放供村民閱覽。利用各種節慶、民族傳統節日,開展形式多樣、各具特色、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豐富和活躍農民民眾的文化生活。
9、加強農村教育事業建設。切實保障農村中國小公用經費投入,加快中國小危房改造,改善農村辦學條件,認真實施國家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兩免一補"的規定。重視在校中小學生輟學現象,輟學率年均控制在1%以內。採取切實措施,積極引導未升入高中、大學的農村學生進入各類職業技術學校學習,推動農民知識化工程的持續穩定發展。
10、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積極推進農村醫療合作制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特困民眾社會救助制度、農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動員民眾積極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年參合率達99%以上。採取措施支持和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建立以利益為導向的計畫生育獎勵扶助機制。
11、成立道德公評公議會、"五老協會"、紅白喜事理事會、村民糾紛調解理事會,協會成員由黨員、村組幹部、威信高的村民代表5人組成,部分協會由新農村建設理事會兼職。

好班子建設規劃

(一)原則
堅持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堅持分層管理、級級負責;堅持依靠民眾、尊重民眾;堅持強化能力、嚴格管理的原則。
(二)目標
切實加強基層領導班子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提高工作能力,使村級班子達到"五個好"(即:領導班子也、黨員幹部隊伍好、工作機制好、小康建設業績好、農民民眾反映好)的基本要求。
(三)內容
1、實施以村黨組織為主題的"堡壘工程",全面推行"兩推一選",進一步配齊配強村級班子,最佳化班子能力、年齡、文化結構;推行"兩強--加強"(民主評議黨員、民眾評議村幹部、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制度,建立村幹部監督管理機制;加大村幹部培訓力度,每年對村幹部進行輪訓1-2期;加大村級後備幹部的選拔、管理、培養力度,每年向村黨支部推薦1-2名入黨積極分子,解決好班子後繼乏人問題。
2、實施農村黨員"先鋒工程"。結合農村知識化工程的實施,對農村黨員開展農業科技培訓,新農民計畫培訓10期,農村黨員原則上必須參加,不斷提高農村黨員政治思想素質,全面提高農村黨員"雙帶"能力;建立困難黨員幫扶機制,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的吸引力;抓好農村流動黨員管理,積極探索農村黨員管理新途徑。
3、建立健全在村黨支部領導下的村民自治運行機制。理順村"兩委"關係,建立健全村"兩委"工作運行機制。村民自治是農村的一項重要制度創新,也是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組織載體。健全村黨組織領導下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總結規範村民理事會的運作模式,充分發揮村民理事會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2006年以來,按照甸沙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麥地心村新農村建設,總投資7萬元。建設內容主要是村間道路建設。

發展重點

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一是經濟結構單一,以種植、養殖業為主,整體科技水平低下。二是耕地面積較少,糧食生產只能自給自足。三是經濟收入偏低,缺乏後續產業。四是文化教育落後,衛生條件較差,部分村落交通不便,人畜飲水困難。
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進一步改善各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民眾生產生活條件,穩定各村烤菸生產面積 ,加大黃梨品種改良,提高生產質量,逐步擴大種植、養殖規模,提高種植技術,積極扶持各村發展經濟林果業,逐步發展勞務經濟,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各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7年的1046元增加到1200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