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遊隋唐石刻群在九成宮附近,有隋唐時建造的寺院、石窟、摩崖造像共九處,這些石窟佛像造型逼真,雕刻精細,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石刻遊覽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麟遊隋唐石刻群
- 位置:“九成宮”遺址東4公里處
- 時間:隋唐時建造
- 特點:造型逼真,雕刻精細
代表,相關報導,
代表
慈善寺石窟慈善寺石窟位於“九成宮”遺址東4公里處。這裡杜水環繞,石崖如削,在高距地面20多米處,有7處石龕;較底處有大窟2處,即南窟、北窟。北窟有坐佛3尊,正中一尊身高3.96米,座高1.7米,身披袈裟,赤足盤膝,佛後背光圖案精緻。左右兩側,各有一脅侍佛像,大小與正中佛像相仿。南窟造立佛一尊,身高4.07米,赤足站立,造型優美;南龕為一佛一弟子,造型逼真,雕刻藝術高超,為石刻精品。
千佛院摩崖造像千佛院摩崖造像在“九成宮”西南15公里處。造像雕鑿於喇嘛山的百尺崖。崖面如一巨大的屏風,陡削懸絕。千佛院建造於唐代,現已片瓦不留,但石崖造像雖經千年風霜雨雪,依然存在。崖石共雕鑿佛、菩薩、天王、大力及羅漢像1021尊。最大者一米有餘,最小者約三公分,石像或立或坐,或怒或笑,千姿百態,栩栩如生。
石鼓峽石窟石鼓峽石窟位於“九成宮”東北5公里處。窟中如來佛像高約兩米,身著袈裟,坐於蓮台,一手撫膝,一手平推,慈眉善眼,端莊安詳。佛像背刻“乾符四年”(公元877年)字樣。
蔡家河石龕造像蔡家河石龕造像位於“九成宮”東北4公里處。遠望石崖高聳,鑿有石龕三層。上層三龕,每龕一佛;中層五龕,正中一龕三佛,中間一佛端座佛床,左右兩佛,騎獅跨象。牽獸石俑分列兩旁。其布局合理,形象逼真,使遊人百看不厭。下層八龕,佛像較大。
麟溪橋摩崖造像 在“九成宮”東一里許,有麟溪橋摩崖造像。其坐落在數高丈的石崖自然斷面上,有大小不等的24個石龕,龕中有佛像53尊。其中最大的一尊高約1.85米,為菩薩站像。石雕女佛,雲髻高聳,肌體豐腴,輕沙纏身,削肩豐臀,一手輕提衣裙,一手向上微托,身軀扭動,姿態綽約。
相關報導
存留在麟遊縣境內的隋、唐兩代石刻珍品,由於得不到有效保護而面臨著嚴重的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令人堪憂。麟遊縣是隋、唐時期有名的避暑盛地,許多君主在此大造佛像,留下了許多精湛石刻造像。縣城東南的慈禪寺有3個大石窟、14個小龕。在南、北兩大石窟中的主佛均在5米以上,其造型精美、線條細膩,看上去栩栩如生,被考古專家稱為石刻藝術的傑作。依山而建的千佛院摩崖造像群,個個神態安詳,巧奪天工,國家級文物《九成宮醴泉銘》更是書法界推崇的精品。
然而,麟遊縣屬國家級貧困縣,自身財力不足,每年20萬元文物保護經費難以保障。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建起一座符合文保要求的文物藏館,致使大量的石刻雕像,被堆放在露天,任憑日曬雨淋,風化現象嚴重。千佛院的1000餘尊佛像,就有400多尊已遭人為破壞。國寶級的文物九成宮醴泉銘和國家一級文物萬年宮銘碑等碑石已出現數塊斷裂,石質風化。
據了解,近年來,在省、市文管部門的指導下,該縣曾構想建九成宮遺址博物館,但由於缺乏資金等原因,這些構想無法變成現實。如今,這些珍貴文物只有在自然風化中等待著人們的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