麜 拼音:lì
部首:鹿,部外筆畫:10,總筆畫:21
五筆86:YNJS 五筆98:OXXS 倉頡:IPMWD
筆順編號:413522115351252211234 四角號碼:00294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9E9C
基本介紹
詞語解釋,古籍解釋,相關資料,
詞語解釋
麜 拼音:lì
部首:鹿,部外筆畫:10,總筆畫:21
五筆86:YNJS 五筆98:OXXS 倉頡:IPMWD
筆順編號:413522115351252211234 四角號碼:00294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9E9C
基本字義
雌性獐子。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𠀤力質切,音栗。《玉篇》牝麕也。《爾雅·釋獸》麕,牝麜。
相關資料
獐子介紹
獐子學名原麝(國家Ⅱ級保護動物)
拉丁學名 Noschus noschiferus Linnaeus
英文名 Musk Deer
別名 香獐 山驢 獐子 林獐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哺乳綱 Mammalia
偶蹄目 Artiodactyla
麝科 Noschidae
識別特徵 原麝體型較小,體長65-95cm。被毛粗硬,毛曲折如波浪狀,易折斷。雌雄兩性均無角。耳長直立,上部圓形。眼較大,吻端裸露。雄性上犬齒髮達,長而尖,露出唇外,向下微曲。四肢細長,後肢長於前肢。尾短。雄性鼠鼷部有香腺,呈囊狀,香囊外毛短而細、稀疏。通體暗褐色。耳背、耳尖棕灰色,耳殼內面白色,下頜白色。頸下向後至肩有兩條白紋。頸背,體背有4-5縱地土黃色斑點,腰部及臀部兩側的斑點明顯而密集,無清晰的行次,腋下、鼠鼷部、四肢內側和臀部周圍淺棕灰色,四肢外側深棕色,尾淺棕色。
分布
棲息地及習性 多棲息於針葉林、針闊葉濕交林、疏林灌叢地帶的懸崖峭壁和岩石山地。很少見於平地的樹林、平原、池沼或荒山禿嶺。一般雌雄分居,營獨居生活,而雌獸常與幼麝在一起,以晨昏活動頻繁,有相對固定的巡行,覓食路線,通常只在標定的範圍內活動。在雄麝臥棲處,常留有濃郁的麝香味,視覺與聽覺靈敏,性怯懦,為植物食性,取食多種高等植物的嫩枝、葉、果及地衣、苔蘚、蕨類、雜草等,於每年12月至翌年1月發情交配,每胎產1-2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