麈尾

麈尾

麈尾是魏晉清談家經常用來拂穢清暑,顯示身份的一種道具。直到唐代,還在士大夫間流行。宋朝以後逐漸失傳。麈尾,形如樹葉,下部靠柄處則常為平直狀。它有點像現代的羽扇,可又不是扇。麈尾也絕不像拂塵,拂塵的形制、用途與麈尾大不相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麈尾
  • 釋義:領袖群倫
  • 拼音:zhǔ wěi
  • 出處:《麈尾銘》
詞目,拼音,引證解釋,相關連結,麈詳細字義,尾詳細字義,

詞目

麈尾

拼音

zhǔ wěi

引證解釋

古人閒談時執以驅蟲、撣塵的一種工具。在細長的木條兩邊及上端插設獸毛,或直接讓獸毛垂露外面,類似馬尾松。因古代傳說麈遷徙時,以前麈之尾為方向標誌,故稱。後古人清談時必執麈尾,相沿成習,為名流雅器,不談時,亦常執在手。
晉 陶潛 《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 亮 以麈尾掩口而笑。”
《南史·張譏傳》:“ 後主 在東宮,集官僚置宴,時造玉柄麈尾新成。 後主 親執之曰:‘當今雖復多士如林,至於堪捉此者,獨 張譏 耳。’即手授 譏 。”
唐 白居易 《齋居偶作》詩:“老翁持麈尾,坐拂半張牀。”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一○九回:“只見 妙玉頭帶妙常冠……腰下系一條淡墨畫的白綾裙,手執麈尾念珠。”

相關連結

據說,麈是一種大鹿。麈與群鹿同行,麈尾搖動,可以指揮鹿群的行向。"麈尾"取義於此,蓋有領袖群倫之義。魏晉六朝清談家習用麈尾。只有善於清談的大名士,才有執麈尾的資格。在這一點上,它有點像某些外國帝王和總統手持的"權杖",起顯示身份的作用。那是不能隨便交與他人,特別是交與侍從代為掌管的。而"拂塵",則是侍女一類人侍候主人時拿的東西,這是它們之間的本質區別。
東晉大名士王導有一篇《麈尾銘》:"勿謂質卑,御於君子。拂穢清暑,虛心以俟。"麈尾本來的用途似乎是"拂穢清暑",大約兼有拂塵、扇子的功用,可是"御於君子",經清談名士手執以後,身價倍增,誰還敢說它"質卑"呢?
唐代孫位的《高逸圖》,實為《竹林七賢圖》殘卷,其中所繪阮籍便手執麈尾。七賢以嵇康、阮籍為首,看來阮籍執麈尾也隱喻有竹林清談領袖之意吧。此外,唐代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卷》中的孫權,也手執麈尾。從而又可看出,麈尾雖是清談所用的名流雅器,但因它能顯示一種高雅的領袖身份,所以,名士平時自然可以手執,另一些雖非名士但具有某種領袖資格的人也可以拿。
麈尾實物,有鑲牙漆木柄的,有鑲玳瑁檀木柄的,顯示出貴族用具的風貌。據《晉書·王衍傳》記載,大清談家王衍常用的是白玉柄麈尾,他的手和玉柄同樣白皙溫潤,有一種病態美,歷來為名士所稱道。《陳書·張譏傳》記載,陳後主造了一個玉柄麈尾,認為當時配拿它的只有清談張譏,就把它賜給了張譏。這兩則故事說明:華貴的麈尾是極受名流重視的。大名士王濛病重時,在燈下轉動麈尾看來看去,長嘆不已。王濛死後,另一大名士劉惔把犀麈尾納入棺中。麈尾與名士,可真是生死與共了。
高逸圖 阮籍手持麈尾高逸圖 阮籍手持麈尾
人物手持麈尾人物手持麈尾

麈詳細字義

1.筆畫數:16;部首:鹿;筆順〈名〉
2. 駝麈 [elk]。即“麋鹿”。俗稱“四不像
翦旄麈。——《文選·左思·蜀都賦》
3. 麈尾(用麈的尾毛做的拂塵)的省稱 [elktail whisk]
抱琴不暇撫,揮麈無由停。——歐陽修《和聖俞聚蚊》
4. 又如:揮麈(揮動麈尾,以撣灰塵);麈尾(用麈的尾毛製成的拂麈)
吳主孫權  手持麈尾吳主孫權 手持麈尾

尾詳細字義

:尾 wěi 鳥獸蟲魚等身體末端突出的部分:尾巴。尾鰭。鳥尾。末端:排尾。船尾。尾聲。尾骨。尾燈。
古人閒談時執以驅蟲﹑撣塵的一種工具。在細長的木條兩邊及上端插設獸毛,或直接讓獸毛垂露外面,類似馬尾松。因古代傳說麈遷徙時,以前麈之尾為方向標誌,故稱。後古人清談時必執麈尾,相沿成習,為名流雅器,不談時,亦常執在手。清談時揮麈尾代表思想界領袖的地位,是玄學名士追求風神的表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