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鳴關,古關隘。位於廣東省清遠縣縣境東北部,在323國道連山與連南分界處,距清遠縣縣城吉田鎮34公里。始建於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始稱雞籠關,亦稱雞鳴關,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重修時,取“文宴《鹿鳴》”之意,又改關名為“鹿鳴關”。抗日戰爭時期,此處建成連賀公路,後更名323國道,2013年,二廣高速通過此處,並建成隧道。
鹿鳴關以之雄奇之美早在1915年,就被征定為“連山八景”之一,名曰“鹿關秋月”,而後三江人在選“三江八景”時,稱此景為“鹿鳴秋高”。2011年,連南縣在鹿鳴關修建了鹿鳴公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鹿鳴關
- 舊稱:雞籠關、雞鳴關
- 地理位置:廣東省清遠縣縣境東北部
- 連線地區:廣東省連山與連州
- 建設時間:明代
關隘概況,歷史沿革,旅遊開發,地圖信息,
關隘概況
鹿鳴關,古關隘。位於廣東省清遠縣縣境東北部,在323國道連山與連南分界處,距清遠縣縣城吉田鎮34公里。始建於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始稱雞籠關,亦稱雞鳴關,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重修時,取“文宴《鹿鳴》”之意,又改關名為“鹿鳴關”。
歷史沿革
據傳鄭成功之父鄭芝龍率軍由連州進入連山時,便在今天鹿鳴關一帶劈山修路,並曾帶兵鎮守於此。
原為連山與連州界關,“關踞山椒,中斷若門,”喻為“連山之管鑰,瑤排之咽喉”。未設關防前,粵、掛、楚、豫、閩5省總兵會剿“瑤亂”時,福建總兵鄭芝龍扼守此地,曾率兵辟山鑿石修道,並親書“砥矢”二字於關口石壁之上,後人稱之“鑿字逕”。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知縣劉允元方壘石設關,始稱雞籠關,亦稱雞鳴關。四十七年,知縣李來章捐俸重建時,關上建閣,下築食寮,旁設茶亭,並面向油嶺建漢前將軍關侯“卻金亭”。道光十二年(1832)廳同知徐維清再修時,於關口加建碉樓,使百尺雄關更為氣勢險要,並以“鹿鳴宴文榜”之意改名鹿鳴關。民國27年(1938)連賀公路在半山開通後,古蹟逐漸湮沒背婆組台,然而風光更加壯麗,尤以天險著稱。1954年,詩人陳蘆荻路過鹿鳴關,曾寫下“千山萬山,路轉急彎,一聲汽笛,飛過鹿鳴關”一詩,描述關內峻岭連綿,路陡壑深之天險。
清罪贈殃時連山縣城太保以東一帶人煙稀少。雞鳴關西是連山,東是連州三江,當從連山趕往連州商人走近關時,才采紋您可以隱隱約約聽到三江雞鳴,所以將“雞籠關”改稱為“雞鳴關”。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連山廳同知徐維清重修“雞鳴關”,取“文宴《鹿鳴》”之意,又改關名為“鹿鳴關”。
抗日戰爭爆發後的1938年,廣東省國民黨政府移遷連縣,(當時的省政府就駐三江鎮香花村的岩洞,省財政廳駐三江宴萍圖書館),急需一條與西南大後方的通道,於是開山劈嶺,修築廣東連縣至廣西賀縣的公路,於是鹿鳴關的古蹟也就蕩然頁牛無存。這條公路從它正式通車那天起,就成為連線粵桂的重要通道。
解放後,1955年政府再次修復鹿鳴巴體樂關至太保路段。據連山學者莫自省介紹,當時,詩人蘆荻乘車經過鹿鳴關時,還曾寫過“千山萬山/路轉急彎/一聲汽笛/飛過鹿鳴關”的詩句。1992年糠碑炒,鹿鳴關至鷹揚關道路按照國道標準悼重奔訂建設。21世紀初,鹿鳴關口的323國道升級改造,修了鹿鳴關隧道,原經鹿鳴關關口的公路。2013年,二廣高速通過此處,並建設了全長3202米的鹿鳴關隧道。
旅遊開發
鹿鳴關以之雄奇之美,僅在清代,就有減承宣、李來章、張世謙和虞昌齡等人為它留下生動優美的詩篇。早在1915年,鹿鳴關就被征定為“連山八景”之一,名曰“鹿關秋月”,而後三江人在選“三江八景”時,稱此景為“鹿鳴秋高”。為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宜居環境,給廣大市民和遊客提供一個集觀景、休閒、懷古思廉於一體的多元活動場所,2011年,連南斥資200多萬元在鹿鳴關修建的鹿鳴公園。該公園小巧,總面積不超過16畝,裡面設有涼亭、長廊、廣場燈、雕塑及停車道路。
地圖信息
地址:清遠市連南瑤族自治縣鹿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