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灶村(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葵涌街道壩光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鹽灶村,位於葵涌街道東部,距街道辦事處約9千米。南有高大村(已拆遷)。地處大亞灣海邊核壩公路旁。始建於明朝。因此地曾是一處鹽場而取名鹽灶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鹽灶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葵涌街道壩光社區
  • 地理位置:葵涌街道東部
明清時期,屬歸善縣。1914年,屬寶安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1年11月,屬第七區;1957年12月,屬葵沙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大鵬公社;1961年7月,屬寶安縣葵涌區葵涌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葵涌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葵涌公社;1983年7月,屬葵涌區;1986年10月,屬葵涌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葵涌鎮;2004年,屬葵涌街道;2011年12月至今,屬深圳市大鵬新區葵涌街道壩光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有藍姓、林姓、江姓、周姓、劉姓、謝姓、陳姓等。藍姓先祖從梅州興寧遷至今五華,又遷至今河源紫金南塘,後於明朝從河源紫金南塘遷至此地。至今為第23世。2015年末,戶籍人口521人,其中男性244人,女性277人;80歲以上17人,最年長者86歲(男);實際在村人口約370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3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10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10人,主要分布在美國。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營為半漁農業,輔以砍柴、狩獵、果樹種植等,還有村民以曬鹽為生。農業主要種植水稻、番薯、花生等,出海捕魚一般在大亞灣壩光海域進行,以此地特有的黃魚、池魚、蟹為主。自清末起,大鵬一帶村民開始到香港務工,至20世紀60一70年代為盛,有許多村民定居在香港。改革開放後,商貿交易開始興旺,外出務工者也開始增多。1992年5月,成立村股份合作公司,收入主要依靠同富裕工程廠房投資和村集體物業出租;2015年,公司收入300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商業經營、村集體經濟分紅、有價證券等財產性收入。該村旁的銀葉樹林生長著20多棵姿態各異的銀葉樹。現存古樹群落,其中樹齡最高的達515年,為國家一級保護樹木。此外,因此處各類魚、蝦、蟹眾多,吸引大量的鳥類在此繁衍生息,其中又以白鷺數量最多,每年冬季來臨時這些候鳥都會路過銀葉樹林並在此歇息。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冬至的菜頭角。
核壩公路經過該村。20世紀80年代通電,80年代末通自來水,1995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90年代末通電話、通網際網路。
村落整體坐北朝南,背靠一大片銀葉林,銀葉林後側就是壩光灣,傳統民居現存約20座,以聯排式為主,少數民居帶有院落,其中有數棟3層高的民居。因當年壩光一帶村落被日軍破壞嚴重,現存民居多在20世紀50年代後所建。
藍氏宗祠,占地面積約60平方米。兩進格局,中間有一天井,磚木結構,建築材料以土石為主。宗祠前門上方掛有“藍氏宗祠”石牌匾,前堂有一屏風,後堂則為祭祀之地。
謝氏宗祠,20世紀初重修,占地面積約100平方米。三進格局,中間有兩天井,磚木結構,牆面鋪滿馬賽克瓷磚。
該村系現壩光片區唯一保存下來的村莊。鹽灶村原有百餘棟建築,整體回收後經過層層篩選最終保留了50餘棟有價值房屋,按照“修舊如舊”進行修繕,鹽灶學校、涼棚、蘭氏宗祠、謝氏宗祠和許多客家特色民居都被保存下來,並活化成客家風俗博物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