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官海塘及海神廟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祭海的場所,位於浙江省海寧市鹽官鎮南門外的鹽官海塘,始建年代不可考。現存的海塘大都為清代重修。現存建築包括天風海濤亭、占鱉塔(現名鎮海塔)、中山亭、鎮海塘鐵牛等。鹽官海塘為條石海塘,工程結構複雜,是中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海神廟為敕建官式建築,是海塘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位於鹽官鎮春熙路150號,占地約2.7萬平方米。海神廟為江南地區最大的敕建官式建築遺存,充分顯示了古代工匠精湛的工藝技巧和完美的藝術造型,是凝聚了中國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的結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鹽官海塘及海神廟
- 地理位置:浙江省海寧市
- 占地面積:2.7萬平方米
- 景點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信息,簡介,歷史,建築特色,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浙江省
鹽官海塘及海神廟 V-307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浙江省
鹽官海塘及海神廟 V-307
簡介
鹽官海塘是古代的海堤。位於浙江省鹽官鎮南門外。全長1100平方米。始建年代不可考。現存魚鱗石塘建於1736年。建築包括天風海濤亭、占鱉塔、中山亭、鎮海塘鐵牛等。鹽官海塘為條石海塘,工程結構複雜,是我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工程技術價值。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海寧的錢江潮以其雄偉壯觀而著稱於世的,同時它也是座擁有豐富旅遊資源的城市。海神廟又稱為“廟宮”,始建於公元1730年,距今已有274年歷史,是一座專門祭祀“浙海之神”的宮殿式建築。在中國南方,皇家式樣建築一般是不允許建造的,但是在鹽官,卻破例由中國清朝雍正皇帝下旨、由國家撥款、政府要員監督,建造了這么一個規模龐大的建築群。海神廟原占地四十畝,約合公頃,在遭到了數次戰亂後,現存面積約占原來的1/3。它的建造十分考究:選取優質漢白玉等建材來構建重要部位,殿宇內的繪畫也是仿照中國皇室專用的傳統圖案來繪製的。總之,整個建築群特別突顯了中國建築中最講究的雕刻技藝與文化內涵,有一種神聖的寓意在其中。中國古代十分注重精神的力量,認為人與自然的溝通需要藉助於神靈:人類與錢塘江的溝通就需要藉助於“浙海之神”的力量,這位海神可以決定沿海所有人和物的命運。所以在中國,這座供奉海神的廟宮,地位相當地高,號稱“江南紫禁城”。海神廟(廟宮)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浙江錢塘江口呈喇叭形,海潮湧來時,受地形收束影響,潮頭陡立,尤以北岸海鹽、海寧一段為險,形成了蔚為天下奇景的錢塘匯大潮。南宋周密《武林紀事》記載,潮水“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因潮災猖獗,塘岸屢遭沖毀,良田、民宅毀壞無數,為御潮患,海塘應運而生。海寧鹽官海塘即是其中傑出者。
歷史
從東漢到明清,錢江兩岸百姓修堤築塘從未間斷,海塘結構亦日臻完善,從最初御潮力極低的土塘,發展為柴塘、土石塘、石塘。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海潮江流改道,直逼海寧城(鹽官),始築石塘500餘丈,石塘之內培築土埝。至清乾隆二年(1737年),鹽官南門外繞城魚鱗石塘建成,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海寧魚鱗大石塘基本告竣,迄今賴之。據地方志載,自宋代起,鹽官海塘的重大修築均由中央委官統轄,督辦塘工,其中僅雍正一朝13年間,共修築海塘18次,計各類塘工54080丈,用銀34萬餘兩,並啟後世浙西海塘的歲修制度。
鹽官海塘下承木樁,各樁間填土並夯實,塘之高者18層,每層均用長5尺、厚1尺、寬1尺5寸之上等條石“丁順間砌”,各層之寬度自下而上依次遞減收分,相鄰條石間用糯米漿和灰漿靠砌,並嵌以鐵錠和鐵鋦,以使互相勾連鞏固。石塘之後附土以支持塘身。因海塘側面呈附梯狀往上收縮,狀似魚鱗,故又名魚鱗石塘。現存鹽官海塘以占鰲塔為中心,全長1100米,塘面寬10米,為海寧海塘中歷史最久、最有代表性的一段。夕陽西下,但見長堤如龍,進伸海天深處,布列規整的條石如魚鱗熠熠閃光。海塘上另有天風海濤亭、占鰲塔、中山亭及鎮海塘鐵牛諸勝,是觀潮的絕佳之地。
鹽官海塘下承木樁,各樁間填土並夯實,塘之高者18層,每層均用長5尺、厚1尺、寬1尺5寸之上等條石“丁順間砌”,各層之寬度自下而上依次遞減收分,相鄰條石間用糯米漿和灰漿靠砌,並嵌以鐵錠和鐵鋦,以使互相勾連鞏固。石塘之後附土以支持塘身。因海塘側面呈附梯狀往上收縮,狀似魚鱗,故又名魚鱗石塘。現存鹽官海塘以占鰲塔為中心,全長1100米,塘面寬10米,為海寧海塘中歷史最久、最有代表性的一段。夕陽西下,但見長堤如龍,進伸海天深處,布列規整的條石如魚鱗熠熠閃光。海塘上另有天風海濤亭、占鰲塔、中山亭及鎮海塘鐵牛諸勝,是觀潮的絕佳之地。
海神廟敕建於清雍正八年(1730年),專祀“浙海之神”,並列祀海神及有功于海塘者,是我國保存最為完整的海神廟之一,也是江南地區現存規模最大的敕建官式建築遺存。現尚存石坊、石獅、石築廣場、慶成橋、御碑亭等遺蹟。規制完整,布局嚴謹,做法考究,石坊、石獅、柱礎、石欄板及大殿檐柱皆用漢白玉石料,顯示出皇家督造的氣度,是一處官式結構與地方文化有機結合的典範建築。清代皇帝曾多次臨御,遺有雍正與乾隆之父子碑。 數百年來,鹽官海塘見證了錢塘江畔先民抵禦洶湧潮水的歷史,不愧“捍海長城”之譽。
建築特色
鹽官海塘為條石海塘,建築包括天風海濤亭、占鱉塔、中山亭、鎮海塘鐵牛等。石塘塘身一般為十八層,每層用厚一尺、長約五尺的條石砌成,每塊大石料的上下左右鑿成槽榫,使石料之間互相嵌合,合縫處則灌以糯米漿或油灰,再用鐵鋦扣榫,以防滲漏散裂。石塘構築考究,機構嚴密堅實。至今保存完好。
鹽官魚鱗石塘,在占鰲塔東西兩側的1000米間,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魚鱗石塘是防錢塘江潮汐之患而築,它始建於1700多年前。五代時吳越王錢(疒占)在位時,曾征泥工大規模修建海塘。此後歷代均有修築。魚鱗石塘全部用整齊的長方形石丁順上迭,自下而上壘成。每塊條石之間用糯米漿靠砌,再用鐵鋦和榫,層次如同魚鱗,故稱“魚鱗石塘”。
鹽官魚鱗石塘,在占鰲塔東西兩側的1000米間,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魚鱗石塘是防錢塘江潮汐之患而築,它始建於1700多年前。五代時吳越王錢(疒占)在位時,曾征泥工大規模修建海塘。此後歷代均有修築。魚鱗石塘全部用整齊的長方形石丁順上迭,自下而上壘成。每塊條石之間用糯米漿靠砌,再用鐵鋦和榫,層次如同魚鱗,故稱“魚鱗石塘”。
海神廟為敕建官式建築,是海塘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鹽官鎮春熙路150號,占地約2.7公頃。始建於1729年,1949年到70年代末部分建築改拆,尚存中軸線上建築及門前廣場、石坊、石獅、慶成橋。為江南地區最大的敕建官式建築遺存,石雕精美,具有重要的文化和藝術價值,集精巧的建築結構和精湛的雕刻藝術於一身,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