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泰山寺

鹽城泰山寺

泰山寺亦叫東嶽廟。明朝萬曆年間,該寺達於鼎盛時期。此時全寺有僧徒300餘人,全年香客不斷,尤其農曆三月初三至四月初八的香火節期間,第天接待四方香客逾萬人。抗日戰爭時期,毀於戰火,現陸續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鹽城泰山寺
  • 地理位置:江蘇省鹽城市
  • 著名景點:三元宮
    岳王殿
  • 地位:“蘇北第一大寺”
簡介,發展,地址詳情,

簡介

在建陽鎮新陽村戛糧河西,有一個方圓約50餘畝的小島,島上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寺院,名叫“泰山寺”。
泰山寺亦叫東嶽廟。據《新陽村泰山寺年考》記載:該廟“唐時鴻基初奠,一世祖為永相公老和尚”。昔日該寺顯赫一時,譽稱“蘇北第一大寺”。
鹽城泰山寺鹽城泰山寺
這座大寺坐北朝南,當初有瓦房360多間,天井28個,設有10 個大殿。全寺分為左,中,右三大部分,中間部分三座大門一字排開,正中大門橫額上嵌有“泰山禪寺”四個金字。進入東門便是三元宮,內供雷公、閃帝、風婆、雨師等100多座神像。穿過天井便是岳王殿,岳王像端坐殿中,岳子侍立一側,奸臣秦檜夫妻跪於像前。天井中間兀立兩隻丈余高的大香爐,晝夜香火不熄,煙雲繚繞。岳王殿後的大殿里,有東嶽大帝等200多尊神像。最後一間大殿中,供有2.1丈多高的大佛一尊。中、西大門內是文昌宮,內供孔子及其3000弟子、72賢人塑像。

發展

明朝萬曆年間,該寺達於鼎盛時期。此時全寺有僧徒300餘人,全年香客不斷,尤其農曆三月初三至四月初八的香火節期間,第天接待四方香客逾萬人。那時這裡水路交通極為便利,周圍大河小溝里,都是客船。甚至江南的大批善男信女也絡繹前來敬香,更有雲南、貴州一帶的達官貴人,慕名前來朝拜。從該寺出去的和尚,到外地當方丈、法師的很多,遍布海內各方。抗日戰爭時期,毀於戰火,現陸續重建。

地址詳情

位於東台市西溪鎮,始建於北宋仁宗嘉佑年間(1056年),是東台市13叢林之一,也是蘇北地區的名剎。泰山寺南北長199.9米,東西寬194米,占地38800平方米,殿房99.5間。寺內的漢刀、唐戟為鎮山之寶,還有小金菩薩、玉佛珠子、石刻、書畫等名貴文物。泰山寺有“一寺五廟”之說。寺內建有天王殿、地王殿、大雄寶殿和鎮山女神的碧霞宮,兩側還建有關帝(後改為關岳)、太君、華陀、魯班、神農五廟。緊鄰泰山寺有唐代古塔海春軒塔。附近,有神話《天仙配》的遺蹤可考,包括:鳳凰泉、董永墓、董永祠、老槐樹、送子頭、辭郎河等。還有宋代三相范仲淹、晏殊、呂夷簡在西溪為官的遺蹟。
東台泰山寺“一寺五廟”
東台泰山寺與海春軒塔比鄰,位於晏溪河南,通聖橋下。
泰山寺,原於南宋嘉定年間(公元1208~1224年),建在漁民為避潮水積土而堆的避潮墩上。明萬曆時重修,清乾隆年間曾毀於火災,後由泰州分司楊廷俊倡捐再建。山上建有碧霞宮,雕樑畫棟,飛檐翹角,綠瓦黃牆,金碧輝煌。鐘鼓樓東西對峙,高入雲天。主殿內供奉碧霞元君像,慈眉善目,錦衣繡帶,神采奕奕。因碧霞元君為宋真宗所封“東嶽泰山大帝”之女,又稱“天妃”,取德可配天之意,故又稱此土山為“泰山”,亦稱為“天妃山”,“泰山寺”由此得名。 泰山寺,寺院建築宏偉,居中有天王、東嶽、地藏三座正殿,兩廂有十殿閻王、關岳、華佗、神農、魯班諸廟,故有“一寺五廟”之說。民間傳說,明朝嘉靖年間,泰州東鄉大水,西溪遭災尤其嚴重,災民流離失所,生活困苦,是神農、關公、岳王、太上老君、華佗、魯班,化妝成普通農夫、工匠、醫生等,幫助老百姓治病送藥,扶正禾苗,興修水利,建造房屋,重建美好家園。百姓鹹感其德,特在寺內設五廟供奉。上海玉佛寺真禪法師撰寫的玉佛閣楹聯中“法海圓融”之語,就是讚揚該寺多教並存的。
遊人登臨遠眺寺外,波光塔影,舟帆片片;俯瞰寺內,殿堂樓閣,古柏森森。明代閻期壽、清代吳嘉紀等文人名士均留有游天妃山、碧霞宮的讚美詩章。如“西溪塔影寒山月,東海鐘聲古寺風”、“夭妃山下水冷冷,田夫柴門野色青。峽蝶隨群游麥瓏,鴛鴦並翅下雲汀。何時有地秋收谷,暇日留賓酒釀瓶。刁斗無聞租不負,月明深夜徑花馨”等 新石器時代,西溪己經成陸,並有先民在此捕漁為生。漢唐時,漁鹽業逐漸發展,西溪成了集鎮。北宋開寶二年 (公元969年),泰州鹽倉監屬下,增設了西溪鹽倉,下轄何垛、丁溪、草堰、白駒、劉莊五場。宋真宗景德進士晏殊(江西臨川人)。曾在西溪任過鹽倉監,政聲四揚,後官至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副宰相)。人們為了紀念他,曾將西溪稱為晏溪。他的那首名作《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就寫在西溪任上。
繼任者是呂夷簡(安徽壽縣人),他覺得自己當鹽官是大材小用,便手植牡丹,以種花自娛,曾題《詠牡丹》詩述懷:
異香濃艷壓群葩,何事栽培近海涯?
開向東風應有恨,憑誰移入五候家?
呂夷簡確有才華,幾經升遷,在宋仁宗時也當了宰相。隨後,是范仲淹(吳縣人)來當鹽官,友人勸他:西溪乃海隅僻地,鹽官職小,不要上任。他不以為然,毅然赴任,寫有《至西溪感賦》云:
誰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
參知兩丞相,曾向此間來。
范仲淹在西溪,勤政愛民,成績卓著。他目睹海潮肆虐,力主修復唐大曆年間(公元767年)築成的海堤常豐埝(當時稱捍海堰),在江淮制置發運副使張綸和兩淮都轉運使胡令儀支持下,范仲淹出任興化縣令,主持修堤事宜,歷經四年艱辛,終於築成180華里的大海堤,人們不忘他築堤功績,稱他築的堤為"范公堤"。後來,范仲淹也升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晏殊、呂夷簡、范仲淹先後入朝為相,人稱為"西溪三傑",被傳為千古佳話。 西溪古鎮上,原有漁民近海小取,為避潮水積土而成的避潮墩。南宋嘉定年間(公元1208-1224年),當地百姓集資,在土墩上建廟,供奉女神碧霞元君塑像,取名碧霞宮。因碧霞元君為宋真宗所封"東嶽泰山大帝"之女,又稱"天妃",取德可配天之意,故此土山稱為"泰山",又名"天妃山"。泰山寺從宋至清,經幾次修建,頗具規模。先在山上建成碧霞宮,後在山下建了天王殿、東嶽行宮、地藏殿等,共有殿房99間半,南北長199.9米,東西寬194米,面積38800平方米,寺外尚有放生池5畝。為東邑佛教首剎,正規叢林,多次傳戒,聞名全國。
上海玉佛寺真禪大師撰寫的玉佛閣楹聯中"法海圓融"之語,就是讚揚該寺多教並存的。
該寺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文革"期間連續遭受破壞,直到1985年,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才修復開放。如今泰山寺基本恢復了昔日的風貌。山門是一座石雕牌坊,雙獅分列左右。天王殿內,四大金剛屹立兩旁。正中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觀音、十八羅漢等佛像。拾級登上天妃山重建的碧霞宮,雕樑畫棟,飛檐翹角,綠瓦黃牆,金碧輝煌。殿內三尊碧霞元君像,慈眉善目,錦衣繡帶,神彩弈弈。鐘鼓樓東西對峙,遊人登樓可俯瞅寺內全景,遠眺寺外的水光塔影。
這次重建泰山寺,特地新建"四大名山堂。"佛教聖地有四大名山,善男信女,由於年齡、經濟等原因,不可能跋山涉水前去一一朝拜。國此,女居士顧了本於1990年首倡,募化建築"四大名山堂"。一龕居中,四旁供奉普陀、九華、五台、峨眉四大名山諸佛像,讓四方僧眾足不出寺,就可朝拜四大名山諸佛,了卻夙願。現任泰山寺方丈達禪題聯曰:"名山在泰山,免爾朝山跋涉;見佛要拜佛,勸君信佛修持。"這也是全國寺廟中絕無僅有的,泰山寺自恢復開放以來,香客遊人絡繹不絕,先後接待海內外各界人士近百萬人次,成為蘇北地區保存完好,對外開放的名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