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井納西民族鄉

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芒康縣轄鄉,屬民族鄉。

位於中國西藏昌都市芒康縣南部。

2000年,全鄉共有4382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鹽井納西民族鄉
  • 別名:鹽井鄉、納西鄉、納西民族鄉、納西族鄉
  • 行政區類別:民族鄉
  • 所屬地區: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芒康縣
  • 車牌代碼:藏B
行政區劃,鹽井名稱,地理環境,人口民族,農村經濟,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教育事業,歷史文化,地方特產,風景名勝,榮譽稱號,

行政區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芒康縣轄鄉,屬民族鄉

鹽井名稱

納西族人稱鹽井為“察卡”,“察”是食鹽,“卡” 是洞眼。

地理環境

位於西藏昌都市芒康縣南部。
鹽井納西民族鄉
2019年6月鹽井納西民族鄉風貌
鹽井納西民族鄉簡稱有鹽井鄉、納西鄉、納西民族鄉、納西族鄉幾種。
納西民族鄉政府

人口民族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鄉共有4382人。

農村經濟

2018年,鹽井納西民族鄉累計完成葡萄種植3018.3畝。

基礎設施建設

1962年3月,國道214線雲南省德欽縣奔子欄至西藏芒康縣鹽井鄉段修通。
1970年後,國道214線鹽井鄉至芒康縣城段修通。
2005年8月3日,國道214線鹽井鄉境內的角籠壩大橋正式通車,角籠壩大橋項目全長2.2875公里,其中大橋長357.2米,程總投資1.1億元。
鹽井納西民族鄉
西藏芒康縣鹽井鄉境內的角籠壩大橋
2009年,途經鹽井鄉的國道214線芒康至隔界河(藏滇界)公路改建工程交工驗收。
2020年6月,鹽井灌區工程試通水成功,該水利工程總投資4580萬。

文化教育事業

1951年8月,鹽井國小正式成立,1975年附設鹽井國小國中班。
鹽井納西民族鄉
2019年6月鹽井中學的學生在體育課上打籃球
1978年,創立鹽井中學,是西藏第一所在鄉村設立的中學。
2019年6月,鹽井中學有學生1500多名、30個班級和百餘名教師,屬初級中學,生源來自周邊6個鄉鎮。
2020年5月,鹽井中學共有教學班級30個,學生1500餘人,教職工131人。

歷史文化

鹽井在歷史上曾是吐蕃通往南詔國的要道,也是茶馬古道驛站。
2010年,芒康鹽井加加面被西藏自治區評為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鹽井紅酒釀造歷史較為悠久,可以追溯至1855年西方天主教傳入鹽井時期,來自法國的兩位神父把西方的宗教和文化帶到鹽井的同時也帶來了葡萄種植和釀酒技術。

地方特產

鹽井臘肉以藏豬肉做原料,用鹽井特產的粗鹽、花椒、藏白酒等進行醃製,經過風乾、脫水形成臘肉。
鹽井產藏橘、葡萄、櫻桃、枇杷、李子、石榴、核桃、杏子、水蜜桃、蘋果、貢龍等水果。
鹽井面又稱加加面,主要特點是堅韌有彈性、口感好。製做方法獨特,製做時用草木灰水加雞蛋和面,使鹽井面變得勁道、柔軟、有彈性。吃麵條時把煮好的面倒進冷水中換水,後將麵條挑進小碗裡用鹽井臘肉熬制的鹵湯進行重複加熱,再放上蔥花。
鹽井納西民族鄉
鹽井麵條(加加面)
紅酒是鹽井納西民族鄉一種“土特產”,以葡萄為原材料,採用傳統自然發酵方法,當地很多人家都會釀製。
鹽井納西民族鄉
2019年納西民族鄉村民在自家釀紅酒

風景名勝

鹽井古鹽田位於鹽井納西民族鄉,瀾滄江東西兩岸,至2019年已有千餘年歷史。2019年,從事鹽業生產的居民仍然保持最原始的手工曬鹽生產方式製鹽。2008年6月,鹽井古鹽田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鹽井古鹽田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鹽井納西民族鄉
芒康縣鹽井古鹽田
鹽井納西民族鄉
鹽井古鹽田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鹽井天主教堂是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位於芒康縣鹽井納西民族鄉上鹽井村,國道214線旁,占地面積 6000 多平方米,建築風格兼藏漢之長,並保留了部分西洋風格,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典範。1865年,天主教傳到鹽井,1865至1949年間,先後有17名不同身份的外國傳教士來到這裡傳教。1987年,國家撥專款,教徒們投工投勞,重新蓋起了天主堂。

榮譽稱號

2018年12月29日,鹽井納西民族鄉被國家民委命名為第六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區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