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城區(鹹陽市渭城區)

渭城區

鹹陽市渭城區一般指本詞條

渭城區,隸屬於陝西省鹹陽市,地處關中中部渭河北岸,位於鹹陽市區東半部,涇河、渭水交匯的三角地帶。東面與西安市高陵區接壤,西面和秦都區為鄰,南面隔渭河與西安相望,北面同禮泉、涇陽毗連。介於東經108°40′03"—108°57′36",北緯34°19′47"—34°29′17"之間,東西長約26.73千米,南北寬約17.92千米,面積272平方千米。

渭城區地處關中-天水經濟區和西鹹新區的核心區,西北最大的航空港——西安鹹陽國際機場座落境內。黃河的第一大支流——渭河流經轄區,地下水資源蘊藏豐富。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秦王朝的國都所在地,又是周、秦、漢、隋、唐等13個王朝的京畿之地,文物薈萃,古蹟眾多,素有“天然歷史博物館”之稱。

2017年,渭城區常住人口21.6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03.92億元,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224.69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79.23億元,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14.0704萬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渭城區
  • 外文名稱:Weicheng District
  • 別名:渭陽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陝西省鹹陽市
  • 下轄地區:10個街道辦事處
  • 政府駐地:鹹陽市文林路9號
  • 電話區號:029
  • 郵政區碼:712000
  • 地理位置:鹹陽市東南部,關中盆地中部
  • 面積:272平方千米
  • 人口:21.6萬人(2017年常住人口)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
  • 著名景點秦鹹陽遺址長陵陽陵安陵義陵渭陵漢康陵延陵
  • 火車站:鹹陽站
  • 車牌代碼:陝D
  • 行政區劃代碼:610404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構造,地形地貌,氣候特徵,土壤類型,自然災害,自然資源,水資源,地熱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社會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體育事業,衛生事業,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歷史文化,戲劇,工藝,風景名勝,唐順陵,陽陵,千佛鐵塔,

歷史沿革

渭城區境夏為有扈氏轄地,商代封予帝嚳時司天官吳回的後代,名程(郢)。武乙三十四年(約前1108年)賜予周王季歷。季歷子姬昌(周文王)營造豐京之前,曾居於程。周武王伐紂之後,封其弟畢公高於此,遂名畢。畢、程國中心在韓家灣鄉白廟村南漢安陵附近。
漢陽陵漢陽陵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在今區境東部窯店鄉一帶營建“冀闕”宮廷。因其位於九荘山南、渭水北,山水俱陽,故名“鹹陽”。歷經惠文、悼武、昭襄、孝文、莊襄五王及始皇、二世兩帝,為秦都144年。秦始皇在鹹陽置內史統領關中諸縣。秦末,項羽西屠鹹陽,分秦內史為雍、翟、塞三國,謂之“三秦”。區境窯店以東屬塞國,窯店以西屬雍國。
漢高帝元年(前206年)劉邦“還定三秦”後,在鹹陽故城置新城縣,七年併入長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復置,更名渭城縣。西漢還在境內漢高祖陵寢處置長陵縣,漢惠帝安陵陵寢處置安陵縣,漢景帝陽陵陵寢處置陽陵縣。太初元年(前104年),分長安以東為京兆尹,渭城以西為右扶風,長陵以北為左馮翊,謂之“三輔”。境內長陵、陽陵二縣屬左馮翊,渭城、安陵三縣屬右扶風。
東漢光武六年(30年),渭城併入長安。十五年(39年),長陵、陽陵改屬京兆尹,安陵仍屬右扶風。
三國魏將長陵、安陵二縣併入京兆郡的長安縣,陽陵併入高陵縣。區境遂為長安、高陵二縣縣地。
十六國後趙石勒(329年),分始平和長安在故渭城置石安縣。前秦皇始二年(352年),分京兆在長陵城置鹹陽郡,轄石安等縣。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改屬鹹陽郡,涇陽縣併入石安縣。太和二十年(496年),鹹陽郡由長陵遷至涇水北,(今涇陽縣城區)。景明二年(501年),分石安復置涇陽縣。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在靈武縣兼置靈武郡。建德二年(573年),靈武郡、縣均廢,轄地併入石安縣。
隋開皇三年(583年),撤銷鹹陽郡,石安縣併入涇陽縣。
武德元年(618年),分涇陽、始平置鹹陽縣。
宋金仍屬京兆府。元屬奉元路。
渭城區夜景渭城區夜景
明、清屬西安府。明洪武四年(1371年),縣城移至老城區。
民國初屬關中道,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改屬省。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屬第十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初屬鹹陽分區,1950年5月改屬鹹陽專區,專署駐老城區中山街。1952年12月,分城、郊設縣級鹹陽市。1953年撤銷專區,鹹陽縣、市改省直屬。1958年12月,縣併入市。1961年復設鹹陽專區。1983年10月地改市後,原市改為秦都區。1986年12月,以樂育路為界,與秦都區分治鹹陽市區。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渭城區下轄10個街道。渭城區人民政府駐渭陽街道。
街道名稱下轄地區
渭陽路社區,東明街社區,西寧街社區,儀鳳街社區,北大街社區,中山街社區,抗戰南路社區,利民社區,團結社區,旭鵬社區
東風路社區,畢塬東路社區,文匯東路社區,文匯西路社區,新興北路社區,鋼管廠社區,華星公司社區,畢塬中路社區,聯盟一路社區,聯盟二路社區,202所社區,民院社區,陝工職院社區,光輝社區
新興路街道
人民東路社區民生路社區,陝西一棉社區,陝西紡織器材廠社區,陝西第八棉紡織廠社區,樂育路社區,建國路社區,抗戰北路社區,鳳凰社區,民生西路社區,東潤花園社區
濱河社區,金旭路社區,文科社區,文林社區,三普社區,長慶昌源社區,文苑社區,望賢路社區,長慶石化社區,雙泉社區馬家堡社區,杜家堡社區,張家堡社區,鹼灘社區,任家咀社區,李家堡社區,西耳社區,金家莊社區,塔爾坡社區,日月星城社區
陝西玻璃廠社區,西電社區,三五三零廠社區,朝陽四路社區,冶家台村,渭城灣村,擺旗寨村,石何楊村,坡劉村,石橋村,龔東村,龔西村,羊過村
長電社區,渭柳佳苑社區,窯店村,劉家溝村,三義村,鄧家村,大寨村,倉張村,長興村,黃家溝村,西毛村,毛王村
正陽街道
渭電社區,秦韻佳苑社區,九張村,肖家村,東楊村,後溝村,張灣村,柏家咀村,左排村,許趙村,同仁村,楊家灣村,後排村,卓所村,孫家村,馬家堡村,怡魏村,韓家灣村,咀王村,北舍村,楊新莊村,黃家寨村,上寨村,岳家莊村,張閆村興隆村,史村,白廟村
空港花園社區,蘇家寨村陳老戶寨村,西郭旗寨村,東郭旗寨村,黃嚴村,黃家寨村,李家寨村,司魏西村,司魏東村,五莊村,新莊村,南賀村,賀家村,北賀村大石頭村,雷家村,趙家村,崔李費村,西大寨村,東大寨村,陵照村,西石羊村東石羊村,王車小村,東石村,王車大村,西石村
空港幸福里社區,底張村,閆家寨村,岩村,陶家村,布里村,朱家寨村,師家寨村,孫家村,順陵村,龍棗村,陳家村,陳馬村眭村,王村,瓦劉村,西蔣村,岳家村,郭村
北杜街道
空港陽光里社區,成任村,南杜村,靳里村邊方村南朱劉村西劉村北朱村,北里村,齊村,龍巖村,楊寨村,北杜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渭城區位於鹹陽市區東半部,關中盆地中部,秦都區以東,渭河以北,處於涇河、渭水交匯的三角地帶。東面與高陵縣接壤;西面和秦都區為鄰;南面隔渭河與西安相望;北面同禮泉、涇陽毗連。介於東經108°40′03"—108°57′36",北緯34°19′47"—34°29′17"之間,東西長約26.73千米,南北寬約17.92千米,面積272平方千米。

地質構造

渭城區屬於渭河斷陷盆地(渭河地塹),系新生代喜馬拉雅運動中秦嶺大幅度抬升而形成。直到第四紀構造運動及種種外力作用,塑造分異出北部黃土台塬和南部沖積平原。北部黃土台塬的構造基礎為渭北斷塊中的禮泉斷階部分(界於寶雞—華縣斷裂帶與扶風—三原斷裂帶之間)。第四紀更新世方發生緩慢的相對抬升,原第三紀的湖盆露出水面。因地形平坦,利於黃土堆積,從而在新第三紀和早更新世的湖泊相沉積層之上堆積了中、晚更新世的黃土層,覆蓋達80—100米,並且因氣候的冷暖波動發育了7—8層古土壤,第四紀堆積物厚200—400米。此外,因新構造斷谷的控制,形成台塬面上與梁狀地定向排列的塬間窪地。南部的沖積平原早更新世以前為“三門湖”,自中更新世晚期以後相繼發生了三次河流下切、地殼相對抬升運動,從而發育了三級河流階地與現代河漫灘。二、三級階地屬侵蝕堆積階地,一級階地為堆積階地。階地結構呈明顯的“二元結構”,即底部為河床相砂礫石,上部為漫灘相細粒砂質粘土,且二、三級階地表層覆蓋厚度各異的中、晚更新世黃土層。第四系鬆散堆積物總厚度為400米左右。

地形地貌

渭城區地貌為北高南低,呈階梯狀向渭河谷底傾斜,大致以寶雞峽北乾渠為界,分為北部黃土台塬區和南部沖積平原區。北杜鄉楊家寨南窯最高,正陽鄉同仁莊東南最低,海拔在514—367米之間,高差147.0米。北部台塬區劃分出台塬與塬間窪地兩類,南部平原則劃分為三級河流階地、河漫灘及河床。

氣候特徵

渭城區地處內陸,屬暖溫帶大陸性半乾旱季風性氣候。表現為四季冷暖分明,春季(3月下旬開始)大地回暖,降水增多,冷空氣活動頻繁,易出現寒潮、大風、霜凍和春旱天氣;夏季(5月下旬開始)氣溫最高,降水量大,光照充足,夏初和伏天多旱,後期易出現大風暴雨;秋季(9月上旬開始)初多陰雨,氣溫緩降,濕度大,光照少,後期氣溫猛降,乾旱少雨;冬季(11月上旬開始)氣候變冷,乾燥少雨。

土壤類型

據1982年土壤普查,渭城區土壤分為6個土類、11個亞類、22個土屬、51個土種。分布規律從北向南依次為翽土、黃土性土、淤土、潮土、水稻土、沼澤土。

自然災害

渭城區主要災害性天氣有乾旱、連陰雨、風災霜凍等,限制著氣候資源的充分利用。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渭河是渭城區區的河流。由秦都區流入,經渭陽、渭城、窯店、正陽4鄉,在同仁莊入高陵區境內。河段長25.06千米,年流量51.66億立方米,平均流量為163.8立方米/秒,即使在枯水年,年徑流量也達24.15億立方米,而且無斷流現象。

地熱資源

渭城區地熱資源儲量豐富,地熱儲量約2500億立方米,已勘查和規劃的地熱出水量為372億立方米,出水量大,溫度高,水質優良,持續性好,富含氡、硫、鋰、鍶等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達到優質醫療熱礦水標準,極具開發利用價值。渭城區已鑿成地熱井7眼,井深1998—3558米,水溫最高可達120℃,湧水量44.34—182立方米/小時,均為自流井,最大關井壓力達1.2千帕。

植物資源

據清乾隆十六年(1751)《鹹陽縣誌》物產果類記有杏、桃、梨、李、棗、葡萄、羊棗、石榴、櫻桃、林檎(花紅)、柿、核桃、白果等;花木類記有木槿、月季、柳、桐、槐、柏、桑、柘、椿、榆、楊、苦竹、淡竹、皂莢等。據1983年農業區劃調查,本區木本植物有豆科、榆科、苦木科、木蘭科、松科、懸鈴木科、楝科、楊柳科、薔薇科等43科、81屬、131種、240多個種類或品種。其中以楊柳科、豆科、薔薇科分布較廣。

動物資源

渭城區屬華北區黃土高原亞區的南部。其特點是:動物區繫上以古北界成分和廣泛分布種居多,東洋界成分的種數不多;森林動物貧乏,以北方農耕區的相關種為主;大型獸極少,多為一般種類;鳥類種類較多,具有南北混雜的狀態。總的來看,是來自不同生態類群共同組成的人造景觀動物區系。
渭城區獸類約有26種。野生動物中食肉類以狐、狼、狗獾、艾虎、黃鼬等為主。其中狼的數量隨人類活動日益頻繁而大減,農田曠野中已十分罕見。食蟲類有水麝隩、長尾鼴、蹼麝隩等少數種類;翼手類以夜蝠、闊耳蝠、兔蝠等較多,也有馬鐵菊頭蝠的分布;嚙齒類以小家鼠、褐家鼠、黃胸鼠、黑線姬鼠、長尾倉鼠、大倉鼠、達吾爾黃鼠、中華鼢鼠等為主,另有營樹棲和地棲生活的岩松鼠和花鼠。兔形目的草兔在本區分布最廣,數量最多。上述鼠類分布廣泛,出沒於農田地梗、崖畔。
野生禽類有,以白天活動捕食小型嚙齒類為主的鳶、雀鷹、灰臉鷹、紅腳隼、紅隼等隼形目猛禽;以捕獵夜間出沒鼠類為食的主要有領角鴞、普通雕鴞、縱紋腹小鴞及長耳鴞等鴞形目猛禽,這些在鳥類中數量很少,常見於田野、溝壕。近年來大量投毒滅鼠,使其二次中毒死亡,加之人為亂捕濫獵,致其數量劇減。本區南依秦嶺北坡,渭河橫貫,加之塘庫星羅棋布,故鳥類種屬較多。森林鳥類有斑啄木鳥、星頭啄木鳥、三寶鳥、壽帶鳥、黑臉噪鶥、銹臉鉤嘴鶥等,多見於農田宅旁栽培林或城市綠化林中;越冬鳥類有豆雁、赤麻鴨、綠翅鴨、綠頭鴨、針尾鴨、花臉鴨、赤頸鴨和鵲鴨等,大白鷺、大鴇、灰鶴等少數珍貴水、涉禽在渭河灘地一帶也可見到。在渭河水域及許多稻田,還有蒼鷺、池鷺、白鷺和夜鷺等涉禽棲息。常見的留鳥類有麻雀、喜鵲、大嘴烏鴉、小嘴烏鴉、紅嘴山鴉、灰喜鵲、原鴿、珠頸斑鳩、大斑啄木鳥和雞形目的環頸雉、石雞等。夏候鳥常見的有四聲杜鵑、大杜鵑、樓燕、家燕、金腰燕、黑枕黃鸝及黑卷尾等,這些鳥類每年4—10月來本區營巢繁殖雛鳥,以農林害蟲為食,是有益的食蟲鳥類。
兩棲爬行類
兩棲類動物中常見的有中華大蟾蜍、花背蟾蜍、黑斑蛙、中國林蛙等。爬行類有無蹼壁虎、黃紋石龍子、斑麗麻蜥及北草蜥等。蛇類中有赤鏈蛇、王錦蛇、白條錦蛇、黃脊游蛇和虎斑游蛇等。
蟲、魚
野生昆蟲甚多,常見於農田的有螟蟲、二化螟、玉米螟、棉蚜蟲、豆莢螟、紅蜘蛛、金龜甲、象甲、天牛金花、殼象、蟬、螻蛄、松毛蟲、地老虎、蚊、蠅、螞蟻等。蝗蟲類有短星翅蝗、中華蚱猛、短額負蝗、大墊尖翅蝗、黃脛條文蝗、黃脛小車蝗等。魚類早先在渭河有鯽魚、鯉魚、鯰魚等雜魚種。

人口

截至2017年,渭城區常住人口21.6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998人,人口出生率9.25‰;死亡人口1151人,人口死亡率5.33‰;人口自增率3.91‰。

經濟

綜述

2017年,渭城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03.9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224.69億元,增長8.2%,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3.9%;第三產業增加值79.23億元,增長7.6%,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6.1%。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14.0704萬元。全年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71.51億元,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3.53%。
固定資產投資
2017年,渭城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4.76億元,比上年下降27.6%。其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34.67億元,下降27.8%;跨地區投資0.09億元,下降98.69%。在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中,第二產業投資3.68億元,增長5.6%;第三產業投資30.99億元,下降30.4%。在第二產業投資中,工業投資3.68億元,比上年增長5.6%。全年民間投資23.17億元,比上年下降8.9%,占全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66.7%。
財稅收支
2017年,渭城區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59億元,增長14.4%。其中,稅收收入4.09億元,非稅收入1.50億元。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4.85億元。其中,教育支出39569萬元,科學技術支出256萬元,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5452萬元,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30262萬元,醫療衛生支出15029萬元,節能環保支出6519萬元,城鄉社區事務支出22073萬元,農林水事務支出2172萬元,住房保障支出6241萬元。
人民生活
2017年,渭城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478元,比上年增長8.3%。

第一產業

1949年渭城區灌溉面積僅有2.3萬畝,占耕地面積7.3%,尚無農用動力機械。糧食、棉花、油料總產分別為20164噸、1021噸和150噸,單產為85.8千克、13.5千克和10.1千克。大家畜存欄8000頭(匹),生豬存欄2900頭,農業總產值1162.8萬元。
1986年,渭城區灌溉面積23.49萬畝,占耕地面積92.9%。糧食總產、單產年遞增8.99%、12.03%。年平均向社會提供肉、蛋、奶、魚、瓜、果、菜等總值830.18萬元,農業總產值年遞增9.87%。
1990年,渭城區灌溉面積23.05萬畝,占耕地面積91.45%;庭院經濟收入近3000萬元,年收入千元以上大戶6000多戶;間作套種發展到7.9萬畝,總增收790萬元。
2009年,渭城區全年共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4627萬元。其中農業產值為73056萬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69.8%;林業產值為259萬元;牧業產值為25859萬元;漁業產值為333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5120萬元。
2016年,現代都市農業快速發展,農業園區建設進展順利,北京苗木、西部芳香植物園等都市農業、休閒農業、觀光農業初具規模,張裕酒莊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和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農業增加值完成14.5億元、增長4.7%。

第二產業

工業
2017年,渭城區全部工業增加值90.29億元,比上年增長11.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5.04億元,增長11.7%。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45.31億元,同比增長36.2%;銷售產值246.88億元,產銷率達到100.6%。在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中,集體企業1.55億元,增長12.2%;股份制企業243.25億元,增長36.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0.51億元,增長16.5%。規模以上工業中,三大主要行業完成產值244億元,比上年增長36.9%。其中,能化工業238.45億元,增長38.9%;裝備製造工業4.91億元,下降14.5%;建材工業0.64億元,下降16.8%。三大高耗能行業工業產值239.09億元,比上年增長38.6%。其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0.64億元,下降16.8%;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0.88億元,增長0.2%;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237.57億元,增長39.1%。在統計的2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1種比上年增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47.9億元,較上年增加26.4%;利潤總額22億元,增長25.7%;稅金總額89.4億元,增長13.7%。
建築業
2017年,渭城區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19戶,累計總產值233.44億元,比上年增長10.9%。資質以上建築企業共簽訂契約額666.05億元,增長12.6%。全區建築企業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686.03萬平方米,增長14.2%。其中,新開工面積416.98萬平方米,增長28.1%。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7年,渭城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35億元,比上年增長0.4%。按消費形態分,餐飲收入8.01億元,同比下降9.0%;商品零售30.34億元,增長3.2%。在商品零售中,石油及製品類下降36.5%,家具類下降8%,建築及裝潢類增長12%,中西藥品類增長39.2%,日用品類增長90.2%,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28.1%,糧油、食品、飲料、菸酒類增長3.8%,汽車類增長21%。
房地產業
2017年,渭城區房地產開發投資20.98億元,比上年下降5.2%。房屋施工面積254.09萬平方米,下降18.02%。其中,新開工面積11.2萬平方米,下降52.5%。

交通運輸

西北地區最大航空港—西安(鹹陽)國際機場坐落渭城區境內,與西安北客站一河之隔,隴海鐵路、福銀高速、機場高速穿境而過,包茂、連霍、京昆等9條國家級高速公路交匯周邊,銀西高鐵、西安北—機場城際軌道正在加快建設,擁有集航空、鐵路、公路“三位一體”的立體交通網路。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渭城區擁有普通中學18所,專任教師1998人,在校學生16838;中等職業教育學校5所,專任教師107人,在校學生5555人;國小9所,專任教師672人,在校學生18169人。

文化事業

2017年,渭城區組織開展了“渭城區2017年文化大拜年”、“快樂過大年幸福好日子”文化展演、“我們的節日·元宵節”燈謎有獎競猜等節日系列活動20餘場;先後在社區廣場,組織舉辦了“2017年鹹陽市社區文化藝術節‘引領文明風尚共享美好家園’”精品進社區交流展演,及藝術節器樂大賽、秦腔大賽、歌手大賽、美術大賽、群文原創大賽等專業性強藝術水準較高的大型文化活動。參與鹹陽市社區文化藝術節“丹青流韻·大美故都”社區美術大賽,獲得一等獎1人、二等獎2人、三等獎4人,並獲優秀組織獎;參與鹹陽市社區文化藝術節“放逐夢想綻放風采”社區歌手大賽,榮獲二等獎1人、三等獎3人,並獲優秀組織獎;紮實開展“科技之春”、“紅五月”、“喜迎十九大”等專題數字電影放映活動,全年共放映公益電影1560場次。

體育事業

2017年,渭城區組織舉辦了“渭城區2017‘政協聯誼杯’足球邀請賽”、“鹹陽市老幹部‘5.11’健步走渭城專場演出”、“全市社區文化藝術節·象棋大賽——渭城賽區選拔賽”等規模大起點高影響面廣的體育活動賽事。積極參與了“陝西省路跑聯賽鹹陽站暨鹹陽市迷你馬拉松比賽”、“陝西省第三屆廣場舞大賽鹹陽站比賽”以及“陝西省2017老年人氣排球邀請賽”等省、市體育賽事,先後獲得“陝西省第三屆廣場舞大賽團體一等獎”、“陝西省美麗鄉村門球賽一等獎”。

衛生事業

1949年以前,境內有中西醫醫務人員200餘名,只有8張簡易病床。1959年6月,市區內設立了以中醫為主的聯合醫院,並設病床50張。
1979年,轄境內有西醫醫院、衛生院、所69所,床位700多張,西醫醫務人員1300多名。
1990年,區屬醫療衛生院、所15個,醫務人員400名;中央、省、市駐轄區單位醫院17所,衛生所(室)79個,醫務人員1841名。其中中醫副主任醫師2名,主治醫師43名,主管中藥師8名;西醫主任醫師6名,副主任醫師62名,主治醫師94名,主管護士31名,主管藥師20名。
2009年,渭城區共有各類醫院和衛生院(所)37家、床位2720張、衛生技術人員4063人;渭城區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人數達146474人,參合率達92.3%。
2016年,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工作進一步加強,榮獲市級食品安全示範區稱號。社會保障覆蓋面不斷擴大,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分別達到98%、98.9%。

勞動就業

2017年,渭城區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2%。

社會保障

2017年,渭城區參加城鎮醫療保險人數182247人,參加城鎮工傷保險人數15583人,參加城鎮生育保險人數6567人。

歷史文化

戲劇

秦腔
屬板腔體,境內地方戲的主要劇種,民眾稱大戲。據王紹猷先生考證:“形成於秦,精進於漢,昌明於唐,完整於元,盛行於明,廣播於清。”幾經演變,成為今日的秦腔。秦腔傳統劇目共有400多本,其中大戲(亦稱本戲)300多本,小戲(或折戲)100多出。新中國成立後,經整理、改編在本區演出的主要劇目有:《五典坡》、《鍘美案》、《劈山救母》、《游西湖》、《三滴血》、《麻瘋女》、《白蛇傳》、《游龜山》、《軟玉屏》、《奪錦樓》、《法門寺》、《安安送米》、《八件衣》、《趙氏孤兒》、《陸文龍》、《雙錦衣》、《雙鐲記》、《周仁回府》、《囊哉》等100多本(出)。新編歷史劇有《豐樂園》、《秦樓案》、《霍去病》、《岳家莊》等。移植改編的劇目有:《窮人恨》、《大家喜歡》、《血淚仇》、《黨的女兒》、《八一風暴》、《萬水千山》、《小二黑結婚》、《社長的女兒》、《雷鋒》等30多本(出)。本區專業、業餘創作人員創作的現代戲有:《假惜惶》、《第一個浪頭》、《莊稼人》、《一罐銀元》、《換牛》、《趙夢桃》、《長安四月天》等10多本(出)。
弦板腔
亦稱“板板腔”。以其伴奏樂器主要為二弦、三弦和板子三大件而得名,起源於宋代,由啁戲發展而形成,是渭城區民間小戲劇種之一,多用於皮影戲。
眉戶
又稱曲子戲,屬曲牌體。是古時“清曲”中“月弦曲子”搬上舞台後而形成的民間小戲劇種之一,明代開始在渭城區流傳,今猶盛不衰,並搬上大舞台。

工藝

渭城區民間傳統的工藝美術品名目繁多,主要有刺繡、針織、編織、布貼、剪紙、紙紮、泥塑、面花、木雕、石雕、金燙等。其造型主要有飛禽走獸、蜂蝶蟲魚、花草樹木、高山流水、戲曲人物、民間故事、風物傳說等。
關中盛產小麥,境內以地方特色的面花工藝著稱。互送花饃,此風俗世代沿襲至今。花饃均作為禮饃和供品形式出現,源於中華民族古老的陰陽觀和周禮傳統風俗。其形狀多為動物、花卉、蔬果及吉祥圖案。花饃饋贈時間為每年的春節、端午重陽3個節令,尤其是“九月花糕”更具特色。其他如為老人祝壽、婚喪嫁娶、嬰兒滿月、忙罷女兒回娘家亦用。

風景名勝

唐順陵

順陵是唐代女皇武則天母親楊氏的陵墓。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鹹陽市渭城區底張鎮陳馬村西南,龍棗村東北,是中國現存風貌最完整的古陵園之一。楊氏死於唐高宗鹹亨元年(670年),按王妃禮制修建楊氏墓冢。武則天稱帝後追封其母為“孝明高皇后”。將墓改為陵,稱順陵。陵園分為內外二城,內城也叫皇城,為方形,四角夯土牆明顯;外城系改墓為陵後所擴建。順陵陵園南北長1264米,東西寬866米,占地面積110萬平方米。陵前現有石人12尊,石羊、石獅各一對,華表頂1件,石礎1對,蓮花座1個。東門、西門、北門各有石蹲獅1對,北門外還有石馬1對,南門有石走獅和天祿各一對。
唐順陵唐順陵

陽陵

陽陵是漢景帝劉啟(前188—前141年)及其皇后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位於今陝西省鹹陽市渭城區正陽鎮張家灣、後溝村北的鹹陽原上,陵墓東西長166.5米,南北寬155.4米,高31.6米,呈覆斗型。陽陵陵園平面呈不規則葫蘆形,東西長近6千米,南北寬1至3千米,面積約12平方千米。由帝陵,後陵,南、北區從葬坑,刑徒墓地,陵廟等禮制建築,陪葬墓園及陽陵邑等部分組成。其中出土的彩繪陶俑人物造型準確,表情豐富,出土的斷臂漢裸俑,堪稱“東方維納斯”和“東方大衛”。

千佛鐵塔

千佛鐵塔,在距鹹陽市15千米的渭城區北杜鎮,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所鑄。1957年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方形十級,高33米,邊寬3米,純鐵鑄成,內用青磚砌築而成。層層有窗,門南向,中空有梯可攀登,四角柱鑄成金剛力士像,頂立層樓,分外得體。各層環周有鑄鐵佛多尊,故名。間鑄以奇花異草、珍禽怪獸,鑄工精巧。塔座正南門額上有鐵制匾額一塊,正中鑄有陽文“千佛塔”,塔身有銘文:“大明萬曆十八年,南書房行走太監杜茂鑄造”。
千佛鐵塔千佛鐵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