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陽市武功縣科技局

負責組織學習貫徹黨和國家有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加強幹部職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協助局領導組織協調機關日常工作及下屬事業單位的管理;負責機關文秘、機要、檔案、信息、會議組織、接待服務;具體負責績效考核工作;負責研究擬定全局工作計畫和規章制度;負責組織提案、議案的答覆和領導批辦件的督查工作;負責局機關和直屬單位的勞動保障、工資、人員機構編制、計畫生育及離退休幹部管理服務工作;負責機關車輛管理和清潔衛生工作;承擔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鹹陽市武功縣科技局
  • 類別 :科技局
  • 地點:鹹陽市
  • 內設機構:辦公室等
內設機構,縣情介紹,

內設機構

鹹陽市武功縣科技局設辦公室、綜合股、財務股及生產力促進中心4個職能科室,下屬事業單位地震辦。
(一) 辦公室
負責組織學習貫徹黨和國家有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加強幹部職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協助局領導組織協調機關日常工作及下屬事業單位的管理;負責機關文秘、機要、檔案、信息、會議組織、接待服務;具體負責績效考核工作;負責研究擬定全局工作計畫和規章制度;負責組織提案、議案的答覆和領導批辦件的督查工作;負責局機關和直屬單位的勞動保障、工資、人員機構編制、計畫生育及離退休幹部管理服務工作;負責機關車輛管理和清潔衛生工作;承擔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二) 綜合股
負責省、市級科技重大專項的策劃、申報及實施監理。負責國家級、省、市級各類科技計畫項目的申報。會同有關部門實施科技自主創新工程;負責培育技術創新試點、示範企業;指導農村科技產業的試驗、示範;歸口管理技術研究與開發經費、科技專項費、科技發展基金等經費的使用和監督;項目申報管理、爭取項目資金考核及安全生產工作,負責專項管理、科技成果申報、招商引資工作。
(三)財務股
1、 編好經費預算計畫,嚴格執行財經制度。
2、 做好記賬、結賬和報賬工作。
3、 清查登記並保管好本單位財產物資。
4、 及時反映匯報預算收支執行情況、做好財務公開工作,及時提出合利使用資金的建議,當好領導財物管理工作的參謀。
5、 做好三項費用的決算的上報工作。
6、 完成領導交辦的其它工作。
(四)生產力促進中心
中心的主要功能與業務:生產力促進中心的主要功能是在中小企業與政府機構、科研機構、教育機構、金融機構等之間架起橋樑,通過整合社會科技資源,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信息、技術諮詢、技術轉讓和人才培訓等服務,提高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
生產力促進中心的主要業務是①信息服務。根據企業需求,向其提供科技、經濟、政策法規、市場、人才等方面的信息服務。②諮詢服務。為企業提供技術、管理、政策法規等諮詢服務與顧問服務。③技術服務。為企業導入先進適用的技術,並提供技術支持服務。如共性技術、關鍵技術的開發,推廣和示範及產品檢測、中間試驗等,④培訓服務。為企業提供技術、管理等方面的教育與訓練服務。⑤創業服務。為科技型企業創業提供孵化服務。⑥其它服務。包括為企業提供市場行銷、投資融資、產權交易、人才引進、對外合作、展覽展銷等服務。⑦承擔政府委託的任務和科技主管部門交給的事務性工作任務。

縣情介紹

武功地處關中平原西部,東迄興平,西鄰楊凌、扶風,北接乾縣,南隔渭河與周至相望。全縣共有 8鎮4 鄉, 262 個自治村, 6 個社區居委會, 41.14 萬人,其中農業人口 37.4 萬人。全縣總面積 397.8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41.04萬畝,人均 0.99 畝,是我省人均土地面積較少、人口密度較高的縣區之一。境內以漢族為主,還有回、滿、白、壯、蒙古、侗、傣、朝鮮、土家、錫伯、土族等11個少數民族。隴海鐵路、 西寶高速公路、 西寶公路中線、北線和 107 省道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城區東距古城西安 70 公里,鹹陽國際機場 50 公里,西距工業重鎮寶雞 80 公里,地勢平坦開闊,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是關中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
武功建縣始於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王莽新朝天鳳二年(15),改為新光縣。東漢初,廢入眉縣。永平八年(65),復置武功縣。北魏太和十一年(487)置武功郡。建德三年(574),廢郡設縣。五代後晉時,置武功郡,後周改郡為縣。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改縣名為武亭。元代復名武功縣。1958年12月,武功縣併入興平縣。1961年9月武功縣制恢復。1983年10月,本縣由寶雞市改屬鹹陽市。
武功縣屬大陸性季風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均氣溫12.9℃度,極端最高溫度42℃,最低溫度-9.4℃。全年無霜期221天,年均降水量552.6—663.9毫米。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從北向南呈階梯跌落,分為一、二、三道塬,由山前洪積扇前緣地帶和黃土台原、河漫灘及河谷沖積階地三種類型構成。耕地中川、塬平地占97%。境內有三條河流,均屬渭河水系,水資源可利用量26553.8萬立方米,已開發量17169.8萬立方米,地下水年均可利用量1.5988億立方米,已開發量9924萬立方米。農業始祖后稷教民稼穡於武功,是中國農業發祥地之一。自古就有“關中米糧倉”之稱,全縣水澆地37.22萬畝,占耕地的90.7%,人均0.9畝。近年來,我縣加大土地開發復墾整理工作力度,爭取省、市補助資金,先後實施了25個市、縣級土地開發復墾項目,淨增加耕地4074.91畝。農作物58種,果樹10種,林木68種,2002年糧食總產18.6萬噸,農業總產值3.77億元。曾先後榮獲小麥單產全國先進縣,全國商品糧基地縣,瘦肉型豬生產基地縣,大蒜、辣椒、玉米皮編織也很馳名。
工業主要以機械、化工、建材、食品、紡織、造紙、醫藥、鍋爐、服裝等為主,全縣共有各類企業1600多戶。隴海鐵路、西寶高速公路、西寶北線與中線橫貫東西,普乾公路溝通南北。鄉鄉通油路,村村通沙石路,幹線公路和縣、鄉公路交織成網,四通八達。通信郵電延伸到鄉村,形成以明線短波為主的部分電纜、微波組成的通訊網。
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儒學大師張載在縣城南關外綠野亭講學,從學者甚多。明、清時本縣書院有多處,有名者綠野、有邰兩處,還設有社學、義學15處。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創辦縣立高等國小堂一所,初等國小堂一所。建國初全縣有初級中學1所,國小111所。到2003年,全縣有職業學校2所,高級中學5所,初級中學26所,國小195所。在校學生95994名,是1949年的10倍多,學齡兒童入學率 99.8%,中國小教職工5660人。
建國前縣城有一所文化館,建國後先後建成文化館、圖書館、電影公司、劇團、書店等6個縣級文化事業單位。全縣還有13個鄉鎮文化站,140個村文化室,250個廣播室,59個電影放映隊,24個民間自樂班、管樂隊。有文化藝術創作組13個,秦腔協會1個,戲校1所,形成了以縣文化館為中心,鄉鎮文化站為骨幹的民眾文化活動網。
30年代中期,西北農學院在本縣楊凌建成,武功遂成為全國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基地之一。至1990年,全縣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5188人,其中高級職稱29人,中級職稱561人,初級職稱3485人,農民科技人員164人。獲國家級(含部、委級)科技成果獎14項,省級成果獎12項,市級成果獎7項,縣級成果獎149項。
全縣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較快。建國後,經過40年的努力,逐步建立健全了縣、鄉、村三級衛生醫療保健組織。到1990年,全縣有醫療衛生機構28個,醫務人員876人,與1949年相比,機構增加了28倍,人員增加了125倍,病床由1952年的10餘張增加到752張。有副主任醫師11人,主治醫師92人,鄉醫及衛生員646人,村衛生室350個。
武功縣名勝古蹟較多,有豐富的文物寶藏。1988年全縣有各類文物點150處,其中古遺址47處,古墓葬5處,古建築10餘處,石刻碑碣50多個。報本寺塔、城隍廟、蘇武墓等10處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到1990年底,全縣出土文物共1780餘件,珍貴文物有商代的乳丁紋簋、蟬鼎和玉釒戊,西周的駒父盨蓋、戈祖已尊,戰國的信安尹,北宋的金棺銀槨,唐代的金碗、鎏金魚紋銀耳杯。
武功縣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鬥爭傳統。甲午戰爭後,本縣張仲良、焦易堂、李向榮等一批有識之士參加了辛亥革命,成立武功民團。民國六年(1917),又組建了民軍。1925年成立了武功地區第一個農民自衛武裝組織——硬團。1927年春,共產黨員吳德印、馬忠孝、姜崇德受黨組織派遣,在本縣組建了共青團皇甫村特別支部和河道、南可兩村的農民協會。同年7月建立了中共皇甫村黨支部,發動民眾打擊土豪劣紳。之後中國共產黨在武功相繼建立了3個支部,5個黨小組,在城鄉開展抗日救亡活動。解放戰爭時期,武功支隊、游擊隊,開展敵後武裝鬥爭,配合人民解放軍消滅國民黨軍隊和地方武裝,為武功解放做出了貢獻。抗美援朝期間,全縣14.6萬人在“擁護和平宣言”上籤名,246名青年報名參軍,捐款66.59億元(舊幣)。半個多世紀來,全縣有17340餘名青年參軍服役,有1300餘名優秀兒女為國捐軀。
武功人傑地靈,英才輩出。遠古時,有“教民稼穡”的農業始祖后稷;漢代有赤心報國、流放北海19年忠貞不屈的中郎將蘇武;前秦時,有寫出“超今邁古”的織錦迴文詩的才女蘇蕙;西魏時,有才華出眾、改革時弊的蘇綽;明代有博學多才的狀元康海;清代有關西夫子、海內名儒孫景烈;民國時期,有追隨孫中山致力於國民革命的國民政府最高法院院長的焦易堂。2002年,武功籍的專家、教授等高級科技人員有127人;地、師級以上行政幹部47人;省級以上勞模34人;考入大專院校學生5100餘人,研究生93人,出國留學生26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