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的重要論斷,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結合我市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鹹寧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實施意見
- 頒布時間:2018年9月19日
- 實施時間:2018年9月19日
- 發布單位:鹹寧市人民政府
全文,解讀,
全文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鹹寧高新區管委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實體經濟為著力點,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核心,以知識、技術、信息、數據等新生產要素為支撐,積極探索新舊動能轉換模式,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
(二)目標任務。到2022年,我市新舊動能轉換實現平穩接續,新的經濟結構和增長格局初步形成。傳統動能煥發新活力,製造業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服務化水平提升,工業化信息化融合指數達到85,萬元能耗完成省定節能目標,服務業增加值占比重達到36%以上,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38.5萬元/人。新動能成為新引擎,新經濟增加值占二、三產業的比重達到30%左右,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 %以上,技術產業增加值占比重提高到13%,技術製造業占工業比重達到40%以上。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不斷完善,人才智力支撐有力,投入占比重達到1%。
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一)著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1.淘汰化解落後過剩產能。從總量性去產能向結構性優產能轉變,從以退為主向進退並重轉變,主要行業產能利用率保持在80%左右。加大處置“殭屍企業”力度,實行清單管理,明確騰退時間表、路線圖,強化考核問責。嚴格控制過剩行業新增產能,推動鋼鐵、煤炭行業落後產能或淘汰類產能關停退出,防止已經化解的過剩產能“死灰復燃”。最佳化能源結構,促進清潔能源發展。繼續執行淘汰落後能耗物耗限額、污染物排放等強制性標準,倒逼競爭乏力產能退出。綜合運用財政獎補、產能減量置換、差別價格等激勵性、懲罰性政策。統籌各類專項資金,加大對轉產企業職工就業扶助力度。(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信委;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國土資源局、市環保局、市商務局、市工商局、市質監局、市物價局等,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2.深入實施技改工程。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深入實施《中國製造2025湖北行動綱要》,開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三年攻堅行動,滾動實施技改工程。大力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支持食品、紡織服裝、醫藥等優勢傳統產業內的企業工藝技術更新,確保中國馳名商標認定量繼續居於全省前列,形成80個以上湖北名牌產品,全面提升產品知名度。加快重點園區、重點企業循環化改造,對沿江重化工及造紙行業企業開展專項集中整治,加快搬遷入園和綠色改造,全面實施清潔生產。(牽頭單位:市經信委;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環保局、市工商局、市質監局等,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3.大力發展五大千億特色產業。對全市農產品加工、清潔能源、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製造、食品健康等五大特色產業進行全面深入細緻地調研摸底,充實完善項目庫,有針對性地提出各產業發展的具體路徑和時間表,建立公正公開的考核指標體系,努力擴展產業鏈條。進一步實施產業對接大武漢行動,發揮與武漢產業的對接效應,利用區位優勢帶動產業升級。(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責任單位:市經信委、市農業局、市科技局、市食藥監局、市供電公司等,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二)積極構建新興產業體系。做大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推進“工業崛起”,深入實施“一工程三計畫”,認真落實《中國製造2025鹹寧行動方案》,加快發展新能源、智慧型機電、節能環保等綠色新產業,以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實現鹹寧製造向鹹寧智造轉變、鹹寧產品向鹹寧品牌轉變。力爭6大支柱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總量突破1800億元。培育形成若干個具有強大競爭力的原創性新興產業集群。加快發展電子晶片、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加速打造上下游聯動發展的產業生態鏈,圍繞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高效節能電機及其系統、起重運輸機械、工業機器人四大產業領域,加快推進鹹寧智慧型機電產業集群建設。 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信委;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質監局等,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2.積極培育新業態新模式。大力促進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在設計、生產、運營等核心環節的推廣套用,加快培育基於網際網路的融合型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讓新經濟“無中生有”。實施“網際網路+先進制造”行動,加快工業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智慧型化生產、網路化協同、個性化定製、服務型製造等新模式新業態。加快建設一批智慧型製造示範企業、智慧型生產線、數位化車間,建成標誌性智慧型製造示範工廠(項目)10個。著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全域創建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促進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農產品加工業千億工程,提升農業規模化、生態化、智慧型化水平,實現“12316”信息進村入戶全覆蓋。著力發展大旅遊產業,紮實推動全域旅遊,延伸旅遊產業鏈條,提升旅遊服務品質,促進旅遊與現代農業、新型工業、特色文化和體育賽事多元融合,打造區域核心旅遊品牌,建成國家級旅遊業改革創新先行區。著力發展大健康產業,全面實施“養在鹹寧”健康產業培育工程,加快體育公園、梓山湖大健康產業示範區等重大項目建設,加大中醫藥產業發展力度,推進國家醫養結合試點工作,打造全國健康養生養老示範城市。著力發展大文化產業,積極發展出版印刷、影視娛樂、創意設計等文化產業,培育扶持文化創客和文化企業,壯大產業規模、提升產業層次。著力發展金融服務、現代商貿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推動家庭服務、教育培訓等生活性服務業提質增效。加快推進智慧鹹寧建設,全面實施“網際網路+”行動計畫,促進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與各領域各行業廣泛融合,引進一批金融後台服務中心,催生一批新經濟成長點。(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信委;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交通運輸局、市農業局、市商務局、市衛生計生委、市旅遊委、市文新廣局、市體育局、市政府金融辦等,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3.推動軍民融合突破性發展。著力構建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全市國防科技工業總產出年均增長12%以上。搶抓省級軍民融合產業示範基地、全省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建設機遇,推動鹹寧軍民融合突破性發展。創新軍民融合機制,依託省軍民融合複合材料產業聯盟,聚集優勢資源,實施軍民融合項目,促進我市軍民融合產業邁上新台階。(牽頭單位:市經信委;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等,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三、激活創新驅動核心要素,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一)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培育一批產學研合作示範企業,支持企業與高校院所聯合建設研發機構。實施鹹寧市技術創新工程,加強企業技術中心能力建設,建成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30家。大力扶持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力爭到2022年30%左右規上工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推進創新企業百強工程,培育一批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強的創新型企業。實施技術企業培育倍增計畫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工程,力爭全市技術企業達到300家,培育省、市級隱形冠軍示範企業和科技小巨人企業100家。支持骨幹企業牽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基地。(牽頭單位:市科技局;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信委等,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二)加強創新平台建設。
不斷深化改革創新,推動創新型城市建設。支持加快發展,推進各縣(市、區)多層次創新示範。著力打造科技創新平台,加快建設高校及科研院所,形成10個具有鮮明特色的科學研究中心。強化產業創新體系建設,統籌建設一批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等高水平創新平台。在通訊晶片、智慧型汽車、智慧型製造等領域組建10個產業創新中心,建成市級以上創新平台50家。(牽頭單位:市科技局;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信委、市教育局等,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三)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深入實施全市科技成果大轉化工程,打造“網際網路+技術轉移”服務平台,建立對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公共服務平台持續穩定的支持機制。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國製造2025”等重點領域,加強產業部門與科技部門對接,加快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攻關、成果轉化和示範套用項目,儘快實現批量化生產和套用。探索完善科技成果評估定價機制,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領域建立利用財政資金形成的科技成果限時轉化制度。健全智慧財產權公共服務體系,完善智慧財產權價值評估、質押融資、託管運營、風險補償、保險服務及維權援助機制,強化智慧財產權行政執法與司法裁判有機銜接,加大對侵權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牽頭單位:市科技局;責任單位:市法院、市檢察院、市經信委、市教育局、市財政局等,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四)最佳化創新創業生態環境。
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升級版,進一步系統性最佳化創新創業生態環境。著力推進“雙創”基地建設,搭建全要素、全創新鏈資源集聚的“雙創”服務平台。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大型企業發展“雙創”平台,大力推進省級製造業“雙創”示範平台(企業)建設。發展專業化眾創空間,促進眾創空間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加強眾創空間國際合作。(牽頭單位:市科技局;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信委、市人社局等,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新舊動能轉換活力
(一)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
進一步最佳化全市營商環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打造高質量發展的良好環境。按照全省深化“網際網路+放管服”,推進“一網覆蓋、一次辦好”的總體部署,建設市縣鄉村四級貫通的“一張網”政務服務體系,建立統一的身份認證、電子證照、政務信息共享三大支撐平台,推行政務服務網上預約、網上支付、網上評價、自助終端辦理,實現企業民眾辦事“只進一扇門,一次就辦好”。最大限度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企業開辦時限再減少50%,項目審批時限再壓縮50%。組織實施“證照分離”改革試點,持續推動“照後減證”。編制市縣證照清單通用目錄,繼續清理一批“奇葩證明”“循環證明”。推行多規合一、多審合一、多評合一、多驗合一、多證合一等行政許可事項的改革,最大限度提高辦事效率。在鹹寧探索產業項目“先建後驗”的管理方式。制定出台行政審批中介服務管理辦法,加強中介服務清理規範。完善市場監管和執法體制,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推進監管信息共享,落實責任追溯、經營異常名錄和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管理制度。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進一步健全行業領域信用評價制度、信用承諾制度和紅黑名單制度,在食品藥品生產、安全生產、工程建設、電子商務、環境保護等40個重點領域實施備忘錄製度。(牽頭單位:市編辦;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信委、市住建委、市國土資源局、市環保局、市商務局、市稅務局、市工商局、市質監局、市安監局、市食藥監局、市政府法制辦、市人行、市銀監局、市保險協會等,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二)建立適應新經濟發展的要素配置機制。
積極落實促進新興產業和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政策、法規和標準。深化科技創新評價制度改革。完善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分類考核評價制度。依照省級差別化的資源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和動態調整機制,對新經濟領域的企業實行水電氣等生產要素優先供給、優先服務。加快完善市、縣兩級公共資源交易平台運行機制,規範全市公共資源交易規則、流程和標準,提高資源要素配置效能。(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責任單位:市經信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國土資源局、市環保局、市質監局、市物價局、市政府法制辦、市公共資源交易監管局等,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三)探索包容創新審慎監管的新機制。
改進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的準入管理方式,由注重事先審批向注重事中事後監管轉變。探索對跨界融合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的部門協同監管,實現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形成線上監管與線下管理協同配合、產品質量與套用安全協同監管的體制。落實適應網際網路條件下金融創新發展的金融監管機制和適應新技術新業態發展需要的新型監管機制,包容處於發展初期的新業態發展。探索建立容錯糾錯機制,大力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和社會氛圍。(牽頭單位:市編辦、市發展改革委;責任單位:市經信委、市交通運輸局、市商務局、市文新廣局、市衛生計生委、市稅務局、市工商局、市質監局、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市政府金融辦、市人行、市銀監局、市保險協會等,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四)建立科技創新資源開放共享機制。
完善科技基礎設施、大型科研儀器和專利信息資源向全社會開放的機制。按功能定位分類整合全市各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平台,構建開放共享互動的創新網路,面向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有效開放。建立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制度,落實省建成統一的政務信息資源目錄體系和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平台相關要求,有序推動政府數據向社會開放。(牽頭單位: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責任單位:市編辦、市經信委、市公安局、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國土資源局、市交通運輸局、市統計局等,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五)構建全方位開放的體制機制。
積極對接、複製、推廣借鑑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的體制、機制和經驗,推進負面清單以外領域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及變更審批改革。學習複製武漢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經驗,著力引進、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企業、文化產品和服務企業。學習漢口北“市場採購貿易+跨境電商+外貿綜合服務體”融合發展以及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經驗,著力引進和培育跨境電商企業。鼓勵企業使用中國(湖北)國際貿易單一視窗,促進貿易便利化。支持企業開展跨境電子商務以及到海外設立行銷點等新型貿易,加快國際商務平台和國際行銷網路建設。積極跟蹤簽約外資項目。加大外資項目服務力度,提前介入,指導辦理報批手續前期準備工作。實施境外投資“雙重工程”,在政策指導、投資促進、市場考察、信息服務、合作對接等方面加大服務和扶持力度,推動一批企業“走出去”。融入“一帶一路”,促進內外投資。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技術標準體系的對接,拓展陸上通道和海上通道。(牽頭單位:市商務局;責任單位:市編辦、市發展改革委、市經信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交通運輸局等,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五、建立健全政策支撐體系,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
(一)加大人才保障力度。
始終把人才作為創新驅動的核心資源,實施“南鄂英才”計畫,引進一批高精尖缺的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對獲得A、B、C、D四類鹹寧市高層次人才及創新創業項目的,可給予30萬元至500萬元項目扶持資金。保障高校、科研院所用人自主權,賦予教師、醫生、科研人員等更大的流動自主權,打通企事業單位創新人才雙向流動通道。深化校企、校地協同育人機制,鼓勵企業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實踐基地,引導行業、企業和用人單位參與高校人才培養。大力實施“技能人才振興計畫”,不斷提高“湖北工匠”等技能人才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完善科研人員收入分配政策,依法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定權。建立對創新人才的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機制,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牽頭單位:市委人才辦;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信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衛生計生委等,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二)強化財稅激勵作用。
以香城產業基金為基礎,通過最佳化我市產業基金的投向和調整科技投入結構,安排1億元資金用於引導新舊動能轉換。爭取省政府將我市納入新舊動能轉換基金群。統籌市級財政專項資金,對企業牽頭組建的國家級和省級創新平台分別配套補助建設經費200萬元和50萬元。調整對國家、省重點支持的技術領域企業補助政策,統籌省級財政專項資金,加大對研發投入的支持。(牽頭單位:市財政局;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信委、市科技局、市國資委、市稅務局、市政府金融辦等,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促進創業投資持續健康發展,探索適應新經濟發展需要的股權投資、債券融資模式。積極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推進全周期金融服務。設立市級智慧財產權質押貸款的風險準備金,建立科技貸款風險補償機制,探索智慧財產權證券化業務。加快全市擔保體系建設,充分發揮擔保“穩定器”和“放大器”作用。實施上市公司倍增計畫,境內外上市企業數量達到3家左右。對承辦創業擔保貸款的金融機構實施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政策,對新設和引進金融機構、企業上市(掛牌)以及被列入省級上市後備企業、企業債券融資、金融業務重大創新等給予獎勵。各級財政部門在選擇確定專項資金存放銀行時,要把金融機構支持創新型企業發展的貢獻度作為重要考核指標,激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創新型企業的信貸投放。(牽頭單位:市政府金融辦;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信委、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國資委、市知識產權局、市人行、市銀監局、市保險協會等,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四)最佳化土地供給。
統籌推進國土資源節約集約示範市創建,深化國土資源供給側結構改革。允許在全市探索工業用地中增加產業研發用地類型,在不突破配建比例的前提下探索園區土地混合利用。科技企業孵化器在不改變用途的前提下,其載體房屋可按幢、層、套等有固定界限的部分為基本單元進行產權登記並出租或轉讓。對省、市產業用地指導目錄中的鼓勵類工業項目,在確定土地出讓底價時,最高年限出讓的,可按不低於所在地土地級別相對應基準地價的70%執行。推行根據產業周期彈性確定工業用地出讓年限,可以租賃、先租後讓、租讓結合等方式取得工業用地。工業用地的使用者可在一年內分期繳納土地出讓價款,但首期繳納比例不得低於50%。嚴禁對有污染的產業項目辦理供地手續,協同推進有污染的企業逐步關停退出或改造轉型,促進新舊動能轉換升級。大力推進城市低效用地再開發,盤活土地存量資源資產。鋼鐵、煤炭、水泥產能退出後的工業用地,其中轉產為生產性服務業等國家鼓勵發展行業的,可在5年內繼續按原用途和土地權利類型使用土地。完善占優補優政策,補充耕地質量達不到建設占用耕地質量的,可通過土地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的耕地質量和提升糧食產能工程予以補足,保障新增建設用地需求。(牽頭單位:市國土資源局;責任單位:市住建委等,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五)加大政府採購支持力度。
嚴格貫徹落實省創新產品與服務遠期約定政府購買的辦法。推廣落實政府購買新業態新模式產品和服務機制。對符合條件、價格合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藥物、創新醫療器械以及通過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藥物,優先納入醫保目錄。鼓勵醫院優先採購能夠滿足要求的自主創新藥物和醫用設備。貫徹落實省首台(套)產品及重大技術裝備推廣套用辦法,嚴格執行首台(套)產品推廣套用指導目錄。在政府部門和國有企業招投標活動中,不得以企業經營年限、註冊資金、非強制資質認證、特定區域或特定行業業績等要求變相歧視新創辦企業。(牽頭單位:市財政局;責任單位:市經信委、市人社局、市商務局、市衛生計生委、市國資委、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市公共資源交易監管局、市政府採購中心等,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六、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凝聚新舊動能轉換工作合力
(一)強化統籌協調。
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市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市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研究部署全市新舊動能轉換工作,協調解決重大問題,督促檢查工作進展。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區經局,負責研究制定實施方案,協調落實重大項目和重大工程,宣傳解讀重大政策,考核落實工作任務。各地要相應建立領導機構和工作機制。(牽頭單位:市區經局;責任單位:市有關部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二)強化項目推進。
發揮重大項目在新舊動能轉換中的支撐和帶動作用,建設5千億元以上的全市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儲備庫和建設庫。每年儲備的重大項目投資總量必須達到上年度實際完成投資總量的2倍以上,年度可審批和可開工的項目不低於儲備項目數的30%。開展定時、定向、定項調度,統籌推進項目建設。建立入庫項目“綠色通道”機制,相關部門在項目審批、建設用地、項目融資、服務保障等方面優先支持,優先安排新經濟項目配套水電氣等基礎設施建設用地及廊道規劃。建立市、縣兩級領導領銜推進重大項目的工作機制,實行一個項目、一名領導掛帥、一個部門負責、一個專班服務、一個項目秘書的“五個一”包保機制,5年新開工重大產業項目不少於200個。(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信委;責任單位:市有關部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三)強化政策落地。
各地各部門要依據省、市推進方案,迅速組織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細化政策措施,明確實施工作的路線圖、時間表,及時報領導小組辦公室備案。各地要結合實際,分解落實具體目標任務,爭當新舊動能轉換的排頭兵。鼓勵鹹寧和各縣(市、區)在開發區創辦新舊動能轉換示範區(園),大力開展先行先試。鹹寧和各縣(市、區)要在政務服務中心和政務服務網設定單一的“政策兌現視窗”,暢通政策兌現渠道。各部門要加強協作,凝聚合力,全面落實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的政策措施。(牽頭單位:市政府辦公室、市區經局;責任單位:市有關部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四)加強督導考核。
建立新舊動能轉換工作考核機制,制定考核指標體系,每年通報表揚工作力度大、成效好的縣(市、區),嚴肅問責推動不力、成效不明顯的縣(市、區),並將考核結果作為財政資金支持地方發展的重要依據。將新經濟納入統計調查範圍,建立鹹寧市新舊動能轉換的監測指標體系,加強統計調查、預警分析。將新舊動能轉換工作列入市政府重點督查事項,定期組織評估,加強考核問責,確保各項措施落地見效。(牽頭單位:市政府辦公室;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區經局、鹹寧調查隊等,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鹹寧市人民政府
2018年9月19日
解讀
一、背景說明
4月13日,省政府出台了《關於新舊動能轉換的若干意見》(鄂政發〔2018〕15號),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培育新產業、壯大新動能、打造新增長極,建設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中心和新經濟發展聚集地,到2022年,我省新舊動能轉換實現平穩接續,新的經濟結構和增長格局初步形成,實現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意見》指出:著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激活創新驅動核心要素,增強發展內生動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新舊動能轉換活力;建立健全政策支撐體系,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凝聚新舊動能轉換工作合力。《意見》對各相關部門的職責進行了明確,並強調各地要結合實際,迅速組織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細化政策措施,分解落實具體目標任務,明確路線圖、時間表,爭當新舊動能轉換的排頭兵。
二、意見解讀
(一)重點突出
意見旨在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實體經濟為發展經濟的著力點,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核心,以知識、技術、信息、數據等新生產要素為支撐,積極探索新舊動能轉換模式,加強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鹹寧高質量發展。意見圍繞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激活創新驅動核心要素、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建立健全政策支撐體系等四個方面的內容,細分了20條主要任務,逐條明確了牽頭單位和責任單位,同時對協調推進、具體實施、考核督辦進行了明確。
(二)目標明確
通過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到2022年,我市新舊動能轉換實現平穩接續,新的經濟結構和增長格局初步形成。傳統動能煥發新活力,製造業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服務化水平提升,工業化信息化融合指數達到85,萬元能耗完成省定節能目標,服務業增加值占比重達到36%以上,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38.5萬元/人。新動能成為新引擎,新經濟增加值占二、三產業的比重達到30%左右,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 %以上,技術產業增加值占比重提高到13%,技術製造業占工業比重達到40%以上。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不斷完善,人才智力支撐有力,投入占比重達到1%。
(三)亮點多多
繼續保持中國馳名商標認定量在全省前列排位、形成80個以上湖北名牌產品,全面提升產品知名度。
力爭6大支柱產業主營業務收入之和突破1800億元。
加快建設一批智慧型製造示範企業、智慧型生產線、數位化車間,建成標誌性智慧型製造示範工廠(項目)10個。
實施技術企業培育倍增計畫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工程,力爭全市技術企業達到300家,培育省、市級隱形冠軍示範企業和科技小巨人企業100家。
加快建設高校及科研院所,形成10個具有鮮明特色的科學研究中心。
發揮重大項目在新舊動能轉換中的支撐和帶動作用,建設5千億元以上的全市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儲備庫和建設庫。每年儲備的重大項目投資總量必須達到上年度實際完成投資總量的2倍以上,年度可審批和可開工的項目不低於儲備項目數的30%。
(四)保障到位
著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全域創建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促進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農產品加工業千億工程,提升農業規模化、生態化、智慧型化水平,實現信息進村入戶全覆蓋。
最大限度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企業開辦時限再減少50%,項目審批時限再壓縮50%。
對獲得A、B、C、D四類鹹寧市高層次人才及創新創業項目,可給予30萬元至500萬元項目扶持資金。
加快推進智慧鹹寧建設,全面實施“網際網路+”行動計畫,促進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與各領域各行業廣泛融合,引進一批金融後台服務中心,催生一批新經濟成長點。
探索對跨界融合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的部門協同監管,實現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形成線上監管與線下管理協同配合、產品質量與套用安全協同監管的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