鸛雀樓景區

鸛雀樓景區

鸛雀樓景區,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永濟市蒲州古城西向的黃河東岸、蒲州古城城南。

鸛雀樓為四檐三層的仿唐式建築,樓體高73.9米,座南朝北,本依黃河水,南枕中條山,遠可眺舜都遺址,近可瞰黃河之水天上而來。鸛雀樓是黃河文化的標誌和象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鸛雀樓景區
  • 地理位置: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
  • 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
  • 占地面積:33206平方米
  • 開放時間:08:30~18:00
  • 景點級別:AAAA級
  • 門票價格:60.00元
  • 著名景點鸛雀樓影壁,鸛影湖
  • 適宜遊玩季節:五月到十月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山西省永濟市
  • 建議遊玩時長:2-3小時
  • 適宜遊玩季節:5月--10月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門票預訂,景點美圖,景區熱度指數,名稱由來,古樓歷史,景點介紹,鸛雀古樓,周邊景點,詩歌詠贊,交通信息,旅遊攻略,

名稱由來

因其氣勢宏偉,高大眼闊,登上層樓則有騰空欲飛之感,故名“雲棲樓”。
古城緊靠黃河,有一種食魚鳥類經常成群棲息於高樓之上,此水鳥似鶴,但頂不丹,嘴尖腿長,毛灰白色,人們稱其為“鸛雀”,故“雲棲樓”又稱“鸛雀樓”。
鸛雀樓,古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鵲棲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濟市境內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黃河岸邊。《蒲州府志》記載:“(鸛雀樓)舊在郡城西南黃河中高阜處,時有鸛雀棲其上,遂名。”

古樓歷史

鸛雀樓始建於北周時期,大約在公元557--571年,由北周大將軍宇文護建造,為一座軍事戍樓,鸛雀樓建成後,經唐歷宋,到金章宗明昌年間(公元1190—1196)樓還屹立如故,唐河中府錄事李逵所書的“鸛雀樓”匾額尚存,元初(公元1222年)毀於戰火,元王惲登鸛雀樓記云:“至元壬申三月,由御史里行來官晉府。十月戊寅,按事此州,遂獲登樓址,徒倚盤桓,逸情雲上,雖傑觀偉地,昔人已非。而河山之偉,風煙之勝,不殊於往古。是當元初樓已就毀。”明初時,其故基猶存,後因黃河泛濫,故址淹沒,致使樓毀景失。人們乾脆以蒲州西城樓當作“鸛雀樓”,登臨作賦者不絕。清初詩人尚登岸寫道:“河山偏只愛人游,長挽羲輪泛夕流。千里窮目詩句好,至今日影到西樓”。西城樓也實在是“盛名難卻,其實難符”。數百年來,鸛雀樓給無數遊人空留下無限遺憾。
鸛雀樓景區
1992年9月參加全國第六屆旅遊地學術研討會的近百名專家、學者來永濟考察時,聯名倡議“重建鸛雀樓”。1993年3月,江澤民總書記應邀,為永濟市委、市政府親筆題寫了唐---王之煥《登鸛雀樓》一詩;1994年元月31日,江總書記在山西視察工作期間,又親臨永濟詢問了鸛雀樓的籌建情況。1997年月日12月3日,市委、市政府舉行了奠基和七工典禮。鸛雀樓復建工程在黃河岸畔破土動工,該工程歷經幾年建設,於2002年9月26日主樓竣工,對遊人開放,新建鸛雀樓系仿唐形制,四檐三層,總高73.9米,總建築面積33206平方米。充分體現了唐代風韻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意境。

景點介紹

鸛雀樓為中心形成的鸛雀樓景區規劃面積3300畝,現有面積1640畝,景區規劃為“四區十二點”的空間結構,鸛雀樓園內共有四個遊覽區,一是名樓遊覽區,包括影壁、鸛影湖、唐韻廣場和鸛雀樓;二是黃河風情遊覽區,在主樓區的西面,有蒲州風情園、黃河風情館、柳園等;三是山水遊覽區,在主樓南面,有蒼山自然風光園、吉祥如意湖、鸛雀苑等;四是康樂遊覽區,包括蒲津遊樂園、唐風馬球場等。整個景區以鸛雀樓獨特的人文底蘊和厚重的黃河文化為包裝,以地域歷史文化為特色,以弘揚愛國主義為主題,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磅礴氣勢為主旋律,形成“上下五千年,放眼看世界”的高遠意境,成為國家級旅遊景區。鸛雀樓景區開發建設共分二期,2002年9月26日以鸛雀樓為中心的名樓遊覽區一期工程竣工。
鸛雀樓景區

鸛雀古樓

新建鸛雀樓是目前我國最大的仿唐建築,外觀四檐三層,總高73.9米,總建築面積33206平方米,總重量58000噸,在建築形制上充分體現了唐代風格,這是因為鸛雀樓建於北周而盛於唐。這次恢復,以再現唐代風貌為指導思想。鸛雀樓整個的油漆彩畫,也是國內失傳的唐代彩畫藝術,經過國家文物局的專家多方考察搶救,重新創作設計,所以說,鸛雀樓是目前國內唯一採用唐代彩畫藝術恢復的唐代建築。外表經過磨平處理後,進行了油漆彩繪,立刻使該樓變得古典風雅起來,充分達到了“修舊如舊”的藝術效果。鸛雀樓內部陳設於2004年7月底完成,為提升文化名樓的文化內涵,增加遊人的參與性和觀賞性。鸛雀樓內部陳設著重以河東文化和黃河文化為主題,充分說明黃河是人類文明最早的發祥地,華夏民族的先祖在這裡寫下了輝煌歷史,其時代跨越中華上下五千年。其中以硬木彩塑製作的《中都蒲坂繁盛圖》再現了盛唐時期蒲州城的繁榮景象,生動有致,精美逼真。宇文護《築樓戍邊》及王之渙《旗亭畫壁》的故事,採用了歐塑形式表現,高貴典雅。還有以浮雕、壁畫、雕塑等形式表現在中華歷史中具有代表的舜帝、禹帝、關公、柳宗元、司馬光等人物故事和傳說。同時,還有反映河東人民勤勞智慧和豐富的民間工藝的製鹽、冶鐵、養蠶、剪紙、年畫、社火等,這些都充分再現了悠久的華夏文明。
王之渙揮筆賦詩鑄像王之渙揮筆賦詩鑄像

周邊景點

普救寺
普救寺是一座佛教十方禪院。由於中國古典戲劇名著《西廂記》的動人故事發生於此,所以,這座千年古剎早已成為旅遊勝地而蜚聲在外。新修復得的普救寺,有寺有園,古樸森嚴的寺廟在前,形式活潑的古典園林在後。
矗立在寺內的鶯鶯塔,重建於明嘉靖四十三年(1764年),高 36.76米,鶯鶯塔不僅形制古樸,蔚為壯觀,而且以其結構奇特,產生回音著稱於世。據記載,為我國古園中現存的四大回音建築之一,遊人在塔下擊蛙台以石相擊,便能聽到清脆悅耳的蛙叫聲。如今,前來這裡觀瞻的遊人,不僅要尋覓張生戲鶯鶯的故地,而且要在鶯鶯塔下俯首擊石,聽聽蛙聲,妙趣橫生,其樂無窮。
1990年,普救寺正式對外開放,這裡已逐步形成遊覽、購物、餐飲、住宿、娛樂一體化、多功能的綜合服務景點。僅去年一年遊客達12萬人,今年五一長假期間達2.5萬人。
蒲津渡遺址
蒲津渡遺址位於永濟市西部的黃河之濱,蒲州古城西側。
蒲津橋始建於公元前 741年(魯昭公元年),“是黃河上的第一座浮橋”。據《蒲州府志》、《永濟縣誌》記載,唐玄宗李隆基在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對蒲津橋作了加固和修建。兩岸各鑄鐵牛四尊,以維河橋。牛下有柱連腹,入地丈余。牛旁各有一鐵人,並有鐵山四座,前後柱36 根。
蒲津渡遺址出土的唐開元鐵牛,其數目之多、體積之宏(長 3-3.3米不等)、份量之重(柱、座計內,輕者45噸,重者可達70噸)、鐵質之優、造型之美、工藝之精、實用價值之大,舉世罕見。
萬固寺
萬固寺位於永濟市西南15華里處的中條山北麓,與普救寺遙遙相對,始建於北魏時期。明洪武年間,又把石佛寺,竹溪寺,平陸縣沉底村度門寺併入萬固寺,合成叢林,時稱中條第一禪林。
寺院建於中條山腰,從山腳盤旋而上,即入山門,山門立有第一禪林的石門房,隋代建有“大雄寶殿”,殿高五丈,殿後有“藥師洞”一座,洞前翠柏綠林,蔚然成林。塔院建有青磚結構的寶塔,從塔門內螺旋磚梯而上,可達八層,俯瞻遠眺,朝霞暮金,華岳三峰,隔河可辨。塔後建有無梁殿,上下兩重,建造精湛,頗為壯觀。

詩歌詠贊

由於樓體壯觀,結構奇特,氣勢雄偉,加之區位優越,風景秀麗,歷代文人雅士、騷人墨客,多來登樓觀瞻、放歌抒懷,並留下許多居高臨下,雄觀大河的不朽篇章。唐代詩人王之渙登樓時有感而發寫下“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催人奮發向上,激勵民族振興的千古絕唱,早已膾炙人口。北宋大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道:“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首能壯其觀”。如李益的《登鸛雀樓》:“鸛雀樓西百尺檣,汀洲雲樹共茫茫,漢家簫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為長。風煙並起思鄉望,遠目非春亦自傷。”詩人由山河壯麗的景觀聯想到了人生苦短的愁悵。又如暢當的《題鸛雀樓》:“迥臨飛鳥上,河流入斷山。天勢圍平野,高出塵世間”。此詩可以說是描寫鸛雀樓風光的上乘之作。馬戴、司馬札、吳融等鋒頭極盛的詩人都留下了不少的佳句。但留傳至今,婦孺皆知的詩冠,當屬太原才子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此詩雖然只有二十字,卻以千均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令人襟懷豪放。詩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的是平易而深刻的哲理,能夠催人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登高放眼,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這首詩的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一開口就有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後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因此,千百年來這首詩不僅激勵著中華民族奮發向上,而且也揭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學真理。清代詩評家認為:“王詩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盡,後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勢。”
鸛雀樓景區
鸛雀樓高台重檐,黑瓦朱楹,不僅占河山之勝,而且據柳林之秀,早在唐宋時期就被譽為中州大地的登高勝地,名播遐邇。鸛雀樓立晉望秦,它獨立於中州,前瞻中條山秀,下瞰大河奔流,紫氣度關而西入,黃河觸華而東匯,龍踞虎視,下臨八州,宏偉壯闊的山川景象,吸引了無數歷代名流,登臨作賦。擁山河之勝的蒲州名樓,幾乎成了當時大詩人們賽詩的舞台。詩因樓作,樓因詩名。滕王閣因王勃而出名,岳陽樓因范仲淹而不朽,黃鶴樓因崔灝、李白而名揚天下,鸛雀樓也因王之渙而名留千古。

交通信息

在永濟汽車站(火車站旁)乘2路公交(車票4元)到普救寺,然後在普救寺廣場乘觀光車5元到鸛雀樓。

旅遊攻略

當地美食
永濟牛肉餃子、扯麵、漿水面、黃芪甲魚湯、 清蒸肉絲 、肘子肉、 大肉菜質、 銀絲吊金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