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喙羽症

鸚鵡喙羽症

鸚鵡喙羽症,英文全稱是Psittacine Beak & Feather Disease, 又名鸚鵡PBFD病毒,是一種由單股DNA病毒造成的致死性傳染病。患鳥可能有掉羽,羽毛萎縮變形,鳥喙變形,胸腺及華氏囊結構異常病症。最初認為該病只發生於白色或粉紅色的巴丹,但後來又在其他超過三十種以上的鸚鵡發現此病,例如珍達錐尾,綠翅金剛,派翁尼斯及亞馬遜等鸚鵡。感染此病的患鳥,可能完全沒有症狀或者只出現輕微的羽生異常症狀,在數年之後免疫力下降或出現併發症時才發病死亡。但是其間仍會不斷的排毒,仍具有傳染性。原本白色的羽毛可能變成黑色,而非洲灰鸚鵡的灰色羽毛,則可能變為紅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鸚鵡喙羽症
  • 外文名:Psittacine Beak and Feather Disease
  • 又名:鸚鵡喙羽病
  • 字母縮寫:PBFD
整體概述,臨床症狀,傳染方式,診斷方法,預防方法,治療方式,

整體概述


鸚鵡喙羽病是由鸚鵡喙羽病病毒(PBFDV)引起的,以患病鸚鵡的羽毛對稱性萎縮、脫落或異常生長以及某些鸚鵡喙和爪的異常變形為特徵的免疫抑制性傳染病。血清流行病學調查表明,PBFDV感染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地的野生及籠養的鸚鵡群中,有40多個品種的鸚鵡可感染該病。PBFD 最早發現於20 世紀70 年代中期,1989 年確認其病原為圓環病毒。 PBFDV 直徑為14-20.7 nm,約比CAV小20 %。在CsCl 中的浮力密度為1. 378 g/ ml。病毒核酸大小為1. 7-2.0 kb。PBFDV 經70 ℃處理15 min 或pH3 作用3 h 後可失活。分離自不同種屬鸚鵡的PBFDV 抗原性一致。遺憾的是目前尚未見有PBFDV 細胞培養成功的報導。 鸚鵡感染PBFDV後,病毒首先在羽毛和羽毛囊上皮細胞中增殖,形成嗜鹼性核內包涵體,導致羽毛的脫落和異常生長;還可在法氏囊、胸腺、脾臟、腸道、骨髓等組織的巨噬細胞中形成胞漿內包涵體,導致組織病變,引起機體的免疫抑制
鸚鵡喙羽病屬於高傳染性病,發病時常見病急或重症,甚至迅速死亡。此疾病首先發現在1970年代中期的南太平洋鸚鵡(south pacific psittacine),症狀為羽毛不規則生長及脫落,鳥喙變形,最後因免疫力降低引發感染而死亡。後來又陸續發現PBFD病毒於超過40種鸚鵡,包括葵花鸚鵡、非洲灰鸚鵡、折衷鸚鵡、愛情鸚鵡、虎皮鸚鵡、亞馬遜鸚鵡、金剛鸚鵡及小鸚哥等。

臨床症狀

典型的初始症狀是羽毛脫落變形、新生毛紊亂殘缺、不規則生長、毛糠消失、上下喙過渡生長、免疫力低下、體重下降、嘔吐、厭食等。然而臨床症狀會因鳥種、年齡、發病階段不同而有所不同。
急性與亞急性症狀表現
急性與亞急性感染容易發生在30日齡遇換羽的幼鳥,病徵為羽毛破爛、出血、彎曲變形,以及過早脫落等。其他症狀包含下痢、嗉囊停滯、厭食等。出現症狀的患鳥,可能在當天或數周內死亡。較常見於灰鸚及巴丹的幼鳥。
慢性型症狀表現
慢性感染Ⅰ型患鳥可能完全沒有症狀或者只出現輕微的羽生異常症狀,在數年之後免疫力下降或出現併發症時才發病死亡。但是其間仍會不斷的排毒,仍具有傳染性。
慢性感染Ⅱ型患鳥可能免疫力低下,引發二次感染而死亡。羽毛上的病變包含羽鞘未脫落,羽毛根部出血,羽毛變形等。絨羽通常先掉落,接著冠羽,飛羽,尾羽等體羽也開始掉落。有些患鳥已經全身禿毛,但仍可再活數個月至數年後才死亡。慢性型感染者,桃色巴丹,摩鹿加巴丹以及葵花巴丹之外,鳥喙的病變較多見,其他種類鸚鵡較少見。病變包含口腔潰瘍,鳥喙過長或斷裂,喙尖端壞死,造成無法進食,多半伴隨有細菌或黴菌的繼發性感染。
PBFD對於鳥兒病程就如愛滋病對人類的侵蝕,病鳥最終因免疫系統喪失,繼發其他病毒、細菌、黴菌和寄生蟲感染問題招致死亡

傳染方式


鸚鵡喙羽病患鳥的血液、羽屑糞便、嗉囊分泌中都可分離出病毒。其中又以羽屑為最重要的散布來源,因此若飼養環境中有感染鳥只,很容易經由羽屑散播。因為幼鳥的免疫系統較不健全,所以容易受到感染,三歲以上的鳥兒大多能有較強的免疫力。因此,若鳥兒具有良好的免疫力,則病毒在入侵鳥體初期可被免疫系統清除而不會發病。

診斷方法


以分子生物PCR檢驗法為靈敏度最高、特異性最好的診斷方式。研究顯示鳥兒受感染2天的血液中即可偵測出PBFD病毒,即鳥而受到感染在潛伏期以分子生物PCR檢驗法可測得PBFD病毒,遠比其他檢驗方式來的敏感、快速、正確。

預防方法


疾病的管理主要在於預防。 每次新鳥引進,應該與其他鳥進行隔離和PBFD測試。
預防可以使用滅活疫苗,由兩部分組成的疫苗的已經生產,疫苗可以在幼鳥14日齡時就開始使用。 初次接種疫苗後30天再次接種.

治療方式


藥物支持療法。藥物支持療法僅限於治療已經被病毒感染的鳥只。 少數感染的鳥經過藥物治療和主人的悉心照料,有康復和痊癒的情況。 如果病症只影響到鳥的羽毛,或者只有其他輕微跡象,通過支持療法可以提高鳥的生活質量。 如果鳥的喙或指甲已經受到影響,在國外,獸醫通常會建議 “安樂死” 。
藥物支持療法是通過藥物控制或減少鳥體內病毒的數量,從而控制發病症狀,減少併發症出現幾率。已經被感染的鳥,鳥體內病毒無法被藥物徹底殺死,即病鳥仍然具有傳染性。經過藥物治療和主人的悉心照料,少數鳥會完全痊癒,PBFD檢測結果也可轉為陰性。
除了藥物支持療法外,正確補充胺基酸,微量元素,礦物質,維他命等,建立良好的免疫系統是提高病鳥生活質量和延續病鳥生命的重要措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