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哥嶺樹蛙

鸚哥嶺樹蛙

1997年在一次野生動植物調查中被首次發現。確定鸚哥嶺樹蛙為世界新種,其發現者需要以論文形式描述它的生物學特徵,並在世界權威學術刊物上刊載,以後世界上再發現與這種樹蛙性狀特徵相同的物種,都將被稱之為鸚哥嶺樹蛙。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鸚哥嶺樹蛙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兩棲綱
  • :無尾目
  • :樹蛙屬
簡介,形態特徵,生物學資料,分布,

簡介

鸚哥嶺樹蛙,是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的新種。2003年來自香港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的動物學博士陳輩樂等人在鸚哥嶺科學考察時,首先發現並捕獲了鸚哥嶺樹蛙的標本。2005年的科考中,考察隊在鸚哥嶺主峰再次發現了鸚哥嶺樹蛙。
通過調查,在鸚哥嶺發現了鸚哥嶺樹蛙大量分布,並對鸚哥嶺樹蛙的繁殖等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要研究鸚哥嶺樹蛙的繁殖並不是容易的事,在那期間,廖常樂經常上山,甚至在雨天蹲守了4天4夜,觀察鸚哥嶺樹蛙。“我在山上每天吃了早飯,就一直蹲在那裡觀察,一直蹲到晚上12點,因為必須要一直不停觀察,才能發現樹蛙的繁殖等行為。"

形態特徵

雄蛙體長43 mm左右。頭部中等,頭長小於頭寬;背面凹,吻鈍圓,不突出於下唇;鼓膜圓形,犁骨棱和犁骨齒明顯。皮膚較光滑,無背側褶;體側、肛孔下方和股部後方具顆粒疣;肛孔上方有弱的疣狀膚棱;四肢背面光滑,第四指、前臂、肘部、跟部和第五趾外側有弱的皮膚膜或疣棱;胸腹部及股腹面有扁平疣,前肢腹面和後肢脛跗部腹面光滑。前肢較短,粗壯適度,前臂及手長近於體長之半,指、趾端有吸盤和邊緣溝,背面可見“Y”形跡,指間約具1/3蹼,掌突不突出;後肢短,脛長約為體長的43%,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眼後,左右跟部僅相遇,脛長几乎與股部等長,趾間具1/2至2/3蹼,第四趾外側蹼達遠端關節下瘤,外側跖間有蹼,內跖突卵圓形,無外跖突,跗褶弱。整個背面綠色,有少許小白點;體側白色,無白色線紋將體側分成背腹兩部分,肛孔上方綠色;腋部和胯部黃色,有界限不清的黑點;第四指外側、前臂、肘部有白線,綠色區達第四指;股前部黃色略顯紅色,股後和脛部內側紅色;內側3指和蹼為黃色;內側4趾和蹼為紅色,吸盤為黃色或黃紅色。胸、腹部和四肢腹面為黃色。

生物學資料

該蛙生活于海拔1000~1300 m的原始熱帶雨林山區。3~5月成蛙棲息在森林茂密的一個積水盆地的流溪旁,隱蔽在高30 cm以上的棕闊樹和灌木枝葉上,此期間雨量充佩,該盆地潮濕,3月白天氣溫20~24℃,夜間14~16℃。白天該蛙背面暗綠色,夜間變成淺綠色。

分布

海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