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的歌》是現代作家巴金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鷹的歌
- 創作年代:現代
- 作品出處:《隨想錄》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巴金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鷹的歌
為了配合魯迅先生誕生一百周年紀念活動,《收穫》雜誌向我組稿,我寫了一篇《懷念魯迅先生》。文章不長,但講的都是心裡話。我見過魯迅先生,腦子裡還保留著鮮明的印象。回想四十五六年前的情景,仿佛自己就站在先生的面前,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我有我的看法。我多么希望再有機會聽先生談笑,可是我不相信有所謂“陰間”或“九泉”,連我自己也快到“化做灰燼”的年紀了。寫這篇短文的時候,我是受到懷念的折磨的。
七月底我把寫好的《懷念》送到《收穫》編輯部,拿到文章的清樣後,再寄給《大公報·大公園》副刊的編者,當時他正在北京度假。
今年我在瑞士首都伯爾尼過國慶節,在我國駐瑞士的大使館裡聽一位同志說,她在香港報上讀到我懷念魯迅先生的文章。回國後我雜事較多,也就忘記翻看自己的發表過的短文。倘使不是一位朋友告訴我有過刪節的事,我還不知道我紀念魯迅先生的文章在香港發表的不是全文,凡是與“文化大革命”有關或者有“牽連”的句子都給刪去了,甚至魯迅先生講過的他是“一條牛,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和血”的話也給一筆勾銷了,因為“牛”和“牛棚”有關。
讀完被刪削後的自己的文章,我半天講不出話,我疑心在做夢,又好像讓人迎頭打了一拳。我的第一部小說同讀者見面已經是五十幾年前的事了。難道今天我還是一個不能為自己文章負責的小學生?
刪削當然不會使我沉默。魯迅先生不是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我還要繼續發表我的“隨想”。從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到一九八一年九月將近三年的長時間裡,《大公園》連續刊出了我的七十二篇“隨想”。我的“無力的叫喊”給我帶來了鼓勵和回響,主要依靠讀者們的支持。我感謝一切對我表示寬容的人(《大公園》的編者也在其中)。
我的《隨想錄》好比一隻飛鳥。鳥生雙翼,就是為了展翅高飛。我還記得高爾基早期小說中的“鷹”,它“胸口受傷,羽毛帶血”,不能再上天空,就走到懸崖邊緣,“展開翅膀”,滾下海去。高爾基稱讚這種飛鳥說:“在勇敢、堅強的人的歌聲中你永遠是一個活的榜樣。”
我常常聽見“鷹的歌”。
我想,到了不能高飛的時候,我也會“滾下海去”吧。
作者簡介
巴金(1904年-2005年),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7年赴法國留學。1928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說《死亡》。1928年冬回國。1934年在北京任《文學季刊》編委,同年秋赴日本。1935年回國,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出版“文化生活叢刊”、“文學小叢刊”。1936年與靳以創辦《文學月刊》。抗日戰爭期間完成長篇小說《家》《春》《秋》,中篇小說《憩園》《第四病室》。抗日戰爭勝利後曾任平明出版社總編輯。1946年創作長篇小說《寒夜》。1982年獲“但丁國際獎”。1983年獲法國榮譽勳章;1985年被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授予國外名譽院士稱號。2005年10月逝世。主要著作收入《巴金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