鷲峰寺塔,位於四川省蓬溪縣。蓬溪縣人民皆稱之為"白塔"。二○○六年年五月二十五日被國務院批准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為宋代建築,鷲峰寺「斜」塔(二 ○○○年測量塔身傾斜了○.七五米)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其主體建築仍保存完好,成為建築史上的奇蹟。此塔是四川省乃至全國不可多得的地面古建築之一,它的建築風格、修建技術、力學結構得到了歷史學家、建築學家的高度評價,被收錄進建築學泰斗梁思成先生的《中國建築史》。保護鷲峰寺塔,就是保護一個傳承、一段文化、一段歷史。
走進蓬溪縣城人民醫院,一座氣勢宏偉的佛塔在太陽光的照射下映射出萬道銀光。這就是著名的鷲峰寺塔。因它通體潔白如雪,當地人都稱「白塔」,又名「鷲峰寺禪院佛頂舍利寶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鷲峰寺塔
- 地理位置:四川省蓬溪縣鷲峰山
- 景點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始建:宋代
寺塔簡介,建築特點(四川蓬溪),鷲峰寺塔(河北陽原),
寺塔簡介
鷲峰寺塔位於四川省蓬溪縣赤城鎮白塔街,建於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
塔坐西向東,為方形十三級樓閣式塔,磚石結構,通高36米,底層邊長5.7米,分為塔基、塔身和塔剎三部分。方形須彌座塔基高0.85米。塔身每層各面分為三間,磚砌仿木倚柱、斗栱等。磚疊澀塔檐出檐較大,角部有明顯起翹。塔身二層以上每層各面均開佛龕三個,以供佛像和採光、通風。塔內攀石階可盤旋至頂。各層塔室均闢佛龕,龕壁彩繪背光、祥雲。塔剎為寶瓶葫蘆頂。蓬溪白塔體態高大,各層外觀均採用仿木作工藝,歷800餘年,僅各層塔檐有局部損傷,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技術水平。
2006年5月25日,蓬溪縣鷲峰寺塔被國務院批准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特點(四川蓬溪)
鷲峰寺塔通體潔白如雪,四川蓬溪縣人稱之為“白塔”,又名“鷲峰寺禪院佛頂舍利寶塔”。
鷲峰寺塔為樓閣式四方形磚石塔,塔身共13層,高36米。塔內祀13佛,底層為無量壽佛,二層為接引佛,三層為準接佛,四層為光明佛,五層為藥師佛,六層為彌陀佛,七層為須彌佛,八層為燃燈古佛,九層為慈悲佛,十層為廣法佛,十一層為楞嚴佛,十二層為如來佛,十三層為歡樂佛。塔剎為寶瓶頂,施五級球形葫蘆攢尖收結。鷲峰寺塔坐落於鷲峰山,是當時最具特色的人文景觀之一,其景被譽作“蓬萊一顧”。
作為宋代建築,鷲峰寺“斜”塔(2000測量塔傾斜了0.75米)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其主體建築仍保存完好,成為建築史上的奇蹟。此塔是全省乃至全國不可多得的地面古建築之一,它的建築風格、修建技術、力字結構得到了歷史學家、建築學家的高度評價,被收進建築學泰斗梁思成先生的《中國建築史》。
鷲峰寺塔(河北陽原)
據考證該寺始建於唐貞元(公元785-805年)年間,清鹹豐(公元1851-1861年)年間重修,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現存僅存遺址為該寺西側的大塔,即鷲峰寺塔,俗稱唐塔,其齡與寺院相同,該塔為磚土建築,1989年秋天的冊田大地震中,塔尖被震下來,至今下落不明。1993年,鷲峰寺塔被列入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泥河灣小長梁、馬圈溝、虎頭梁的博大洪荒,直逼得人涑然倉皇。面對二百多萬年前的文化遺址,輕撫著遠古人類的東方故鄉,直有一種“眼前有景題不得”的慨嘆。
靜夜遐思,那兩日的泥河灣之行,每每先浮出腦海的總是兩個和尚———一個是道遠,一個是廣慧。
兩個和尚都在同一個寺廟修行,不過卻相隔了一千多年。這寺喚做鷲峰寺,距陽原縣城二十餘里,因坐落在鷲峰嶺上而得名。寺側大塔,通體磚砌,實心八角十三層,總高25米,呈圓錐形,傲然卓立,直插雲天。晴天麗日,寺塔相映,山青塔白,蔚為壯觀。塔與寺均建於唐貞元年間,而塔的傳說則更為悽美。
相傳唐朝“安史之亂”時,桑乾河畔兵戎相見,寺內僧人四處逃難,昔日繁盛的鷲峰寺日漸冷落,只剩一名老和尚和他的徒弟小和尚道遠。一日,老和尚眼見糧絕柴盡難以維持生計,就對道遠說,我要出去化緣了,你自己留下守護寺院吧。道遠聞言大哭,“寺內沒吃的沒燒的,我該怎么辦?”老和尚慍色道:“沒的吃了吃石頭,沒的燒了燒大腿。”說罷扔下道遠揚長而去。二十年後,老和尚雲遊歸來,老遠望見鷲峰寺內炊煙裊裊,香火鼎盛,又見道遠滿面紅光,神祥體泰,不覺暗自驚訝:走時赤地千里,寺內炊糧已斷,道遠是怎樣活過來的?這時,只見道遠已撿來一籠屜綿羊石,又把腿伸到灶膛里燒,不一會兒,一籠暄乎乎的白饅頭已蒸好,要請師傅吃飯。師傅哪裡咬得動?卻見道遠吃得噴香。老和尚知道道遠已經修成正果,忙說:“你誠心修行,佛經學就,將入佛地。”話音未落,道遠已經圓寂。於是老和尚決意為道遠化緣造塔,於是就有了這座名揚千載的唐塔。
這是一個在泥河灣人人都能講兩句的傳說,雖然是傳說,但講述人和聽講者卻都寧信其有。正如杭州的靈隱寺,西湖的雷峰塔,因有了濟公和白娘子這樣美麗的傳說,古寺名塔才有了靈氣,有了人文精神,才能代代相傳至今。
到鷲峰寺時,千餘年來的寺廟雖歷經劫難,修了又毀,毀了又修,十三層的道遠塔卻依然高聳,連“文革”那樣的浩劫都奈何它不得:那時寺廟和兩旁的雞犬塔都拆光了,不知為何只有它幸免於難。更吃驚得是,大塔南面又如雨後春筍般鑽出一座小塔,這就是本文講述的另一個和尚———廣慧法師建的六角關室。2002年春,廣慧和尚經過化緣募資,在損毀的廢墟上重建了一間佛堂兩間禪房和這座六角關室,並在室內閉關苦修三年。這種閉關修行很是清苦,三年內不出塔,不見人,齋飯由人送到塔底的小視窗。據說西藏有位僧人做此苦修,兩年半時竟死在塔內,可見這種修行之慘烈。作家們去時廣慧和尚早已苦修完,四十左右年紀,操當地方言,正給人們講著過去和剛剛過去的事情。那虔誠的神態,執著的話語,讓後來人為他感嘆。
鷲峰寺的兩個和尚,從道遠到廣慧,相距千年,為何有相同的操守?因是一種信念,一種信仰,一種精神。名山古剎因有高僧而靈,文化遺址須有人文精髓做魂。考古工作者已把古文化遺存挖掘給了世人,文化工作者應去挖掘些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