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

《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詞作。此詞深刻地概括了一個抗金名將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慘遭遇。上片從豪氣入詞,描繪了一個帶領義軍,騎著健壯的快馬,穿著錦繡的短衣,突破金兵防線,和金兵戰鬥的少年英雄形象,慷慨激昂;下片抒發現實感慨,寫出南渡後的壯心抱負和落寞處境,於詼諧深沉中流露出牢騷悲憤,心傷透骨,沉鬱蒼涼。全詞兩片對比強烈,情緒跳蕩明顯,而結構緊湊,一氣呵成。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
  • 作品別名: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全宋詞
  • 文學體裁
  • 作者:辛棄疾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鷓鴣天
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䩮,漢箭朝飛金僕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鷓鴣天:詞牌名。雙調五十五字,上、下片各三平韻。
⑵少年時事:年輕時期的事情。
⑶“壯歲”句:指作者領導起義軍抗金事,當時正二十歲出頭。他在《進美芹十論子》里說:“臣嘗鳩眾二千,隸耿京,為掌書記,與圖恢復,共藉兵二十五萬,納款於朝。”壯歲,少壯之時。
⑷“錦襜”句:指作者南歸前統率部隊和敵人戰鬥之事。錦襜(chān)突騎,穿錦繡短衣的快速騎兵。襜,戰袍。衣蔽前曰“襜”。
⑸“燕兵”句:意謂金兵在夜晚枕著箭袋小心防備。燕兵,此處指金兵。娖(chuò),整理的意思。銀胡䩮(lù),銀色或鑲銀的箭袋。一說娖為謹慎貌,胡䩮是一種用皮製成的測聽器,軍士枕著它,可以測聽三十里內外的人馬聲響,見《通典》。
⑹“漢箭”句:意謂清晨宋軍便萬箭齊發,向金兵發起進攻。漢,代指宋。金僕姑,箭名。《左傳·莊公十一年》:“乘丘之役,公以金僕姑射南宮長萬。”晉杜預註:“金僕姑,矢名。”
⑺髭(zī)須:鬍子。唇上曰髭,唇下為須。
⑻平戎策:平定當時入侵者的策略。此指作者南歸後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論》《九議》等在政治上、軍事上都很有價值的抗金意見書。
⑼東家:東鄰。種樹書:研究栽培樹木的書籍。此喻退休歸耕農田。

白話譯文

有位客人慷慨激昂地談論功名,便回想起年輕時候的事,用遊戲心態寫下這首詞。
想當年我正在青春年少,統率著萬千兵馬旌旗飄飄。戰士們穿著鮮明的衣甲渡江南歸,英勇殺敵衝破了敵人的包抄。敵兵聞風喪膽小心防備,夜晚也枕著空箭袋睡覺。我軍勇氣倍增磨刀擦箭,清晨便萬箭齊發射向敵巢。
追憶著往事,難平翻滾的心潮,感嘆著今天,不禁滿腹牢騷。春風縱然能將世間萬物染綠,卻無法染黑是的白須多么令人傷悼。洋洋萬言的復國方略無人理睬,我只得向東鄰換書學習栽樹種草。

創作背景

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率大軍南下,其後方比較空虛,北方被占區的人民,乘機進行起義活動。山東濟南的農民耿京,領導一支起義軍,人數達二十餘萬,聲勢浩大。當時年才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也組織了二千多人的起義隊伍,歸附耿京,為耿京部掌書記。辛棄疾建議起義軍和南宋取得聯繫,以便配合戰鬥。第二年正月,耿京派他們一行十餘人到建康(今江蘇南京)謁見宋高宗。高宗得訊,授耿京為天平軍節度使,授辛棄疾承務郎。辛棄疾等回到海州,聽到叛徒張安國殺了耿京,投降金人,義軍潰散。他立即在海州組織五十名勇敢義兵,直趨濟州(治今山東巨野)張安國駐地,要求和張會面,出其不意,把張縛置馬上,再向張部宣揚民族大義,帶領上萬軍隊,馬不停蹄地星夜南奔,渡過淮水才敢休息。到臨安把張安國獻給南宋朝廷處。但宋高宗沒有抗金的決心,又畏懼起義軍。辛棄疾南歸之後,義軍被解散,安置在淮南各州縣的流民中生活;他本人被任命為江陰僉判,一個地方助理小吏,給他們當頭一個嚴重的打擊,使他們深感失望。
後來辛棄疾在各地做了二十多年的文武官吏,因進行練兵籌餉的活動,常被彈劾,罷官閒居江西的上饒、鉛山,也接近二十年。他處處受到投降派的掣肘,報效國家的壯志難酬。這首詞是他晚年閒居瓢泉時,碰到客人和他談起建立功名的事,引起他回想從青年到晚年的經歷而作的,創作時間約在宋寧宗慶元六年(1200)。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詞的上片寫的是作者青年時期那段傳奇般的出色經歷。“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上句寫作者年青時參加領導抗金義軍,曾率領過上萬人的隊伍;下句寫自己率領精銳錦衣騎兵渡江南來。“燕兵夜娖銀胡䩮,漢箭朝飛金僕姑。”具體描寫南奔時突破金兵防線,和金兵戰鬥的場面:金兵晚上準備箭筒,修築工事,而宋兵拂曉便發起了進攻。“夜娖銀胡䩮”,側面說明義軍進兵神速,出其不意。“漢箭”句,指義軍用箭攻擊金人。四句寫義軍軍容之盛和南奔時的緊急戰鬥情況,用“擁”字、“飛”字表動作,從旌旗、軍裝、兵器上加以烘托,寫得如火如荼,有聲有色,極為飽滿有力富有感染力。
作者回憶青年時代自己殺敵的壯舉和抗敵的戰鬥,豪情壯志溢於筆端,他懷著一片報國之心南渡歸宋,滿懷希望地打算為宋殺敵建功,但卻不被高宗重用,亦不採納他的平戎之策,長期被閒置不用,使他壯志沉埋,無法一展懷抱。因此在轉入下片後,追懷往事,不免深深地嘆息:“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上二句今昔對照,一“追”一“嘆”,突出了經歷的歲月之長及遭受的挫折之多;又靈活地從上片的憶舊引出下片的敘今。第三句申明“嘆今吾”的主要內容。草木經春風的吹拂能重新變綠,人的鬚髮在春風中卻不能由白變黑。感嘆青春不再,韶華易逝的可惜,這是一層;白髭鬚和上片的壯歲對照,和句中的春風對照,又各為一層;不甘心年老,言外有壯志未能徹底湮滅之意,又自為一層。一句中有多層含意,感慨極為深沉。“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以最鮮明、最典型最生動的形象,突出作者的理想與現實的尖銳矛盾,突出他一生的政治悲劇,把上一句的感慨引向更為深化、極端沉痛的地步。上萬字的平戎策毫無用處,倒不如向人換來種樹書,還有一些生產上的實用價值。這是一種政治現實,對於作者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感受,不言而喻。陸游小園》詩:“駿馬寶刀俱一夢,夕陽閒和飯牛歌。”劉克莊滿江紅·夜雨涼甚忽動從戎之興》詞中的“生怕客談榆塞事,且教兒誦《花間集》”和這兩句意境相近,也寫得很淒涼;但聯繫作者生平的文韜武略、英雄事跡來看,這兩句的悲慨程度還更使人扼腕不已。
這首詞以短短的五十五個字,深刻地概括了一個抗金名將的悲慘遭遇。上片氣勢恢宏,下片悲涼如冰,心傷透骨。悲壯對照,悲壯結合,真如彭孫遹金粟詞話》評辛詞所說的“激昂排宕,不可一世”,是作者最出色、最有分量的小令詞。

名家點評

明代卓人月古今詞統》卷七:用珠玉金銀,最忌濃俗。若堯章“剪燭屢呼金鑿落,倚窗閒品玉參差”,與此(指“燕兵”二句)並雅。
清代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稼軒《鷓鴣天》云:“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哀而壯,得毋有“烈士暮年”之慨耶?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歷任江陰簽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一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四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不久罷歸。一生力主抗金北伐,並提出有關方略,均未被採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詞存六百二十九首。
辛棄疾像辛棄疾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