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概括
近年來,鶴壁銀行在鶴壁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支持下,在省市銀監局的大力監管和指導下,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完善法人治理,改革運營模式,調整業務結構,加強風險控制,實現了規模、效益、速度和資產質量的同步發展。截止2011年12月末,鶴壁銀行資產總額57.10億元,各項存款50.11億元,各項貸款30.79億元,不良貸款率0.94%;資本充足率16.85%,核心資本充足率15.94%,拔備覆蓋率461.87%,當年實現利潤8481萬元。資產總額、各項存款、各項貸款都是2001年重組時的15倍以上。2011年,在全國銀行業風險預警指數排名中,中長期預警指數綜合排名第一,短期預警指數綜合排名第四。
公司架構
建立了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高級管理層組成的公司治理結構,形成了良好的經營機制。作為公司治理的核心,鶴壁銀行董事會是最高決策機構,下設四個專門委員會,並實質性的參與鶴壁銀行的戰略和業務決策,由此提高了公司治理的質量和效率。這是鶴壁銀行過去幾年取得快速發展的重要制度保證,也將從管理體制上確保了未來幾年長治久安和高效運行,是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全行在董事會的領導下,價值取向明確,以客戶為中心,為股東創造最大價值。
業務流程
近年來,鶴壁銀行實施了業務和管理流程再造,不斷致力於建立扁平化的管理的體系和垂直線條的管理模式,以加強管理、提高運營效率。進一步整合業務和管理的運行體系,完善組織架構,加強條線管理,不斷提升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市場定位
多年的經營實踐,使鶴壁銀行在市場上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經營特色和競爭優勢,以“了解的市場,熟悉的客戶”為基本市場準入原則,強化“服務地方、服務中小、服務市民”的市場定位,積極拓展中高端個人業務,著力推動中間業務、資金業務的發展。
控制體系
通過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流程再造,運用較為先進的風險控制理念,進一步完善風險管理架構,建立了較為全面、獨立和集中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體系,從而確保了鶴壁銀行的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的有效性。
人力團隊
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通過制度建設和環境塑造,吸引、培養、留住優秀人才,實現銀行與員工的目標協調和共同發展。形成了一支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較強競爭力的員工隊伍,以及良好人力資源管理文化和機制,為銀行發展目標順利實現提供了人才保障和實力支持。
企業文化
鶴壁銀行一直以來十分注重企業文化建設,在不斷的經營管理實踐中逐步確立了“篤守誠信、爭創一流”的理念,塑造全行的統一的價值觀和經營理念,規範全行的經營行為,並不斷地進行變革和創新,努力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面對新的競爭形勢,自強不息的鶴壁銀行人將一如既往的秉承“篤守誠信、爭創一流”的理念,以改革的精神、開放的心態、堅實的信念,努力把鶴壁銀行打造成具有經營特色的社區銀行和精品銀行。
發展歷程
鶴壁市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為鶴壁市城市信用社,是2001年9月經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批准設立的地方性股份制金融機構, 2008年6月19日成功組建了鶴壁市商業銀行。
自2001年9月重組以來,鶴壁市商業銀行始終堅持以“立足地方、服務中小、服務市民”為市場定位,穩健經營,規範管理,深化改革,嚴格內控,促使鶴壁市商業銀行品質取得了顯著提升,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顯著提高。至2010年6月末,鶴壁市商業銀行各項資產39.65億元,是重組時的9.11倍;各項存款35.48億元,是重組時的8.63倍;各項貸款21.38億元,是重組時的8.22倍;不良貸款率由重組時的 63.32%下降到目前的1.88%,下降了61.44個百分點;累計實現利潤1.2億元,上交利稅近億元,進入鶴壁市納稅大戶行列。
2007年,在全省申報籌建商業銀行工作中,鶴壁市商業銀行是規模最小但較早通過銀監會審核和批准籌建的金融機構。2008年6月,鶴壁市商業銀行順利掛牌開業,駛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2009年,鶴壁市商業銀行濬縣支行、淇縣支行相繼掛牌開業,在鶴壁市的網點覆蓋率達到100%,向跨區域發展邁出了堅實步伐。2003年至今,鶴壁市商業銀行榮獲河南省支持下崗再就業先進單位、鶴壁市支持工業先進單位、綜合考評優秀單位、年度先進單位等十多項榮譽稱號,多次受到鶴壁市委、市政府通報表彰。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鶴壁市商業銀行用9年的拼搏與汗水鑄就了輝煌的發展篇章,為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展望未來,鶴壁市商業銀行深知發展的道路依然漫長,任重道遠。全行幹部員工將繼續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努力把鶴壁市商業銀行打造成為一個治理結構完善、服務手段先進、品牌形象突出、具有鮮明文化特色的精品銀行和區域銀行。
榮譽稱號
2003年至2006年度連續榮獲市委市政府綜合考評優秀單位
2006年榮獲市委市政府支持工業經濟發展先進單位、
2006年城市信用社淮河辦事處被省銀行業協會評為河南省銀行業優質服務先進單位
2006年度被評為全省支持下崗失業人員先進單位。
企業理念
鶴壁市商業銀行開展“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 大討論活動動員會
商行企業文化核心理念
“至誠服務、有效發展、以人為本、構建和諧”
商行企業文化宣傳語
要以品牌為載體彰顯企業文化,鶴壁市商業銀行是鶴壁人自己的銀行
商行發展遠景
實現人生價值 、創造美好生活
發展
近年來,鶴壁市商業銀行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支持下,在省市銀監局的大力監管和指導下,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完善法人治理,改革運營模式,調整業務結構,加強風險控制,實現了規模、效益、速度和資產質量的同步發展。截止2009年3月末,鶴壁市商業銀行資產總額317175萬元,各項存款292971萬元,各項貸款184611萬元,不良貸款率3.17%;資產總額、各項存款、各項貸款都是2001年重組時的7倍以上。2008年,在河南省銀監局對全省城市商業銀行風險等級評定當中位次居於前列。
完善的公司治理架構
建立了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高級管理層組成的公司治理結構,形成了良好的經營機制。作為公司治理的核心,鶴壁市商業銀行董事會是最高決策機構,下設四個專門委員會,並實質性的參與鶴壁市商業銀行的戰略和業務決策,由此提高了公司治理的質量和效率。這是鶴壁市商業銀行過去幾年取得快速發展的重要制度保證,也將從管理體制上確保了未來幾年長治久安和高效運行,是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全行在董事會的領導下,價值取向明確,以客戶為中心,為股東創造最大價值。
業務管理流程
近年來,鶴壁市商業銀行實施了業務和管理流程再造,不斷致力於建立扁平化的管理的體系和垂直線條的管理模式,以加強管理、提高運營效率。進一步整合業務和管理的運行體系,完善組織架構,加強條線管理,不斷提升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目標市場定位
多年的經營實踐,使鶴壁市商業銀行在市場上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經營特色和競爭優勢,以“了解的市場,熟悉的客戶”為基本市場準入原則,強化“服務地方、服務中小、服務市民”的市場定位,積極拓展中高端個人業務,著力推動中間業務、資金業務的發展。
風險控制體系
通過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流程再造,運用較為先進的風險控制理念,進一步完善風險管理架構,建立了較為全面、獨立和集中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體系,從而確保了鶴壁市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的有效性。
人力資源團隊
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通過制度建設和環境塑造,吸引、培養、留住優秀人才,實現銀行與員工的目標協調和共同發展。形成了一支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較強競爭力的員工隊伍,以及良好人力資源管理文化和機制,為銀行發展目標順利實現提供了人才保障和實力支持。
機構網點
分支機構名稱
| 地址
|
| 郵政編碼
|
營業部
| 淇濱區黎陽路398號
|
| 458030
|
淮河支行
| 淇濱區淮河路中段
|
| 458030
|
九華支行
| 淇濱區九州路西段人民醫院對面
|
| 458030
|
黃河支行
| 淇濱區黃河路中段市教委對面
|
| 458030
|
淇濱支行
| 淇濱區淇濱大道東段
|
| 458030
|
鶴煤支行
| 淇濱區鶴煤大道中段
|
| 458030
|
金山支行
| 淇濱區金山工業園
|
| 458030
|
太行支行
| |
| 458030
|
中山支行
| 鶴山區中山路中段中山崗樓北側
|
| 458010
|
新華支行
| 鶴山區新華街
|
| 458010
|
鶴山支行
| 鶴山區鶴山街中段
|
| 458010
|
紅旗支行
| 山城區紅旗街中段
|
| 458000
|
海韻支行
| 山城區長風路中段海韻購物廣場一樓
|
| 458000
|
長風支行
| 山城區春雷路中段
|
| 458000
|
濬縣支行
| 濬縣黎陽路中段
|
| 456250
|
淇縣支行
| 淇縣紅旗路中段
|
| 456750
|
我國的城市商業銀行
所屬省(自治區、直轄市)
|
| 城市商業銀行目錄城市商業銀行是金融體系的重要部分,截至2011年10月,由中國人民銀行管理、 中國銀監會監管的在冊銀行共137家(其中西藏銀行正在籌建)。 |
北京
|
| |
天津
|
| |
河北
|
| |
內蒙古
|
| |
山西
|
| |
吉林
|
| |
遼寧
|
| |
黑龍江
|
| |
上海
|
| 上海銀行
|
江蘇
|
| |
浙江
|
| |
福建
|
| |
江西
|
| |
山東
|
| |
河南
|
| |
安徽
|
| 徽商銀行(原合肥市商業銀行、蕪湖市商業銀行、安慶市商業銀行、馬鞍山市商業銀行、淮北市商業銀行、蚌埠市商業銀行和六安、銅陵、淮南、阜陽4市7家城市信用社) |
湖北
|
| |
湖南
|
| |
廣東
|
| |
廣西
|
| |
重慶
|
| |
四川
|
| |
貴州
|
| |
雲南
|
| |
陝西
|
| |
甘肅
|
| |
青海
|
| |
寧夏
|
| |
新疆
|
| |
西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