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黃鸝(鵲色鸝)

鵲黃鸝

鵲色鸝一般指本詞條

鵲黃鸝(學名:Oriolus mellianus):體長28厘米。中型鳴禽。喙長而粗壯,約等於頭長,先端稍下曲,上喙端有缺刻;鼻孔裸露,蓋以薄膜;翅尖長;尾短圓,跗跖短而弱。雄鳥頭、翅黑色;體羽銀白色具隱粉紅斑;尾紅褐色。雌鳥頭、翅黑褐;背羽灰色;下體白色具黑縱紋。

樹棲性,以昆蟲、漿果為主食,鳴聲洪亮悅耳。在水平枝杈間編織碗狀巢,產卵3-5枚,主要由雌鳥孵化,孵化期13-15天,雛期約等於孵化期。

分布於高棉、中國和泰國。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鵲黃鸝雄性成鳥:頭部輝黑色;背羽銀白色,各羽的中段有大形三角形紫紅色斑,不同程度的露出於白羽之間,形成零散的羽斑;肩羽與背羽同色;翅覆羽與飛羽均輝黑色;尾羽淡紫紅或紅褐色,各羽的外翈邊緣染以銀灰色,羽軸除先端與羽片同色外,余為白色;胸以下的下體與背羽同色;尾下覆羽與尾羽同色,羽緣有寬闊的銀白色緣;股羽黑褐。
雌性成鳥:頭黑褐具光澤;背羽灰褐,各羽的羽軸區深褐色,整體具有縱紋;肩羽與背羽同色;翅覆羽與飛羽黑褐色;中央一對尾羽暗紫紅色;外側尾羽內翈大部為粉紅色,外翈及一部分內翈為黑褐色。頦、喉黑褐色,各羽的羽緣白色,在整體上構成密的黑褐色縱紋;胸以下為白色,具深褐色縱紋;尾下覆羽粉橙色具白緣和褐色羽軸區。
幼鳥:羽色似雌但自頦、喉以下的下體為一致的白色具褐色細縱紋;成鳥黑羽部分在幼鳥均為煙褐色,不具光澤;背羽縱紋不顯著。
虹膜淡黃色或黃色;嘴藍灰色或暗綠色;腳藍灰色或黃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77-82g,♀75-81g;體長♂240-260mm,♀235-250mm;嘴峰♂26-29mm,♀24-28mm;翅♂143-156mm,♀141-149mm;尾♂101-106mm,♀98-103mm;跗蹠♂21-25mm,♀22-24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棲息於20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中,尤喜次生闊葉林和疏林。

生活習性

夏候鳥。樹棲性,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也見呈3-5隻的鬆散群。主要在高大喬木的樹冠層活動,很少下到地面。繁殖期間喜歡隱藏在樹冠層枝葉叢中鳴叫,鳴聲清脆婉轉,富有彈音,並且能變換腔調和模仿其他鳥的鳴叫,清晨鳴叫最為頻繁,有時邊飛邊鳴,飛行呈波浪式。在枝間穿飛覓食昆蟲、漿果等,每年4月遷至繁殖區,多為雄鳥先出現,不久即配對,鳴聲宏亮而多變。以昆蟲為主食,為鞘翅目、半翅目、鱗翅目的成蟲及幼蟲、螳螂等。也吃植物果實與種子。飛行姿態呈直線型。

分布範圍

分布於高棉、中國和泰國。
中國分布於廣東北部龍頭山、廣西瑤山、四川雷波和馬邊等地。
鵲黃鸝分布圖鵲黃鸝分布圖

繁殖方式

4 月份遷來,8-9月份遷離繁殖地。雄鳥在繁殖期鳴聲清脆悅耳。在高樹的水平枝杈基部築懸巢,雌雄共同以樹皮、麻類纖維、草莖等在水平枝杈間編成吊籃狀懸巢。每窩產卵4-5枚,卵殼有光澤。由雌鳥孵卵,卵的孵化期13-15天;育雛由兩性擔任,雛鳥在巢期14-15天;雛鳥離巢後尚需雙親照料15天左右。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分化。曾經是朱鸝的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狹窄、有限,被認為有一個適度數量減少的趨勢,下降的原因是因為棲息地喪失、降水量減少、旅遊影響、道路發展,致使生存環境發生改變。已被列為生存瀕危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瀕危(EN)。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