鵰鴞

鵰鴞

鵰鴞是鴞形目鴟鴞科雕鴞屬鳥類,又稱大貓頭鷹。面盤棕黃色;眼先和眼前緣密被白色剛毛狀羽,各羽均具黑色端斑;眼的上方有一大形黑斑,面盤餘部淡棕白色或栗棕色;皺領黑褐色,兩翈羽緣棕色,頭頂黑褐色;耳羽特別發達,顯著突出於頭頂兩側;喙堅強而鉤曲,嘴基蠟膜為硬須掩蓋;後頸和上背棕色,肩、下背和翅上覆羽棕色至灰棕色;尾短圓,腰及尾上覆羽棕色至灰棕色,中央尾羽暗褐色具6道不規整的棕色橫斑;外側尾羽棕色,具暗褐色橫斑和黑褐色斑點;腳強健有力,被羽,第四趾能向後反轉;爪大而銳。

鵰鴞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大部分地區及非洲。在中國幾乎遍布各地。棲息于山林、平原、高原、荒漠等生境中,通常遠離人居地,但偶見於城市公園。除繁殖期外常單獨活動,夜行性,白晝藏伏於密林中,夜晚活動。捕食鼠類、兔、蛙、刺蝟、昆蟲和鳥類等中小型動物。繁殖期在中國東北為4-7月,在中國南方12月開始繁殖,營巢於樹洞、岩縫或地面。窩卵數通常3枚,由雌鳥孵卵,孵化期約35天。

鵰鴞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鵰鴞
  • :鴟 鴞 科
  • :鵰鴞屬
  • 命名者及年代:Bubo bubo (Linnaeus,1758)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形態 (據采自北京的Bubo bubo ussuriensis 亞種)
成鳥 眼先和眼的前緣密披白色,但各羽均具黑端;眼的上方有一大形黑斑;面盤餘部淡棕白色,各羽均滿雜以褐色細斑;皺領棕而端部綴黑,下達至喉,仍呈棕色而具黑色羽乾紋;頭頂黑褐色,各羽具棕白色羽緣,並雜以黑色波狀細斑;耳簇羽突出於頭頂兩側,長達55毫米,外黑內棕;後頸和上背棕色,各羽中央貫以黑褐色粗著羽乾紋,羽端兩側並綴以黑褐色細橫斑;肩、下背及三級飛羽呈砂灰色,並雜以棕色和黑褐色斑,各羽的羽乾紋亦黑褐色,末端擴大成塊斑狀,腰和尾上覆羽淡棕,而密綴以黑褐色細斑;中央尾羽暗褐而具不規則的6道棕色橫斑,外側尾羽轉為棕色而具暗褐色橫斑,棕色部分並有褐色細點,呈雲石狀;兩翅的覆羽亦淺棕色,滿布褐色橫斑和細點,羽端還有棕白色圓斑;飛羽的表面大都暗褐色,而具棕色橫斑,棕斑上亦遍布褐色細點;頦白色;喉除皺領外亦白,胸以下均棕色,胸羽中央貫以黑色羽乾紋,羽緣兩側亦綴以黑褐色波狀細斑;上腹及脅部的羽乾紋變細,但羽緣的黑斑較著;下腹中央幾純棕色;腿覆羽及尾下覆羽微雜以褐色細橫斑;腋羽棕白並具褐色橫斑。
虹膜金黃色;嘴和爪均暗鉛色而具黑端。
量衡度:
性別 體重 全長 嘴峰 翅 尾 跗蹠
♀(1) 1025 890 56 440 260 80
○(1) 1850 590 45 410 240 79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幾乎遍布全國,從東北的黑龍江、吉林、遼寧、至內蒙古、甘肅、青海、新疆、河北、山西、陝西、山東、河南、浙江、湖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
國外分布:
它遍布大部分歐亞地區,從極北的斯堪的納維亞,向東通過蘇聯廣大地區,東到薩哈林島及千島群島;亞洲南部的伊朗,印度北部,緬甸北部等地;非洲從撒哈拉大沙漠的南緣,到阿拉伯地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