鵜燕鸌屬

鵜燕鸌屬

鵜燕鸌屬(學名:Pelecanoides)是鸌科下的其中一個屬。其下有5種相當類似的物種,應靠其全身羽毛、棲地、鳥喙形狀區分。整個屬曾經被獨立劃分為鵜燕科(Pelecanoididae),但已經歸入鸌科下。體長在19-23厘米之間,體重120-200克。與海雀一樣,鵜燕鸌屬的翅膀短、體重,在水下用翅膀推進。最小且分布最廣的是普通鵜燕鸌,體長約16厘米;最大的是秘魯鵜燕鸌,體長約25厘米。它們的外觀高度統一,在海上看到時很難區分。它們之間最明顯的特徵和區別是短喙的大小和形狀。

鵜燕鸌是一種形似海雀科物種的鸌形目鳥類,過去曾有研究者猜測它們之間有親緣關係,但現今被認為這只是因為同時以潛水覓食而造成的趨同演化。在鸌形目下,鵜燕鸌是最適應海洋生活的鳥類,通常其棲地比其他同目鳥類更接近海岸邊。是一類僅分布於南半球的海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鵜燕鸌屬
  • 拉丁學名:Pelecanoides
  • 同義學名:Haladroma Illiger, 1811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鸌形目
  • 鸌科
  • :鵜燕鸌屬
  • :5種 
  • 命名者及年代:Lacepede, 1799
  • 保護級別:極危(CR)1種;近危(NT)1種無危(LC)3種 IUCN標準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行為,食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下級分類,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動物學史

該屬名Pelecanoides(鵜燕鸌屬)是由法國博物學家貝爾納·熱爾曼·德·拉塞佩德(Bernard Germain de Lacépède)於1799年建立,用於原先在鸌屬下的鵜燕重新歸類。"Pelecanoides"是一合成詞,由古希臘文"pelekan"(指“鵜鶘”)及"-oidēs"(指“類似”)形成。源自該屬成員具有一個可容納食物的喉囊以暫時儲存食物,如同鵜鶘一般。
鵜燕在鸌形目下曾屬於一個獨立科——鵜燕科(Pelecanoididae),但其分類地位後根據基因研究,發現它們實質上與鸌科鳥類親緣較近而被取消而被合併進鸌科內。

形態特徵

鵜燕鸌有5種非常相似的物種,它們的區別僅在於羽毛顏色、棲息地和喙結構上的微小差異。該屬均是小型海鳥,體長在19-23厘米之間,體重120-200克。與海雀一樣,鵜燕鸌屬的翅膀短、體重,在水下用翅膀推進。最小且分布最廣的是普通鵜燕鸌,體長約16厘米;最大的是秘魯鵜燕鸌,體長約25厘米。它們的外觀高度統一,在海上看到時很難區分。它們之間最明顯的特徵和區別是短喙的大小和形狀。羽毛上體呈黑色、深灰色或棕色,下體呈白色。它們的翅膀很短,特別是相對於整體身體尺寸而言,並且用於高度特徵性的呼呼飛行。
鼻孔外部呈管狀,這是區分它們與較小的酸類的最簡單方法。鵜燕鸌的鼻孔縮小並向上張開,這可能是為了適應潛水。這些物種在外觀上往往非常相似。嘴形、下頜弓形狀和鼻孔小突起的區別可以用來區分它們。它們的前腳趾有蹼,腿離身體很遠,這使得它們像許多其他鸌形目鳥類一樣在陸地上笨拙。

棲息環境

棲息地主要是沿海濕地,但也觀察到它們在海上、旱地、礁岩和安第斯平原上飛行。築巢群出現在島嶼植被茂盛的斜坡上,偶爾也出現在平坦的地面上。築巢洞穴通常發現於鬆軟的土壤、沙子或碎石中。它們主要在這些島嶼周圍的近岸地區進食。

生活習性

行為

鵜燕鸌屬的物種非常適應水生生活。它們潛入水中捕捉大部分獵物(甲殼類動物、小魚和頭足類動物),並有一個可以攜帶食物的喉袋。潛水時,它們用腳和尾巴作為舵;普通鵜燕鸌的潛水深度可達64米,平均深度約為30米。它們也會潛水來躲避危險。
該屬鳥類的一般飛行方式(稱為“呼呼”飛行)與其他海鳥相比更類似於海鷗。這種飛行的高度低於水面,鵜燕鸌會飛過波峰,而不會中斷其飛行路徑。在水中,這些翅膀半折並用作槳,推動鳥兒追捕獵物。鵜燕鸌是優秀的游泳者,飛行速度很快。它們具有在波浪中“飛行”的獨特能力,衝過一個波浪的波峰並在另一邊仍然飛行。與其他海鳥不同的是,鵜燕鸌的飛羽是同時換羽的,因此它們在羽毛沒有重新長出時無法飛翔,它們的自然體重已經接近翅膀所能支撐的極限,因此體重的增加也會讓它們暫時無法飛翔。此時,它們就會像企鵝一樣利用腳蹼。
它們接近陸地主要是為了繁殖,儘管個體可能很早就開始訪問繁殖地。許多個體似乎確實在繁殖季節之外訪問了繁殖地。一般來說,它們被認為是分散的,而不是遷徙的,在陸地上群居且嚴格夜間活動。

食性

該屬物種是浮游生物的捕食者,主要捕食甲殼類獵物,如磷蝦、橈足類和端足類,也捕食小魚和魷魚。

分布範圍

分布於智利南部和火地島的海峽和峽灣;南喬治亞島及周邊小島,南印度洋的愛德華王子群島、克羅澤群島、凱爾蓋朗群島、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群島;紐西蘭島嶼,如索蘭德群島/豪特爾島、斯納爾斯群島/蒂尼赫克島、查塔姆群島、奧克蘭群島、安提波德群島、坎貝爾島/莫圖伊胡普庫島以及北島附近的許多島嶼;澳大利亞東南部和塔斯馬尼亞附近的島嶼、澳大利亞管轄的麥夸里島周圍的島嶼,在大西洋,的南喬治亞島、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群島、戈夫島、福克蘭群島繁殖。
鵜燕鸌屬
鵜燕鸌屬分布圖

繁殖方式

鵜燕鸌屬在島嶼上築巢。土地解凍後,每對繁殖的鵜燕鸌都會鑽入土壤,用爪子和喙挖掘巢穴。它們甚至會在冰雪覆蓋的島嶼上築巢。鵜燕鸌會將一枚白色的卵被產在草皮或軟土的洞穴中,這些草皮或軟土通常覆蓋著植被、羽毛或小岩石。在繁殖地是夜間活動的。雛鳥在洞穴中接受父母的長期照顧(大約45-60天),兩性輪流孵化。雄性和雌性每晚輪換,因此鵜燕鸌在鸌形目中的孵化時間最短(與大信天翁形成鮮明對比,後者可能會孵化幾周的卵,然後由伴侶接替)。一旦雛鳥長出羽毛,它們就會獨自生活並出海覓食。

下級分類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IUCN
1
Pelecanoides garnoti
(Lesson, 1828)
近危(NT)
2
Pelecanoides georgicus
Murphy & Harper, 1916
無危(LC)
3
Pelecanoides magellani
(Mathews, 1912)
無危(LC)
4
Pelecanoides urinatrix
(J. F. Gmelin, 1789)
無危(LC)
5
Pelecanoides whenuahouensis
Fischer et al., 2018
極危(CR)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0年7月23日:
極危(CR)——1種;近危(NT)——1種;無危(LC)——3種。

種群現狀

鵜燕鸌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鳥類之一,普通鵜燕鸌和南喬治亞鵜燕鸌的數量均達數百萬對。另一方面,秘魯海燕和科德菲什島鵜燕鸌則受到鳥糞提取、外來物種和氣候變化的高度威脅,被視為瀕臨滅絕的物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