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鵜燕鸌

秘魯鵜燕鸌

秘魯鵜燕鸌(學名:Pelecanoides garnotii)是鸌科、鵜燕鸌屬的一種小型海鳥,體長34-38厘米,翼展66-74厘米,體重500-600克。身體健壯,除了頭頂呈鋼灰色外,全身羽毛均為深棕色至黑色。該物種最顯著的特徵是其寬而扁平的翅膀,長度可達40厘米。這種雙翼設計用於在大型遷徙飛行期間保持在水面之上。喙寬,羽冠突出。

棲息地是沿海濕地、旱地、礁岩,也在安第斯平原上飛行。主要以甲殼類動物和小魚為食,但也以水中的漂浮垃圾為食。是一雄一雌制的鳥類,以小群體生活,主要以小型海洋生物魚類和甲殼類動物為食。單獨或成對繁殖,築巢期長達80-90天,在此期間它會非常活躍,尤其是在夜間。是一種生活在秘魯海岸的海鳥。在秘魯和智利附近洪堡洋流的近海水域覓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秘魯鵜燕鸌
  • 拉丁學名:Pelecanoides garnotii
  • 外文名:Peruvian Diving-petrel, Peruvian Diving Petrel, Peruvian Diving-Petrel
  • 同義學名:Pelecanoides garnoti ssp. garnoti (Lesson, 1828)
  • 國際瀕危等級:近危(NT)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鸌形目
  • 鸌科
  • :鵜燕鸌屬
  • :秘魯鵜燕鸌
  • 亞種:無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Lesson, 1828)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行為,食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形態特徵

秘魯鵜燕鸌體長34-38厘米之間,翼展66-74厘米;體重500-600克。是一種黑白相間的小海鳥,它們的頭上有一個特別的冠羽,前額平坦,翅膀大,尾巴短。特徵性的白色半領從眼睛後面的喉嚨延伸到頭冠後部。羽毛光滑,上體大部分是深灰色或黑色,下體是暗白色,肩角的白色尖端形成淺色條紋。臉和脖子側面棕色。胸部兩側昏暗。有白色、灰色和黑色斑點。具有銀灰色顏色,帶有黑白圖案。有著深色的背部和蒼白的腹部。尾巴一般是白色的,有黑色條紋; 腳藍色;虹膜深黑色。
該物種的特點是頭部和喉嚨呈灰色,腿呈白色,略帶灰色,背部和翅膀呈閃亮的棕色,披羽在陽光下顏色多種多樣。其羽毛以灰色為主,兼有黃色、白色、棕色等多種色調。如果仔細觀察,還可以在身體的某些部位察覺到藍色調,這種色調抵消了主要的灰色調。翅膀的上部顏色比下部深,呈現深棕色調的羽毛。

棲息環境

棲息地包括沿海濕地,全年都可以發現該物種的蹤跡。其地理覆蓋範圍從北部哥倫比亞的埃爾喬科延伸到智利的大火地島和南部的阿根廷。主要棲息地是沿海濕地,但也觀察到它們在海上、旱地、礁岩和安第斯平原上飛行。

生活習性

行為

由於南美洲南部的季節變化,秘魯鵜燕鸌也會暫時從該地區的北部遷徙到南部。這種鳥是一年一度的候鳥,從4-7月棲息在秘魯北部海岸。特點是翅膀拍擊時嗡嗡作響,飛得又低又快。善於游泳,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海中度過,直到地面築巢。
生活在乾燥的陸地、岩石上,有時也可以看到它們飛過海面。它們飛往一些安第斯山脈間的平原,同時尋找食物並在冰川平台上休息。這些鳥在冬季(通常是6-9月)從南美洲北部向南遷徙。主要是夜間活動。儘管有時它們也會在白天探索尋找食物。

食性

主要食物是石首魚鯔魚,它們在在沙子和靠近大海的地方尋找食物。與大多數鳥類一樣,秘魯鵜燕鸌也捕食其他小魚、蝦和甲殼類動物。然而,它們也因喜歡吃水中的漂浮垃圾而聞名。它們的一些進食習慣影響到其物種體型的變化,例如,含有大量垃圾食品的飲食會導致平均體重增加更大,可能達到88克。也吃軟體動物和植物。

分布範圍

留鳥:智利秘魯
秘魯鵜燕鸌
秘魯鵜燕鸌分布圖

繁殖方式

秘魯鵜燕鸌與鵜燕鸌屬的其他鳥類具有相似的繁殖習性,儘管也存在一些重要的差異。秘魯鵜燕鸌每年交配繁殖一次。這種情況發生在2月和3月的繁殖季節。雌雄配偶在遠離海岸的內陸洞穴中用樹枝、海藻和其他材料搭建了一個巢。每窩產下2-3枚卵,卵孵化大約需要28天,由配對的成鳥輪流孵化。
當卵孵化時,父母通過反流為雛鳥提供食物。這種雛鳥餵養進行30天,直到雛鳥足夠成熟,能夠學會自己捕食獵物。成鳥非常密切地監視巢穴,這有助於它們了解雛鳥的行為模式,從而能夠更好地餵養它們。一旦雛鳥足夠成熟,它們就會離開巢穴並飛翔,開始自己的獨立生活。
秘魯鵜燕鸌交配期為3年,從配對的那一刻起,直到雛鳥長到成年為止。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0年7月23日——近危(NT)。

種群現狀

秘魯鵜燕鸌的總體種群規模仍然很高,智利種群估計有12500對繁殖對(其中95%在喬羅斯島;2019年),秘魯種群暫定至少有40000對(僅在LaVieja島就觀察到36450對繁殖對;2010年)。這大致相當於52500對,四捨五入到50000對,轉化為100000隻成熟個體。該物種的群落被認為是遺傳孤立的,由於其高度親地性,遷移率較低(2020年)。
趨勢證明:自1980年以來,智利的秘魯鵜燕鸌總種群一直在持續增加,至少到2013年為止,在2010年至2014年間,僅在喬羅斯島就觀察到繁殖配對增加了43%(Fernández等人,2019年)。一個促成因素可能是成功的兔子根除計畫(C.Wolf和N.Holmes,2020年)。2013年的根除計畫也被認為導致了該島亞殖民地的增加,從2010年的28個增加到2018年的90個(C.Wolf和N.Holmes,litt.2020年)。在智利的許多其他島嶼上也觀察到了類似的範圍重新擴大和當地人口增長,在秘魯北部發現了非繁殖個體,在秘魯的拉維耶哈島也有快速增長的記錄(Cristofari等人,2019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