鴿瘟

鴿瘟 又稱I型副黏病毒病,鴿新城疫。是由I型副黏病毒引起的急性、熱性、接觸性、敗血性傳染病,以腹瀉和脊髓炎為主要特徵。本病自1981年在蘇丹被發現以來,西歐和美國等地相繼報導了此病。1985年我國深圳動植物檢疫所分離出J型副黏病毒,1986年在深圳某鴿場發現了該病。該病傳播迅速,發病率和死亡率高,是危害養鴿業的重要疫病之一,常給養鴿戶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鴿瘟
  • 病原:鴿I型副黏病毒
  • 別稱:I型副黏病毒病,鴿新城疫
  • 發現時間:1981年
病原,流行特點,臨床症狀,剖檢病變,診斷,防治措施,發病後鴿場的處理措施,

病原

鴿I型副黏病毒。

流行特點

本病主要通過接觸傳播,消化道和呼吸道是主要傳播方式。外地引進的種鴿、外出訓練或飛行的信鴿、鴿場附近發生新城疫的雞場等均可引發本病。此時,如發生大腸桿菌病、衣原體病等病時,鴿群抵抗力下降,可導致該疫病暴發。新疫區來勢兇猛,發病率100%,死亡率80%以上。老疫區流行緩慢,發病率、死亡率較低,呈散發性發病。有些鴿場,成年鴿不表現臨床症狀,只有乳鴿、童鴿發病和大批死亡。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尤其春秋季節較多。不同日齡的鴿易感性有差異,以乳鴿和童鴿最易感染。

臨床症狀

鴿臨床感染後,潛伏期1~10天,一般是1~5天,自然感染最長可達4周。根據臨床表現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①急性型:未表現出任何臨床症狀就已死亡。②神經型:呈現扭頭、伸頸、雙腳麻痹、不能站立、雙翅下垂等神經症狀,約占5%~35%。③腹瀉神經型:首先發生嚴重的水樣下痢,排黃綠色稀糞,精神沉鬱,羽毛蓬鬆,食欲不振,渴欲增加,有些病鴿伴有陣發性痙攣、震顫,頭頸扭曲,頭向後仰等症狀。乳鴿易大批死亡,青年鴿和親鴿也會死亡,病鴿的死亡率可達50%以上。④呼吸困難型:表現為張口呼吸,並發出“咯咯”的叫聲,鼻有分泌物。少量鴿有眼結膜炎或眼球炎。

剖檢病變

剖檢時皮膚較難剝離,皮下廣泛淤斑性出血,頸部尤甚,有紅、紫紅、黑紅等色,這是特徵性病變;腦充血,有少量的出血點,腦實質水腫;肝腫大,有出血點及出血斑,部分有針頭大小壞死點;脾腫大;腎蒼白、腫大;有些病例見小腸、直腸和泄殖腔充血或出血。自然病例的腺胃,未見明顯病變。病理組織學可觀察到小腦、腦幹、腎和肝有大量的單核細胞浸潤。

診斷

根據臨床症狀、病理剖檢變化可初步診斷。經實驗室病毒分離、血凝(HA)和血凝抑制(HI)試驗可確診。本病在臨床上要注意與禽霍亂、禽流感、禽腦脊髓炎、鴿副傷寒等相鑑別。禽霍亂病程急、死亡快,全身出血更明顯,肝臟有壞死點,心包常有纖維素性滲出物,慢性者出現關節炎,但無神經症狀。禽流感的潛伏期和病程相對較短,剖檢常出現皮下水腫和黃色膠樣浸潤,胸、腹腔和心包有黃色透明滲出液,黏膜和漿膜及各種脂肪組織的出血更明顯、更廣泛。禽腦脊髓炎在臨床上也有明顯的震顫(尤其頭部),但剖檢時可見腹部皮下和腦部有藍綠色區域,少數幼齡鴿的單側或雙側眼睛也有同樣的變色區。鴿副傷寒也有鴿瘟相似的水樣或黃綠色下痢及肢體麻痹,但無頸部皮下廣泛淤斑性出血和胰腺大理石狀病變,用抗生素治療有效。

防治措施


(1)未發病鴿場的預防措施
疫苗免疫接種目前使用的疫苗有鴿I型副黏病毒油乳劑滅活苗、發病鴿組織滅活苗、鴿新城疫弱毒苗、雞新城疫弱毒苗,其中最有效的疫苗是鴿I型副黏病毒滅活疫苗。操作時,一人捉鴿,先用酒精將頸下半部羽毛噴濕(可用小噴霧器),另一人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鴿子的頸中部皮膚(也可選用翼下或肌內接種)並拉起,使形成一個“囊”,撥開羽毛,小心將針頭插入頸部中線的皮下囊內注入疫苗,拔出針頭時,角度與人針時相同。每注射1隻鴿,換消毒針頭1個(最好使用一次性針頭)。而組織滅活苗和雞新城疫弱毒苗主要用於發病後的緊急接種。
疫苗使用的效果是否理想,在很大程度上與疫苗的選用及免疫程式是否適宜有很大的關係。有關資料表明,鴿在一般情況下,HI抗體滴度為(4~5)lg2以上,它能抵抗外界野毒的侵襲,自身有保護能力,而低於4lg2時,保護力很差,又因HI抗體滴度在31g2以下時,接種疫苗能產生較好的免疫應答,因此原則上把(3~4)lg2作為該病免疫接種的臨界點。同時有研究結果顯示,15日齡乳鴿的母源抗體衰減為3.11g2。因此種鴿在一般情況下的參考免疫程式為:留作種用的仔鴿,15日齡首免,弱毒苗點眼、滴鼻,免疫期為3個月;與此同時也可用鴿I型副黏病毒油乳劑滅活苗0.5頭份/只頸部皮下或肌內注射。在離群轉為青年鴿時或配對上籠前可加強接種鴿I型副黏病毒油乳劑滅活苗1頭份。以後每半年接種1次,每次1~1.5頭份/只。接種前後應額外補充30%的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以減少應激反應。
(2)平時其他預防措施
飼餵全價日糧;實行嚴格的環境衛生和消毒措施,可選用0.3%過氧乙酸、2%火鹼水溶液、漂白粉水溶液、百毒殺或消毒王等定期消毒;嚴格檢疫,在引進種鴿時要進行產地檢疫,進口種鴿要進行口岸檢疫,檢疫合格的種鴿進場後要隔離觀察、免疫2~3周后,證明健康後方可混群飼養。鴿場應儘量與雞場分開,禁養其他禽鳥,並防止野鳥進入。堅持自繁自養,發現可疑病鴿要及時淘汰處理,控制疫情發生。

發病後鴿場的處理措施

用疫苗作緊急接種一旦暴發本病,在鴿瘟疫區或疫群應對所有受到傳染威脅的鴿群進行詳細觀察和檢查。對正常無病的鴿進行2倍劑量的鴿I型副黏病毒油乳劑滅活苗緊急接種,同時用雞新城疫弱毒苗4~8倍量進行滴鼻或飲水。在實施注射時應一隻鴿換一個注射針頭,否則容易散播病原和擴大疫情,同時做到注射部位準,劑量足,免疫密度達到100%。
加強隔離和消毒禁止病鴿向外流通和上市銷售。鴿舍及其活動場所、周圍環境應進行徹底消毒,可選用0.3%過氧乙酸、2%火鹼水溶液、漂白粉水溶液等對鴿、過道、水源等每天消毒1次,連續消毒1周。對重症病鴿應立即撲殺,並連同病死鴿、糞便、污水、羽毛等進行無害化處理。
治療而對輕度病鴿和可能已受感染的潛伏期病鴿必須在嚴格消毒的情況下,立即隔離。宜採取抗體療法,同時配合抗病毒、抗感染等輔助療法。
①在疫情初期或受威脅的鴿群可立即注射鴿瘟髙免血清或卵黃抗體,每羽頸背皮下注射0.5~1毫升,嚴重病例可在次日再注射1次。其有效期僅7~14天。
②早期肌內注射禽用基因干擾素,每隻0.01毫升,每天1次,連用2天,有一定療效。
③早期每羽成年鴿肌內注射聚肌胞,每隻0.5~1毫克,每3日1次,連用2~3次,有一定療效。
④每羽成年鴿肌內注射青黴素5萬單位、鏈黴素5萬單位、病毒唑1毫升,每天1次,連續3天。繼發或並發大腸桿菌病等,還可選用頭孢噻肟鈉、舒巴坦鈉、鹽酸克林黴素、利福平、恩諾沙星等。
⑤每羽成年鴿按板藍根注射液1毫升、維生素C注射液1毫升、地塞米松0.5~1毫升,一次肌內注射,每天2次,連用3~5天。
⑥每羽成年鴿三氮唑核苷1毫升、維生素C注射液1毫升、丁胺卡那黴素0.5毫升,一次肌內注射,每天2次,連用3~5天^
⑦銀翹解毒片,0. 2~0.3克/只,每天2次,連用3~5天。
⑧大黃、膽草、板藍根、連翹各10克,苦參、生地、甘草各5克。用水煎供20隻鴿飲用,每天1劑,連用3天。
⑨黃芩100克,桔梗、半夏各70克,桑白皮、枇杷葉各80克,陳皮、甘草、薄荷(後下)各30克。用水煎供100隻鴿飲用,每天1劑,連用3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