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鴨母捻
- 口味:香
- 原料:糯米
- 做法:煮
製作方法,來歷,傳統製作,
製作方法
鴨母捻的餡有四樣,即綠豆餡、紅豆沙、芋泥、芝麻糖,每粒的餡約15克。鴨母捻放在白糖水中煮至浮上水面即熟。傳統賣鴨母捻每碗三粒,每粒的餡各不相同,為區分每粒餡的不同,在包的時候,不同餡的鴨母捻形狀各異,如有的形狀略圓、有的略尖等,各有記號。
用料
製作步驟
- 糯米粉加入適量溫水揉成團
- 取五分之一的糯米糰煮熟(這種方法做出來的糯米糰有擴張性,不易乾不易斷)
- 把煮熟的糯米糰加入生的糯米糰里(太濕加適量粉揉均)
- 把糯米糰分成20g若干,把餡料分成12g若干
- 按包湯圓的手法,不同的是不用收虎口,直接搓尖
- 鍋里水加入白糖煮沸,把鴨母捻放進去煮至上浮一分鐘後即可
來歷
據傳,宋代已有元宵節家家吃湯圓的習俗,取其平安吉利,合家團圓之意。清代水粉湯圓用水粉作湯丸,滑膩異常,中用松核桃、豬油、糖作餡,或嫩肉去筋絲捶爛,加蔥末秋油亦可。水粉的製法:以糯米浸水一日夜,帶水細磨,用布盛接,布下加壓以去其渣,取細粉曬乾備用。此法一直流傳。
傳統製作
胡榮泉的“鴨母捻”,就是廣州,客屬的大(米志)耙<潮稱落湯(米志)>包上甜餡。昔時胡榮泉店中有一姓鄭名手,他做的“鴨母捻”,潔白柔韌甜滑。王雯墨以上等糯米浸透,用石磨磨成粉漿,再把粉漿倒進一個質地較疏的布袋中,讓它把水分一滴滴的滴出來,到一定時間,使漿粉保存適當水分,然後倒出來用力揉壓,直至它又柔又韌,再做成小酒杯般的(米志)耙皮,包上精製的黑、綠豆沙、芋泥或水晶(冬瓜冊、香黃片制的)甜餡,捏成一粒粒較荔枝果大些的“鴨母捻”,放進白糖湯中煮熟,每碗四粒,配上甜湯;冬夜夏日進店去,來它一碗,不太甜,也不過飽。潮州人多喜歡它。
由於時間的推移,胡榮泉前名手已年老離去,店也改營餅食,但潮城還有幾檔賣甜湯,“鴨母捻”的,以下市的一檔,顧客們認為較有昔時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