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基本特徵,文化價值,相關歷史,
基本特徵
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文化價值
這件質地純正,完整如新的鴨形玻璃注的造型及裝飾藝術與風格皆屬羅馬玻璃系統。其吹管成型、熱貼玻璃條等也是古羅馬玻璃製作的常用技術。經檢驗,材質更是當時中國尚不能自主生產的古羅馬帝國的鈉鈣玻璃。可見這件鴨形玻璃注應是產於今敘利亞至地中海沿岸一帶的古羅馬帝國,其傳入途徑是由西域經過草原之國——柔然,再傳進馮氏北燕的。它是研究草原絲綢之路的重要物證,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在出土玻璃資料寥寥可數的情況下,鴨形玻璃注不愧是中外現存羅馬玻璃器中的瑰寶!
相關歷史
馮素弗為十六國時期北燕天文馮跋之弟,是北燕的締造者之一,死於415年。馮素弗墓是十六國考古重要發現之一,墓中出土各類遺物500多件,除鴨形玻璃注外,“范陽公章”龜鈕金印、“大司馬章”鎏金銅印、帶有錘牒佛像的金冠飾及兩隻鎏金木馬鐙都是罕見的珍品。
馮素弗墓共出土5件玻璃器,其他四件是碗、杯、缽、和殘器座,缽的殘片經化學分析,是當時中國尚不能生產的鈉鈣玻璃,因此許多學者推測,這批玻璃器可能是經由“絲綢之路”從東羅馬帝國進口的。十六國時期,東西方交往日益頻繁,由於關中與中原戰亂頻仍,商人們在傳統的“絲綢之路”幹道外又開闢出許多條新路。其中,通過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地區的道路被稱為“草原道”,而河套地區則是這條道路的樞紐地帶,它將東北亞各政權與西域及歐洲連線起來。北燕政權所在的營州地區位於亞歐大陸邊緣,與東羅馬之間關山萬重,其商業往來經由“草原道”的可能極大。許多西域商人將西方商品及文化帶至營州,改變了這一地區的文化面貌。至北朝末期,北燕所處營州地區已有許多西域胡人定居,他們的後代出現了發動“安史之亂”的“營州雜種胡”安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