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發展歷史,園內布局,主要景點,
發展歷史
鳳翔在夏代以前稱雍州,唐代時改為鳳翔府。東湖和鳳翔的歷史一樣悠久,相傳周文王元年瑞鳳飛鳴過雍,在此飲水而得名,周人認為是祥瑞之兆,故名“飲鳳池”。北宋時,大文學家蘇東坡在鳳翔府任簽書判官時,倡導修築擴建飲鳳池,植細柳,栽蓮藕,修築君子亭、宛古亭、喜雨亭等秀麗的亭台樓榭。因距府城東門只有二三十步遠,又改名為東湖,延續至今,已經有近千年歷史。蘇東坡在修鳳翔東湖之後二十年,蘇東坡又在杭州修建了西湖,因而東湖與西湖稱姊妹湖,人言西湖的水,東湖的柳。
東湖,是我國宋代文學家蘇軾,在宋嘉祜七年(1062年),任鳳翔府簽書判官時,藉“飲鳳池”,挖掘疏浚,擴池而成,引城西北角鳳凰泉水注入,種蓮植柳,建亭修橋,築樓成閣,並因地處城東取名東湖。東湖與聞名與世的杭州西湖南北遙望,皆因蘇軾而名,人們你之為“姊妹湖”,有詩曰:“東湖暫讓西湖美,西湖卻知東湖先。”
園內布局
東湖距今已近千年歷史。歷經宋以後歷代修葺,亭台、閣樓相繼增多,湖體隨之擴大,現占地近20萬平方米,其中水面積8萬多平方米,形成內外湖。湖形隨城牆走向而呈曲折,湖的主軸線由東南向南轉,為湖內建築、景物的布局帶來了自然變化。走近東湖,映入眼帘的是一對雄姿颯爽的石雕獅,蹲峙兩旁,右似點首迎賓,左如威鎮守門。進入大門,入主行道,道旁雪松,黃洋、紅葉櫟相互映襯,格外醒目,向南而進,迎面牌坊,造型別致,以石山蟾園襯托,更引注目。過次,便是湖心風景區,湖中亭、橋、徑、洲、堂等將水面劃分為在連續空間,景深幽然,空間景色,步移景異。顯示了古園林布局的妙技。建築以“君子亭”為核心,星羅棋布於周,步行曲徑,兩旁異石林立,花木密布,橋上有亭名為“宛在”取“伊人宛在水中央”之意,四周翅起,呈飛躍之勢,精巧玲瓏,惹人喜愛,登亭坐欄,頗有懸空蕩游之感。
由“春風亭”折而東望,為蘇軾所建之“會景堂”,堂四周設定花窗,可供遊客品茶觀景,又可包覽東坡之贊名,堂、亭兩處中通石橋,橋中央為六柱雙頂之亭,名曰“鴛鴦”,彩繪妍麗,煞似一對鴛鴦在湖中戲水。東南古城遺址,進“生面別開”小拱門,登五十餘台階,上“一覽亭”,俯視內湖景色,鳥瞰外湖曲橋、山莊、水鄉、花圃;遠眺終南,近觀雍山雍水,別有情趣。蘇公祠、喜雨亭、凌虛台、碑林藏有蘇軾“三記一論”即:《喜雨亭記》、《凌虛台記》、《鳳鳴驛記》、《思治論》和歷代文人墨客詠頌蘇公和東湖的詩詞石刻,運筆挺年撥,構思超俗,令人神馳。
湖內橋、亭、堂、軒、榭等建築,採用鑽尖、歇山、怨山、卷棚、抱夏、廡殿、單檐等形式,各具一格。具有:“布局完整,精巧雅致;特有風光,宋代風貌;北方風格,先秦風物”的鮮明特色和重要的歷史,風景、文物、建築、藝術、科學、旅遊價值,堪稱我國北方古典園林的優秀代表。
是陝西省十大名勝園林和西部一個獨具特色的旅遊區。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對東湖尤為重視,多次撥付專款進行修葺,並且恢復了東胡已經傾圮的景點多處,使東湖真正恢復了絢麗多采的青春,煥發出了璀燦迷人的光彩,達到和超過了她鼎盛時期的水平。
現在,東湖有景點三十餘處,湖面五萬七千六百多平方米。集亭、台、樓、閣、廊、軒、榭、堂等古代建築精華於一處,是一座典型的北方歷史性園林,被命名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景區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從2010年5月1起,東湖景區已免費向廣大遊客開放,熱忱歡迎外遊客前來旅遊觀光!
主要景點
蘇軾文化休閒廣場:位於東湖北門外,修建於2006年,占地約3000多平方米,中央為大型雕塑蘇軾的“酹江月”。雕塑取意於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長10.1米,高3.2米,它的材質為玻璃鋼,青銅噴飾,採用蒙太奇的藝術手法雕塑而成。雕塑的主體人物蘇軾依靠在青山翠綠之中沐浴著日月的光輝,鬍鬚與浪花相融一體,放眼大江東去,一幅胸懷古今、心繫蒼生、若有所思的神態。雕塑背面,分別雕刻著蘇軾在鳳翔任職期間修渠引水、秉公執法修建東湖等典故。
東湖北門東湖北門創修已久,建國初期只余牌坊一座。1985年縣人民政府決議恢復修建東湖北大門。經省內外多位專家考證研討,以宋代建築風格恢復。門上懸掛的匾額為蘇軾手寫“東湖”二字。門上楹聯是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陝西巡撫畢沅所題,上聯是:百頃匯泉源偕周鼓秦碑共數八觀雄右輔,千秋留宦績比穎川杭郡還應兩地配西湖。當時的陝西省省長李慶偉為東湖北大門題寫了匾牌。
牌坊又名牌樓,是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勳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築物,也有一些寺廟以牌坊作為山門的,東湖山門(牌坊)創修於明正德十四年(即公元1519年),當時我國園林建設已形成一定的格局,山門是當時的必備之景,當時的知府王江,為完備園林景色,就創修了這座牌坊,並親筆題寫了“東湖靜影”。後傾圮,八十年代恢復,上有東湖八景:《東湖攬勝》、《凌虛眺遠》、《風澗分流》、《鳳樓曉鐘》、《回龍煙雨》、《展誥雲霞》、《文筆朝輝》、《城鴉晚噪》。
飲鳳池夏商稱為橐泉,商文王丁十二年,也就是周文王元年,傳說有鳳凰在此飲水,周人認為是祥瑞之兆,便將橐泉更名為“飲鳳池”。北宋仁宗嘉佑六年,北宋文壇領袖,文學巨將蘇軾應試及第,出任鳳翔府簽書判官,時年26歲,年輕的蘇軾從山清水秀的四川家鄉來到渭北黃土高原的鳳翔,眼前的景況使他的心中很不是滋味。有一天閒暇的時候,來到城東看見一潭清澈的泉水,動時使他心曠神怡,仿佛來到自己美麗的家鄉。他就引導民眾在“飲鳳池”的基礎上挖掘疏竣,引鳳凰泉水注入,種蓮植柳,建亭修橋,給它取名為東湖。
函隕石據《資治通鑑》記載,漢武帝劉徹征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八十九年,有隕石墜落鳳翔府城內,蘇東坡修東湖後,人們因為這塊隕石極象鳳凰翹首之勢,就將這塊隕石移置到東湖岸邊,取其“鳳凰照影”之意,遂成為東湖一個景觀。
斷橋亭斷橋亭初創在宋代之後。因為蘇東坡四十六歲時修杭州西湖,湖上建有“斷橋亭”,後世人為紀念蘇東坡,也在鳳翔東湖內修建了“斷橋亭”。
君子亭君子亭為蘇東坡所創修。為什麼要給亭取名“君子”呢?這裡還有幾個典故。遠在宋代之前,東湖之中就栽種有荷花,蘇東坡又有“寧可食無魚,不可居無竹”的習慣,亭子修好之後,他又在亭畔栽了幾百桿竹子。荷花又稱蓮花。在古人眼裡,蓮花和竹子都是君子。和蘇東坡同時成的周敦頤,在“愛蓮說”中就說蓮花是“花之君子者也,出污泥而不染,濁清漣而不妖。”而竹子更是具有“中虛外直,圓通有節”的君子風範。蘇東坡亭子修成,使“亭已淨直,不蔓不枝”的荷花、“圓通有節”的竹子和亭中的人形成對照。荷花、竹子都有君子之笱,蘇東坡也以君子自許,因此給亭子起名“君子亭”,取花、竹、人“三君子”之意。
宛在亭宛在亭也為蘇東坡創建。清乾隆19年,太守朱偉業在《宛在亭記》中就有:伊人宛在秦詩也。 詩經秦鳳中有一首詩:“蒹葭(間加)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回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給亭子取名“宛在”,就是取這首詩中“伊人宛在”的意思,表示對蘇東坡的懷念之情。
春風亭春風亭是清同治年間鳳翔知府蔡北槐創修。取名春風亭,是為了讚揚蘇軾在鳳翔時的政績如過春風,給鳳翔人民帶來了春風一般的溫暖。在明、清時代,春風亭是達官貴人和文人墨客宴賓會友的地方。在這裡擺桌酒席招好友同飲,或由此登上小舟,蕩漾於湖心,確是一樁樂事。因此,宛在玩月,春風亭蕩舟,成為當時遊歷東別有用心的一樁勝事。南來北往來這裡遊歷的詩人墨客,也給東別有用心留下了許多膾多炙人口的詩句。宛在亭玩月,是東湖一大盛景。
鴛鴦亭鴛鴦亭是清周海十年鳳翔府西鳳營參將常瑛,受知府委託而創建,取義在於紀念蘇東坡夫婦。因為蘇東坡在鳳翔為官時,曾攜夫人王弗一同前來。王弗知書達理,非常賢惠,為鳳翔人所稱道。因而後人就修了這座亭子,紀念他們夫婦。
會景堂原址在鳳翔南溪,創建頗早,原名會景亭,創建人和具體創建時間都無法考證。蘇東坡在鳳翔為官時,曾將此亭向西遷移。清光緒二十四年,知府得其煒將會景亭遷入東湖,並改名為“會景堂”。會景堂是東湖一大勝跡,因它的堂式建築形式,成為文人墨客飲酒暢懷,宴友會賓的好地方。
一覽亭一覽亭在東湖東岸,是東湖景點中最高的建築。遠可觀秦嶺山脈中的太白山,近可觀雍城全景,俯可瞰東湖全貌,尚逢暑天一蹬此亭,則涼風習習,酷熱頓消,實為遊人騅足覽勝的好地方。一覽亭初建於清道光二十五年,距今已經一百五十多年,為當時知府白維清創修。
滄浪橋滄浪亭位於內、外二湖的連線處。舊有石橋,1991年重修。因內湖至外湖有五六米高的落差,每逢陰雨連綿,內湖水漲,溢向外湖,橋下水聲滄浪,形成瀑布。將此橋名為“滄浪橋”。
望蘇亭鳳翔是蘇東坡為官的第一個地方。他雖然只在鳳翔當了三年簽書判官,但卻興利除弊,為鳳翔人民辦了許多好事,令鳳翔人民世代受益,鳳翔人民對蘇東坡的懷念之情,也世代不減。1935年,鳳翔縣保全大隊賈宗誼,在湖的西岸創修瞭望蘇亭,以此來寄託鳳翔人民對蘇東坡的緬懷之情。1954年、1989年政府進行了重修。
喜雨亭喜雨亭是東湖最為有名的景點之一,為蘇東坡所修,原址鳳翔府內,後搬到鳳翔東湖。為什麼要用“喜雨”兩字作為亭的名字,這裡邊還有一段故事。關中地區的春旱由來已久。宋嘉佑七年春,又逢大旱,作為府判官的蘇東坡,當時的習慣,必須代替太守四出求雨,“上以無負聖天子之意,下以無失愚夫小民之望”,奔走于山川之間,頗為辛苦。他眼看著“五日不雨則無麥,平日不雨則無禾”可怕景象就在眼前,不由日夜焦慮。正在這時,冬天忽然降下甘霖,而且是“一雨三日”,一下子消滅了旱象。有了這場喜雨,人們喜形於色。這時,蘇東坡的亭子也正好建成,就以“喜雨”作為亭名。而且還寫下了著名的散文《喜雨亭記》。喜雨這遷入東湖之後,成為游湖人的必攬之勝,必看之景。
凌虛台凌虛台原址在鳳翔府內,為北宋時鳳翔太守陳希亮所修。他出任鳳翔後,逢逢在府內閒庭信步,明知廓外有太白山、雞峰山等景,可總是看不到,於是他在府內修一座高台,取名凌虛台,後人將凌虛台遷入東湖。
蘇公祠據清鳳翔知府熙年重修東湖碑記載,蘇東坡離開鳳翔後,“後人景仰芸徽,建祠湖岸,由宗迄今,興廢疊作”。而現存的“蘇公祠”是以清人熙年所建之規模恢復修建,建有正殿、同笑山房、鳴琴精舍等附屬建築,規模宏大,氣象莊嚴。正殿內有漢白玉蘇公像,前院影壁上鐫刻著蘇東坡二千餘字的名篇《思治論》,且有台灣故宮藏畫展,實為遊人賞玩瞻仰的好地方。台灣故宮畫展曾在蘇公祠展出,有輾轉從台灣回到內地的故宮國畫精品七十三同,皆是出自宋、明、清名家國手的作品。這些作品原珍藏於北京故宮,日寇侵華以後,這批畫被運到四川重慶,國民黨敗退台灣時,一併將這些國寶運至台灣。有鳳翔紙坊鎮高王寺村人馬錫俊移住台灣,得到了部分作品。開放以後,馬先生回家探親,向家鄉捐贈七十三幅,裝貼展覽於鳳翔東湖。
聚賢廳聚賢廳修建於1989年,是鳳翔東湖園林管理處的辦公地和進行蘇軾研究的會議地。因蘇東坡被鳳翔人稱為“蘇賢良”,因而名之,同時又念“賢者以聚”的意思。1990年、2002年,全國蘇軾研討會曾在這裡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