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縣民歌

鳳縣民歌

鳳縣民歌在陝西鳳縣傳統民間音樂中,乃至在鳳縣傳統文化中占居首要地位,是鳳縣民間音樂的一個縮影。鳳縣民歌曲調種類繁多,這是她的歷史淵源所決定的。目前主要流傳著四大類:一是“下江調”屬巴蜀韻味,他主要流傳於鳳縣的三岔、南星、溫江寺等鄉鎮,(湖廣口味濃);二是帶有明顯特徵的“花兒”調山歌,她主要流傳於鳳縣的張家窖村和唐藏鎮區域;三是帶有西秦曲調的“上江調”,她主要流傳於鳳縣的平木、岩灣、河口等鄉鎮一帶。四是有地方“土著”特色的山歌,號子“土著”調。她主要流傳於平坎鎮和鳳州鎮一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鳳縣民歌
  • 產於:陝西鳳縣
  • 流傳於:鳳縣的張家窖村
  • 表現形式:、沒有任何樂器伴揍
基本簡介,民歌發展,基本特徵,主要價值,學術價值,實用價值,歷史淵源,存在問題,

基本簡介

農民在農閒的時候練歌農民在農閒的時候練歌
這四大類中,地方特色最濃的要屬“土著”調子,它的表現形式是沒有任何樂器伴揍,一人唱,對唱,群體唱均可不受任何條件的約束,田間地頭,砍柴放牧、農閒農忙等想唱就唱。“下江調”和“花兒”調,不用樂器伴揍隨時可歌。而“上江調”有時也叫曲子他是要有樂器伴揍的,曲調也繁雜多變。
如:“小河裡漲水大河滿,小河裡頭放篙桿,莫看我的篙桿小,小小篙桿撐大船”,“高高山上溜溜地,連種了三年好菜籽,端起了飯碗我想起了你,手顫著啪啪啦提不住筷子。”等等,形象鮮明的優美民歌,既各自帶有較為明顯的地域特色,又同時在鳳縣山區民間長期廣為傳唱,深受民眾喜愛。

民歌發展

長期以來,鳳縣人民與民歌結下了不解之緣,無論生產勞動、婚喪嫁娶、逢年過節都少不了演唱山歌。尤其在山間行走,溝坡放牧,林中砍柴,下田勞作,茶餘飯後都少不了山歌為伴。勞動號子給人以力量的動力。優雅的山間小調,給人們以神曠情怡的享受,在這山歌中,人們忘掉了一切疲勞和煩腦,引領到美麗而動人的畫境之中與當地土著山民融合居住,經時間的變遷,她的演唱曲調近似於關中的眉胡和婉婉調;鳳縣的南部鄉鎮相接於巴蜀之地,屬民的族先也在遠古時由湖南廣西四川之地遷移此地,與當地土著山民融合居住,經時間的變遷,她的演唱曲調近似於四川江南一帶歌調,(“鳳縣部分人的口音被稱為湖廣廣腔”),所以,她的腔調有明顯的江南風味。被稱之“下江調”。鳳縣的西部鄉鎮相接於甘肅隴南地區,她的歌調帶有明顯的“花兒”韻味。即“隴調”千百年來。民歌抒發著勞動人民的愛和恨、苦於樂,寄託著人民的美好願望,是山民的生活、鬥爭、表達愛情和文化娛樂的重要方式。縣誌記載,在古代,官府招募客民開種,自是客民多於土著,由不同地區的“客民”相居一起,歌謠互相傳播,文化的相互滲透,便形成了鳳縣民歌的多、廣和富於地域特色,廣為流傳至今。

基本特徵

鳳縣的地理位置確定了她那不同的山歌,曲子表現形式。鳳縣的東北方鄉鎮接壤於關中平原,她的山歌、曲子的歌調接近於關中的眉胡和婉婉調;稱之為“上江調”鳳縣的南部鄉鎮相接於巴蜀之地,她的歌調近似於四川、江南一帶歌調,(“鳳縣部分人的口音被稱為湖廣廣腔”),所以,她的腔調有明顯的江南風味。稱之為“下江調”,鳳縣的西部鄉鎮相接於甘肅隴南地區,她的歌調帶有明顯的“花兒”韻味。即“隴調”千百年來。民歌抒了著勞動人民的愛和恨、苦於樂,寄託著人民的美好願望,是山民的生活、鬥爭、表達愛情和文化娛樂的重要方式,縣誌記載,在古代,官府招募客民開種,自是客民多於土著,由不同地區的“客民”相居一起,歌謠互相傳播,文化的相互滲透,加上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便形成了鳳縣民歌的多、廣和富於特色。

主要價值

鳳縣民歌在鳳縣民間音樂中,乃至在鳳縣文化中占居首要地位,是鳳縣民間音樂的一個縮影,同時也是我國西部的一種優秀的文化,有待於發掘、搶救和保護。其價值有如下兩點:

學術價值

鳳縣民歌聲調和內容上已形成了她獨特的表現形式和演唱均味形成了自己的獨異風格和獨道的理論,發掘、搶救和保護鳳縣民歌,不僅對豐富中國民間音樂的發揚光大,乃至於對世界的民間音樂的豐富和發展,都將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實用價值

發掘搶救保護鳳縣民歌,對於推動西部乃至全國的精神文化的建設,豐富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民眾的審美素質,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構建和諧文明社會,都將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歷史淵源

鳳縣古名鳳州,史載:“周興,鳳鳴於岐,翱翔至南而集,是以西岐曰鳳翔南岐曰鳳州”。鳳州城南有南岐山,城東有鳳凰山。相傳有鳳棲其上,鳳州便以此而得名。
鳳縣地處秦嶺腹地,據《太平寰守記》載鳳縣“北接藩戎,東綿秦漢”。“大散拒其東,武休障其西,褒斜阻其南,秦嶺限其北。重崖矗嶂,隱然為蜀門重地”。地處川陝,陝甘交通要道,是歷代兵家常爭之地。境內有著名的褒斜,陳倉、連雲等古棧道。黃河文化與巴蜀文化在這裡相互交融,滲透和傳播。
歷代詩人如:杜甫、王維、陸游、楊慎等都在鳳縣的古棧道上寫下過著名的詩句。《志》載: 宋科宗元年(1078年)時,曾降旨取百珠值於宮中,當時的太守傅子平有《柳、手、酒三絕》詩讚曰;“珍珠不見小桃紅,遐想柔荑嫩剝蔥,唯有萬條羅帶綠,年年依舊舞春風,”古鳳州城外有父子峪(猴石),祖傳唐明皇南逃時,曾有石猴父子敬酒,帝賜金帛而得名,“平木”的地名則為司馬懿平諸葛亮之假墓而得名。
鳳縣民歌(人們習慣稱為山歌)最平起源於西周時期,流傳著一個優美動人的神話:相傳在西周時,有一隻美麗的鳳凰與石鳥在這裡自由自在的過著日子,有一個夏天,鳳凰為了救活一對被奴隸主逼上山來的青年夫妻,從遙遠的東海邊上噙來一滴仙水,整整飛了七七四十九天,這隻鳳凰沒吃一口東西,沒喝一口水,青年夫妻被救活了,美麗的鳳凰卻緊緊閉上了眼睛。
青年夫妻倆圍著鳳凰的屍流著淚,唱著歌,整整唱了七七四十九天,歌聲和眼淚匯成了一條大河,美麗的鳳凰終於扇動著翅膀,活過來了。從此,人們就唱著這動聽的從大山深處傳來的歌謠,伴隨著山民過了一年又一年,世代相傳至今。
悠久的歷史,必然孕育出燦爛地域文化,形成她那獨特的旋律和韻味。

存在問題

一、老一輩藝人已離世,有代表性年輕藝人幾乎沒有。加之此民歌是一種藝術,不僅需要天賦,而且需要長期的學習培訓和實踐,加之對學習傳統的民歌演唱認識不夠經濟利益與傳承民族文化也就不可協調的矛盾。
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的進步,人們文化生活和審美情趣發生了變化,對民歌的欣賞日以減少其實是民歌手的匱乏和沒有經濟支撐的結果。民歌藝人生存艱難,故造成後續無人民歌傳承的瀕危狀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