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城清真寺

鳳城清真寺

鳳城清真寺始建於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是丹東規模較大,最古老的清真寺。建築面積為800平方米,共25楹,其中禮拜殿14楹,兩層四角重檐的望月樓1楹,南北配房各有5楹。此寺於1990年由市人民政府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鳳城清真寺
  • 建築面積:800 m
  • 榮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 始建時間:清乾隆四十年
歷史沿革,寺院規模,文化交流,地理信息,

歷史沿革

遼寧省鳳城滿族自治縣,是一個多民族居住的地方,歷史上有滿、漢、蒙、回、錫伯、朝鮮等六個民族;解放後,又遷進了藏、壯、土家、白、黎、苗、羌、高山、侗等民族。全縣現有近60萬人,其中回族為4487人(第四次人口普查數據)。 回族遷居鳳城大約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從十八世紀中葉以後,河北滄州和山東西部的回民就陸續從陸路或漂過渤海灣到東北地區經商,並逐漸遷人遼東重鎮鳳城定居。他們多以經商為主,少數人從事手工業。回族穆斯林到鳳城之初,便在今振興街南側修建了磚木結構的5間房作為清真寺。後來,隨著遷居鳳城的回族穆斯林人數逐漸增多,原寺狹小,淚拘擊婚已不能適應形勢需要。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由趙、王、張、洪等姓穆斯林帶頭捐資,擇地重建清真寺。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由穆斯林尤勛臣等人集資,又於正殿後新建一座兩層望月樓,形為四角重檐,檐端各掛風習棗鴉鈴,頗為壯觀。清真寺現為三進院落,二門說試奔上端有“清真寺”三個大字。庭院正中有一棵煉櫃淋三百多年的古柏
“文革”期間,清真寺曾被改作工廠和民房;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民族、宗教政策落實,政府撥款5萬元修復了古寺。1989年朵斯提們還集資在大殿南側建起了女禮拜殿。該寺在遼寧省頗有名氣,已故的中國伊協常委、省伊協會長趙銘周阿訇曾於1922年至1924年在該寺擔任教長。
1990年3月召開了全縣第三屆穆斯林代表會議,選出了寺管會主任和教長。寺管會成立後,除進一步管理和建設好寺院外,還積極利用寺屬房產,請來回族糕點技術工人,辦起了穆斯林糕點廠,努力搞好以寺養寺。 鳳城穆斯林80%集中在城鎮,鎮上現有二十幾家大小不等的清真飯店,鬧市區還有一處專營穆斯林特需用品的商店。解放前,回族多系外省遷來,因而在農村一般不占有土地,在城市也無固定職業,多從事與本民族生活習俗有關的牛羊業、飲食業。解放後,回族穆斯林的生活有了很大變化,他們在各料企潤自不同的崗位上發揮著聰明才智。如今全縣回族穆斯林基本普及了中學教育。改革開放以來,生活日趨富裕,昔日“窮回回”促達抹夜稱呼已一去不復返了。

寺院規模

建築面積為800平方米,共25楹,其中禮拜殿14楹,兩層四角重檐的望月樓1楹,南北配房各有5楹。

文化交流

鳳城清真寺於1990年由市人民政府定為“市級文物抹重保護單位”。

地理信息

鳳城清真寺地址位於遼寧省鳳城縣振奮街;
清真寺(振興街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