鱣魚

鱣魚

鱣魚,中藥名。為鱘科鰉屬動物鰉魚Huso dauricus(Georgi)的肉。動物蝗魚,分布於我國東北,黑龍江流域尤為多見。具有益氣養血之功效。主治病後體虛,筋骨無力,貧血,營養不良。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鱣魚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魚綱
  • :鱘形目
  • :鱘科
  • :鰉屬
  • :鰉魚
  • 分布區域:我國東北,黑龍江流域尤為多見
  • 採收時間:四季均可
  • 用量:內服:煮食,適量
  • 毒性:無毒《飲膳正要》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炮製,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別名

鱣《詩經》,含光、蠟魚《臨海異物志》,黃魚(《爾雅》郭璞注),阿八兒忽魚《飲膳正要》,頰魚《醫學入門》,玉版魚、鱘鱑魚《綱目》。

入藥部位

肉。

性味

味甘,性平。

歸經

入肺、肝經。

功效

益氣養血。

主治

病後體虛,筋骨無力,貧血,營養不良。

相關配伍

1、治貧血,營養不良,脾虛泄瀉,鱣魚肉50g,白朮9g,山藥9g,陳皮9g。水煎服,每日2次。(《中國動物藥志》)
2、治淋巴結腫大,鱣魚肉100g,牡蠣100g,夏枯草12g。水煎服。(《中國動物藥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適量。

使用注意

不宜久食;發諸氣病,不可多食;亦發瘡癤,動風;多食生熱疾;服荊芥藥,不可食。

炮製

採集加工:四季均可捕撈,捕殺後,取肉鮮用。

形態特徵

鰉魚,別名鱑魚《本草拾遺》。體長約2米,大者可長達5米以上。頭略呈三角形,吻長而較尖銳,前端略向上翹,頭部表面被有多數骨板。口寬大,弧形下位,前方有吻須2對。眼小,距吻端較近。左右鰓膜彼此相連,並向腹面伸展。體被菱形骨板5行,骨板上有尖銳微彎的棘,背行骨板較大,黃色,10-16塊;體側骨板黃褐色,32-46塊;腹側骨板8-12塊;腹鰭基部後有不太明顯的骨板1-2塊。其他部分光滑無鱗。背鰭43-57,後位;臀鰭26-36,起點在背鰭的後部下方;尾鰭歪形,上葉長而尖。體背青黑色,兩側黃色,腹面灰白色。

生長環境

為江河中下層魚類,多棲息於兩江匯合、支流入口及急流漩渦處。

相關論述

1、《飲膳正要》:“利五藏,肥美人。”
2、《醫學入門·本草》:“醒酒。”
3、《醫林纂要·藥性》:“壯筋骨,長氣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