鱟棵

鱟棵

鱟粿,是棉城特有的小食品,是富有潮陽鄉土味的小食品。有些回鄉探親的華僑、港澳同胞和在外工作的人一到棉城,總想嘗嘗鱟粿的滋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鱟粿
  • 主要食材:鱟魚
  • 分類:棉城特有的小食品,潮陽鄉土味
  • 口味:鮮、辣、香、鹹
基本內容,來源,鱟,剖制方法,鱟粿-傳統製作方法,改良,現代製作方法,

基本內容

鱟粿,是棉城特有的小食品,是富有潮陽鄉土味的小食品。有些回鄉探親的華僑、港澳同胞和在外工作的人一到棉城,總想嘗嘗鱟粿的滋味。

來源

潮陽何時開始有鱟粿,未有查考,據現在八、九十歲的老人說,幼年時就有鱟粿了。可見鱟粿是潮陽“歷史悠久”的小食品之一。為什麼它叫“鱟粿”呢?原來有兩種說法。
先從“鱟”說起。鱟是在海里生活的甲殼類節肢動物,體呈圓形,尾堅硬,形似鞭劍。鱟粿也呈圓形,恰切地說,圓形的一邊有凸出似桃狀(平面),也就是很似帶尾的鱟肉,所以叫“鱟粿”。這是從形似一的說法。
民間傳說:縣城有一人家,家姑年邁無牙,不便咀嚼食物,以致消化不良,肚常“生風”。民間本來有制醃“鱟鮭”的愛好,因鱟肉無腥味,能助消化、祛風,成為老年人佐餐之需。
這家人的媳婦,對家姑雖然盡心體貼,制了鱟鮭供家姑佐餐,可是家姑不會咀嚼粥飯,仍不能如常進餐,日見消瘦。媳婦心裡又疼又急,怎么辦呀?要是有一種適合她老人家吃的小食就好了!她想呀想,試呀試,終於製成了一種象粿一樣的小食品。
家姑一嘗,哎呀!這粿稠軟而不沾粘,竟可咀嚼,覺得分外香甜可口;吞咽下去,到肚裡還是熱乎乎的,很是舒服;進食後,不僅不會“脹風”,而且消化正常。由於消化正常,身體很快康復了。
家姑問媳婦:“這是什麼粿?”媳婦因為粿里摻了鱟汁,就答:“鱟粿。”——鱟粿的名稱就從此叫開了。
製作鱟粿,要浸米磨漿,然後按比例混和薯粉,和鱟汁盛在模具中,嵌入鮮蝦或肉碎,炊熟後,將粿取出,放在油鍋里用文火煎至粿心熟透,但粿面不黃不焦,撈出後加上適量的辣椒醬或豉油,就可進食了。

又稱鱟魚,是一種產於中國東南沿海的一種節肢動物,其實與魚類沒有多大關係。
鱟有四隻眼睛,頭和胸甲前端都有兩隻小眼睛,更為特殊的是它血液是藍色的。眾所周知,大多數動物的血液是紅色的,這是因為血液中含有鐵離子,當鐵離子和氧結合後,形成血紅蛋白,使血液呈紅色。而鱟的血液中含有銅離子,當銅離子和氧結合後,形成血藍蛋白,使血液呈藍色。
鱟的長相既像蝦又像蟹,所以潮汕人又稱之為馬蹄蟹;鱟全身由頭胸甲、腹甲、劍尾部分組成,是與三葉蟲一樣古老動物,堪稱海洋里遠古遺民,有活化石之稱。
在潮陽沿海各地每當潮退的時候,漁民就背著竹筐,到灘涂抓些魚蝦,假如看見了疊在一起的雌鱟與雄鱟,那就是意外收穫。有趣的是,當捉到雌鱟,不一會那雄鱟就會上來給你捉,但當你捉到雄鱟時,那雌鱟就不會送上門來的。

剖制方法

在宰殺鱟時都要很細心的,先在腹部剖開,傾出米珠,要儘量避免把它的腸部戳穿,因為鱟之腸部含有劇毒。鱟的米珠經過烹調炒熟,其香無比,鱟肉經醃製、日曬,產生香味,成為鱟醬,這些鱟醬就是製作鱟棵的主要材料。鱟醬,能助消化、祛風,常成為老年人佐餐之物。

鱟粿-傳統製作方法

先民以本地農副特產甘薯粉,和以大米及海鱟的肉和汁為主料製作而成。製法是將大米煮成稀粥冷卻,加入薯粉,鱟肉和汁,攪勻粘合,盛入蟠桃型的陶模內,再放上鮮蝦和豬肉碎,蒸熟後脫去餜模,放進生油或豬油鍋里,用隔水浸炸方法炸至外表呈淺金黃色即成。
吃時再蘸以辣椒醬摻醬油的醬料。其特點是外皮酥脆,內里熱透嫩滑,並具鮮、辣、香、鹹。鱟餜是粉餜中的精品,早在清康熙年間(1662~1722)就用以奉客。近代以來餡料更為講究,有的加上香菇、鰈脯、花生一起調製,氣味更香甜可口。

改良

自鱟被國家列為二級海洋保護生物禁捕後,鱟粿便多採用花、蟹、小蝦蚶、小蟶子等近海軟體動物作為製作鱟粿餡,風味不遜鱟肉,海鮮味也十分獨特。

現代製作方法

首先把米煮熟,然後待米冷卻後,摻入一定比例的茨粉,如果米沒冷卻就摻入茨粉的話會導致茨粉被燙熟而結成團狀,所以一定要待米冷卻,再加水攪拌至茨粉剛好稀釋,然後倒入磨漿機研磨,成為茨粉和米的混合漿。
擺好特做的模具,一般鱟粿都是桃狀的,將混合漿倒入,加入豬肉、肉碎、鳥蛋、鮮蝦等。然後再拿到鍋爐上蒸熟,蒸熟之後拿出來待冷卻就做了。
鱟粿成品 ,還要再放入油鍋里煮,油必須淹沒鱟粿,煮至粿皮發脆就可以撈上來了。放在盤子裡,用剪刀剪碎,澆上沙茶漿就吃啦!外脆內嫩,風味獨特。
如果不喜歡沙茶漿也可以粘醬油,不過大多數人都選沙茶醬的。喜歡吃辣的朋友可以再加入辣椒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