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腹啄木鳥

鱗腹啄木鳥

鱗腹啄木鳥(學名:Picus squamatus)為啄木鳥科綠啄木鳥屬鳥類。在中國大陸,分布於西藏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鱗腹啄木鳥
  • 拉丁學名:Picus squamatu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鴷形目
  • :啄木鳥科
  • :綠啄木鳥屬
  • :鱗腹啄木鳥
  • 分布區域:西藏等地
概況,亞種,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種群分布,

概況

鱗腹啄木鳥(學名:Picus squamatus)為啄木鳥科綠啄木鳥屬鳥類。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
鱗腹啄木鳥
編號:2470
拉丁目名:PICIFORMES
中文目名:鴷形目
中文科名:啄木鳥科
拉丁科名:Picidae
中文屬名:綠啄木鳥屬
拉丁屬名:Picus
拉丁種名:squamatus
定名人:Vigors
年代:1831
中文名:鱗腹啄木鳥
ogenus:Picus
原始文獻:Proc. Zool. Soc. London (1930): 8
模式產地:India
英文名稱:Scaly-bellied Green Woodpecker
國內分布:
資料來源:A Synopsis of the Avifauna of China (中國鳥類區系綱要)

亞種

鱗腹啄木鳥指名亞種(學名:Picus squamatus squamatus)。在中國大陸,分布於西藏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

形態特徵

體長約22cm,重約70g。雄鳥枕部紅色,雌鳥黑色。嘴強直如鑿,黑灰色。前額、眼先、面頰(含耳羽)微白色,但耳羽沾有棕褐色。頭及上體概為黑色,肩和腰羽微具白端。雙翅的飛羽黑色,但內外兩[甲羽]均綴以橢圓形或半圓形白斑,唯初級飛羽尖端內[甲羽]無白斑。大、中覆羽及腋羽純白色,翅下覆羽微綴褐斑。
其他覆羽概為黑色。尾羽的羽乾堅硬如棘,中央2對尾羽全黑,次1對也黑,但羽基有白色,尖端棕白或污黃並綴以暗褐斑點,外側2對近基部具寬闊黑斑,基部內翻亦有白色,端部內外[甲羽]上綴以不規則的暗褐斑點。下體自頰至腹均渲染以淡棕色,兩脅較淡白,下腹中央至尾下覆羽均呈紅色。腳短,有4趾,2趾向前,2趾向後,均有銳利的鉤爪。
本科鳥類頭亦大,但頸較長,嘴強硬而直,呈鑿形,鼻孔裸露;尾羽羽乾大都硬挺且尖,尾羽12片,初級飛羽9片。頭骨為蜥齶型,鋤骨被一些成對的骨片所代替,頜齶骨細小遠離兩側,胸骨後端每側有2切刻,胸骨柄分叉。腿肌肉缺棲肌和副股尾肌;角舌骨延成環帶狀,兩側自咽喉繞過枕部至上嘴基。

生活習性

大多數種類有特化結構及功能,探尋樹皮下的昆蟲,通常用喙鑽洞。有的種類也吃堅果、果實和樹的汁液。少數種食地上的蟻類和蠐螬。
多數啄木鳥為留鳥,少數種類有遷徙的習性。大多數啄木鳥終生都在樹林中度過,在樹幹上螺旋式地攀緣搜尋昆蟲;只有少數在地上覓食的種類能像雀形目鳥類一樣棲息在橫枝上。多數啄木鳥以昆蟲為食,但有些種類食果實。吸汁啄木鳥一般在一定季節內吸食某些樹的汁液。
春天,占據各自領域的雄啄木鳥大聲鳴叫,並常常啄擊空洞的樹幹,偶爾還敲擊金屬,從而增加聲響,但在其他季節啄木鳥通常無聲。啄木鳥多無社群性,往往獨棲或成雙活動。不同種的啄木鳥形體大小差別很大,從十幾厘米到四十多厘米不等。
如絨啄木鳥長約15厘米,北美黑啄木鳥長約47厘米。啄木鳥能夠在樹幹和樹枝間以驚人的速度敏捷地跳躍。它們能夠牢牢地站立在垂直的樹幹上,這與它們足的結構有關。啄木鳥的足上有兩個足趾朝前,一個朝向一側,一個朝後,趾尖有鋒利的爪子。啄木鳥的尾部羽毛堅硬,可以支在樹幹上,為身體提供額外的支撐。它們通常用喙飛快地在樹幹上敲擊,以尋找隱藏在樹皮內的昆蟲,確定之後,它們堅硬的喙能夠飛速在樹皮上啄出一個深深的小洞並閃電般伸出長長的舌頭捕捉到昆蟲。
棲于山區或平原林間,攀樹鉤食蛀蟲,如天牛幼蟲、蠹蛾、吉丁蟲、透翅蛾、小蠹蟲等。營巢於樹洞中。為消滅害蟲,保護農、林的益鳥。
雄鳥在求愛時,會用自己堅硬的嘴在空心樹幹上有節奏地敲打,發出清脆的“篤篤”聲,像是拍發電報,迫不及待地向雌鳥傾訴愛的心聲。

種群分布

中國大陸,分布於西藏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