鱉稻共生

鱉稻共生

“鱉稻共生”就是兩者同時生產、生長,是一種共贏的模式。是以水田(池塘)為基礎,以水稻和鱉的優質安全生產為核心,充分發揮鱉稻共生的除草、除蟲、驅蟲、肥田等的優勢,實現有機、無公害的優質農產品生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鱉稻共生;稻鱉共生
甲魚和水稻生活在一起,像是回歸到了野生環境。甲魚可以躲在水稻叢中玩耍,吃的“野東西”更多了,稻田裡、水稻葉上的蟲、蛙、螺、草籽等,這都是以前在單純的養鱉池裡吃不到的天然飼料。對於水稻來說,鱉的糞便以及池塘里的胺基酸作為水稻種植的化肥,不需要除草、施肥和用藥,提高了大米的品質。“對水稻危害最嚴重的是褐稻虱,幼蟲會大量蠶食水稻葉子。現在把甲魚放到水稻田裡,有明顯的防蟲作用。”
鱉稻共生
首先,褐稻虱喜歡呆在水稻根部的海綿體裡,他就採用深水、淺水交替灌溉的方法,將褐稻虱連蟲帶卵淹死。其次,卷葉蟲是喜歡在水稻苗葉上安家的傢伙,但一碰到風吹草動,又喜歡像蜘蛛一樣,空降到地面蟄伏一斷時間,等風吹草動過後,再攀爬到自己的安樂窩裡。但這次它們沒那么幸運了,遍布於稻田的甲魚們,正瞪著小眼睛,張著大口,等著它們做美餐呢。至於紋枯病,鱉稻共生的田塊,為了便於甲魚爬行,種植密度是普通水稻的三分之一,光照通風的生長條件,根本不會發生紋枯病。
浙江清溪鱉業有限公司作為示範基地,從1999年起就開始了連續的鱉稻輪作試驗,從2010年起又進行鱉稻共生試驗,通過五十多種不同模式的試驗和對照試驗,摸索出了多種成功的鱉稻輪作與共生模式,積累了較為成熟的經驗,得到了農業部漁業局、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省海洋與漁業局等上級部門和領導的充分肯定。
鱉稻共生與輪作這一現代先進的農業生產模式,既提高了經濟效益,又確保了糧食種植面積的穩定,解決了“糧食什麼辦”的後顧之憂,起到了穩糧增收的作用,有效地促進了社會穩定與安全。同時,也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帶動了其它水產養殖戶進行嘗試和創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