鰻爛尾病

鰻爛尾病

引起爛尾病的病原菌有兩種:一種是柱形屈撓桿菌,另一種是點狀產氣單胞桿菌,前者屬原發性致病菌,無論魚體是否受傷都能感染;後者為革蘭氏陰性菌,廣泛分布於水體中,當鰻魚受傷,防禦能力降低時,就容易被感染,該病是一種常見病,在我國東南沿海各省的養級場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點狀氣單胞菌
  • 外文名:Eel unfinished disease
  • 別名:鰻爛尾病
  • 就診科室:A.punctata
  • 多發群體:養殖魚類
  • 常見發病部位:病魚尾柄部、軀幹部、頭部皮膚債爛等
  • 常見病因:尾鰭及尾柄處充血、發炎、糜爛等
  • 傳染性:水溫高的季節
  • 傳播途徑:皮膚接觸感染
病原體,流行情況,症狀,預防措施,治療方法,

病原體

點狀氣單胞菌(A.punctata),革蘭氏陰性短桿菌,極端單鞭毛,在4%食鹽中不能生長,在pH5.5~10的範圍內生長,pH5以下和10.5以上不生長,適宜pH為6~9.5。

流行情況

該病是一種常見病,在我國東南沿海各省的養級場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在各種規格的級魚中都有發生,但以黑仔級和稚級階段危害較嚴重。夏季高溫季節選種、搬運操作或頻繁使用化學藥物,造成皮膚損傷、級魚粘液脫落時最易發生此病。
該菌為條件致病菌,鰻鱺尾部受傷後經皮膚接觸感染,主要危害鰻鱺的魚苗、魚種,流行於水溫高的季節。人工感染草魚魚種,也可發病死亡。

症狀

病魚尾柄部、軀幹部或頭部皮膚糜爛,壞死脫落,嚴重時爛深到肌肉層。該病往往與水霉病並發,特別是在低溫多雨季節,潰瘍部位很快長出水霉。爛尾部繼續發展則可導致細菌性敗血症,各臟器均可出現不同程度的病變。
疾病早期,在鰭的外緣和尾柄處看到黃色或黃白色的粘性物質,接著尾鰭及尾柄處充血、發炎、糜爛,嚴重時尾鰭爛掉,尾柄處肌肉出血、潰爛,骨骼外露,病魚死亡。在水溫較低的春秋季,常繼發水霉感染。
診斷
根據症狀及流行情況進行初步診斷,確診須分離鑑定病原菌。

預防措施

(1)徹底清塘:將池底水排乾,將池底淤泥清除20-30厘米,放水至10厘米,每畝用“富抓"200克和“魚蟲清2號”200克化水後全池潑灑,第二天加水至養殖水深,每畝用“富級”0.2ppm和“魚蟲清2號"0.8ppm全池潑灑。
(2)苗種消毒:放養級苗時,在333ppm“種苗淨”藥浴液中浸泡5分鐘後,再將苗種及藥浴液一起倒人池塘。
(3)水體消毒:每5-7天,用“富氛”0.03ppm或“級淨”0.4ppm全池潑灑。富氛和級淨可交替使用。
(4)藥物預防:每7天投餵由“級健康1號”製成的藥餌一天。

治療方法

(1)同時投餵魚泰8號藥飼,每100千克魚每天1~3g,連餵3~6天。用土黴素拌飼投餵也可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