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1950年8月美國時任總統杜魯門簽署了建造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的正式檔案,1952年6月14日“鸚鵡螺”號開工建造,1953年9月15日美國第二艘核潛艇“海狼”號也在
通用電船(即通用動力公司電船分公司)開工建造。
“鸚鵡螺”號和“海狼”號這兩艘核潛艇的排水量都顯得過大,線型也不夠光順,它們帶有濃厚的試驗性質,主要是解決反應堆上艇的關鍵技術問題,而艇體線型則是第二位的,從實際作戰使用角度來看,它們只能算是美國海軍名義上的第一批核潛艇。因此在這兩艘核潛艇尚未服役時,美國海軍艦船局便建議在1955和1956財政年度再建造4艘排水量較小且造價較低的新型攻擊核潛艇並獲得批准,這就是鰩魚級攻擊核潛艇。
建造沿革
設計理念
鰩魚級攻擊核潛艇的主要使命是跟蹤和攻擊敵水面艦艇和潛艇,它首先要妥善解決的是反應堆與艇體進一步協調的問題,並真正成為可以部署在第一線的作戰潛艇。美國曾在
二戰後建造了第一批常規動力潛艇刺尾魚級,主尺度為81.99米×8.23米×5.18米,水面排水量1800噸,水下排水量2400噸。按照美國海軍艦船局的計畫,鰩魚級攻擊核潛艇的設計應該是把“鸚鵡螺”號核潛艇的主尺度和排水量縮小到刺尾魚級潛艇的程度。
美國海軍艦船局之所以這樣計畫,主要是因為鰩魚級攻擊核潛艇在方案初始論證的時候,“鸚鵡螺”號和“海狼”號正在建造,而核潛艇水下高速產生的巨大影響則是在其後的實踐中得到驗證的,因此當時鰩魚級的設計理念只能建立在二戰的經驗之上。簡單來說,鰩魚級攻擊核潛艇的主要技術性能指標被定位為把刺尾魚級潛艇所具有的水下航速與核動力的無限水下續航力結合起來。
定型建造
1954年1月,根據鰩魚級攻擊核潛艇最初的方案估算,其水下排水量大約為2500噸,總長度為73.2米,寬度為8.7米,水下最高航速為18節。考慮到要批量建造,基本設計方案出台後,反覆進行了多次討論和修改。直到1955年首制艇開工建造之前,其主尺度和各種狀態的排水量才最後確定下來。鰩魚級的最終主尺度為81.7米×7.9米×6.1米,水面排水量為2552噸,水下排水量為2851噸,仍然採用
常規潛艇艇型,把這些指標與刺尾魚級潛艇比較可以看出,鰩魚級實際上就是裝備了核反應堆的刺尾魚級潛艇。
鰩魚級攻擊核潛艇首艇“鰩魚”號1955年7月21日開工建造,1957年5月16日下水,正式服役前,美國海軍組織人員於1957年10月27日對其進行了試航。
服役歷程
1957年12月23日,鰩魚級首艇“鰩魚”號服役,比預定的日期提前7個月服役,第一任艇長是吉·卡爾維特海軍中校。美國海軍立即在大西洋潛艇部隊的第二潛艇縱隊組建了第10潛艇中隊,並把僅有的三艘核潛艇“鸚鵡螺”號、“海狼”號和“鰩魚”號都編入其中。這是世界上第一支核潛艇艦隊,標誌著核潛艇從此登上了世界軍事鬥爭的舞台。
鰩魚級核潛艇最終按照原定計畫建造了4艘,於1984年至1988年期間陸續退役。儘管從排水量來說鰩魚級比“鸚鵡螺”號和“海狼”號小1000多噸,但在服役後美國海軍對其進行的各種航行試驗卻充分顯示了該級艇所具有的令人滿意的性能。
在鰩魚級攻擊核潛艇建造的同時,為了提高航速,美國建造了
大青花魚號潛艇,用它實施了旨在提高水下性能的有關各項試驗,特別是提高航速方面的試驗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種航速的提高不是靠加大動力,而是通過減小潛艇在水下的阻力來獲得的,於是美國決定採用水滴線型來建造潛艇。在1956年至1961年間建造了第二代
鰹魚級攻擊核潛艇,而鰩魚級攻擊核潛艇成為美國第一代,也是最後一代採用常規艇型的核潛艇。
技術特點
設計特點
在鰩魚級攻擊核潛艇設計和建造期間,美國海軍對核潛艇發展進行了深入思考,並在以下幾個方面對其後核潛艇發展的基本方針做了預先謀劃。首先美國海軍認為,當潛艇核推進技術達到相對穩定後,應該使反應堆的研製工作儘快進入系列化,這樣可以根據不同的軍事需要選用不同性能指標的反應堆,建造具有不同性能的核潛艇。第二,當具有試驗性質的“鸚鵡螺”號和“海狼”號建成之後,特別是它們的諸多優點在多次試驗、演習和訓練中得到了令人滿意的結果後,核潛艇的建造應該擯棄一型一艇的做法,而採取一型多艇、批量建造的方式。這樣既有利於迅速建立一支威力強大的核潛艇部隊,又能降低研製和建造成本。第三,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大批量建造高潮,必須擁有相當數量的具有建造核潛艇經驗和能力的造船廠家。因此,通用電船承擔建造鰩魚級的首艇“鰩魚”號,該級其他3艘的建造任務則由朴次茅斯海軍造船廠和瑪爾島海軍造船廠承擔。
艇型結構
艇體
鰩魚級攻擊核潛艇採用了二戰結束後的常規潛艇艇型,從外形上看,鰩魚級頗像縮小了的
鸚鵡螺號核潛艇。艇艏上部呈圓弧形,但是艏柱卻是筆直垂直形狀,這是與“鸚鵡螺”號在外形方面的最大區別。上甲板也為平直形狀,幾乎沒有舷弧,這與“鸚鵡螺”號基本相同。在上甲板靠近艇艏部位,有一個小型主動聲吶導流罩。艏水平舵在不使用時被拉到斜後方放置,並在舵的後方設有錨穴孔。鰩魚級與那些經過戰後改裝的艦隊型潛艇的首部布置和外形基本相同。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美國在設計建造鰩魚級時,尚未對核潛艇的高性能有足夠深刻的認識。
鰩魚級的指揮台圍殼位於艇體中間稍稍偏向艏部的位置上,上層建築基本上從艏至艉覆蓋了整個艇體,艏部稍高稍寬,向艉逐漸變低變窄,最後在艉部和主艇體相接。鰩魚級的尾部結構基本上與“鸚鵡螺”號相同,艉垂直舵與艉水平舵呈十字垂直狀態。艉垂直舵由上下兩塊舵板組成。當核潛艇處於水面狀態時,艉垂直舵的上舵板露出水面。鰩魚級採用雙推進軸雙螺旋槳,兩個螺旋槳位於艉水平舵左右舵板的前面。從側面看上去,推進軸幾乎位於艇體的中心線上。所以,當核潛艇處於水下航行狀態時,螺旋槳的尾流能夠充分地作用於艉水平舵和垂直舵。鰩魚級採用單雙殼體混合結構,艏艉兩艙採用雙殼體,整個舯部採用單殼體,所有艇體均採用內肋骨結構。與美國核潛艇最後確立的單殼體結構不同的是,早期建造的鰩魚級的設計正處於從傳統的雙殼體向單殼體的過渡階段。
艙室
鰩魚級攻擊核潛艇的耐壓艇體分為5個隔艙,從艏至艉依次是艏魚雷艙、指揮控制兼居住艙、反應堆艙、主機艙和艉艙。艏魚雷艙兼作備用魚雷艙和士兵艇員居住艙,布置有6具魚雷發射管以及油壓式魚雷存放架,艙室上部設有一個兼作魚雷裝載口的逃生艙口,因此該艙又是應急逃生艙,這些都與常規潛艇的艏魚雷艙功能完全相同。
指揮控制兼居住艙是該級潛艇最大的一個艙室,設計師利用兩層甲板將該艙分為三層。上甲板空間是指揮區和軍官居住區。在上甲板靠艇首一側是軍官居住艙區,左舷自首側開始依次是軍官用衛生間兼淋浴室、三間軍官居住室、總務室。右舷自首側依次是軍官配膳室、軍官會議室和艇長室。軍官居住艙區的後面是作戰指揮室,裡面布置了兩根潛望鏡。潛望鏡的左舷側是艇的操縱部位。在操縱部位上,自首測開始依次是並排布置的2個舵輪以及舵桿式操縱裝置的台架,該台架的後面是帶有關閉各液艙通氣閥和溢流閥的操作裝置。作戰指揮室前部的右舷一側布置有一個獨立的聲吶室和艇上總指揮部位,作戰指揮室的最後部是無線電通信室。
指揮控制兼居住艙的中甲板上主要布置著與士兵有關的各種艙室、空氣淨化室以及電子儀器艙室。自艇艏側至艉側的艙室順序是,右舷有淋浴室、廚房和士兵餐室,左舷有軍士長室、兩間士兵居住艙室。因為長期水下航行的核潛艇上必須具備對各種電子儀器的維修能力,因此在該層甲板的後部左右兩舷均設定了專用電子儀器維修室。指揮控制兼居住艙的底層空間布置有蓄電池室,裝有126個電池組成的蓄電池組。此外,中甲板下方還有海水艙、淡水艙、倉庫、糧食艙、冷凍冷藏艙以及泵艙。指揮控制兼居住艙的後面是反應堆艙,其上甲板的延長部分,構成了禁止走廊,艇內人員通過禁止走廊可以在艇內自由行動,不受反應堆艙的阻礙。反應堆艙的後面是主機艙,布置有兩台主機和各種輔機。艉艙設在最後,除了布置兩具魚雷發射管之外,還有放射性和輻射劑量監測室。此外,艉艙還有部分士兵居住,也用做另一個應急逃生艙。
動力系統
鰩魚級攻擊核潛艇各艇上裝備的核反應堆有兩種型號,都是由威斯汀豪斯公司製造。其中首艇“鰩魚”號和3號艇“棘鬣魚”號裝備了堆體高度較小的S3W型反應堆,而2號艇“劍魚”號和4號艇“海龍”號裝備的則是堆體高度較大的S4W型反應堆。由於高度不同,因此各自布置在反應堆艙上部的禁止走廊的形狀也不同。“鰩魚”號和“棘鬣魚”號的禁止走廊是隧道式的,橫截面為圓形。而“劍魚”號和“海龍”號由於反應堆大的原因,因此在禁止走廊的底面形成一個明顯的突起。為了不影響艇上人員通過,“劍魚”號和“海龍”號最後採用的是平底圓拱式的禁止走廊,其橫截面為拱形。
S3W型和S4W型壓水堆是在“鸚鵡螺”號上裝備的S2W型反應堆的基礎上改進研製成的小型反應堆,由於原理和基本結構大體相同,而且S2W型在裝備“鸚鵡螺”號前已經有了STR-I型陸地模式堆的經驗,因此S3W和S4W都是直接上艇。雖然反應堆尺寸縮小,但是S3W型和S4W型壓水堆的核燃料工作壽命更長,因此鰩魚級的續航力比“鸚鵡螺”號的要大。但由於反應堆的小型化,降低了航速,而且在減少潛艇總重方面並不十分明顯,因此後來這種反應堆再也沒有安裝到別的核潛艇上。鰩魚級的主機是由威斯汀豪斯公司製造的2台齒輪傳動汽輪機,其噪聲較小,總功率為7000馬力,可使水面最高航速達15.5節,水下最高航速達18節。
艇載武器
鰩魚級攻擊核潛艇共裝備有8具魚雷發射管,艇艏為6具533毫米發射管,艇艉為2具可發射MK57型短魚雷的480毫米發射管。加上艏艙的12枚和艉艙的2枚備用魚雷,每艘可以裝備22枚魚雷。
在鰩魚級的4號艇“海龍”號尚未開始建造時,美國海軍正在開展巡航飛彈潛艇的研製,為了加強對巡航飛彈提供隱蔽的制導能力,“海龍”號上增加了巡航飛彈的制導裝置。1957年1月,鰩魚級四艘核潛艇尚未全部建成,為了提高和改善水下攻擊能力,艏部魚雷發射管中的4具及2具艉魚雷發射管被改為線導魚雷的發射方式。
艇電系統
鰩魚級攻擊核潛艇裝備了與“鸚鵡螺”號和“海狼”號相同的MK101-8型魚雷火控系統。鰩魚級裝備的水聲系統為AN/BQR-2型被動聲吶和AN/BQS-4型主動聲吶。
性能數據
艇體參數 |
---|
艇長 | 81.7米 |
---|
艇寬 | 7.9米 |
---|
吃水 | 6.1米 |
---|
水上排水量 | 2370噸(輕載) 2552噸(正常)
|
---|
水下排水量 | 2851噸 |
---|
航速 | 15.5節(水上) 18節(水下)
|
---|
潛深 | 213米 |
---|
自持力 | 41天 |
---|
艇員編制 | 66人(軍官8人) |
---|
傳動 | 齒輪傳動,雙軸雙槳 |
---|
動力系統 | 1座S3W型壓水反應堆(1號和3號艇) 1座S4W型壓水反應堆(2號和4號艇) 2台汽輪機,總功率為7000馬力
|
---|
服役動態
1957年至1959年,4艘鰩魚級攻擊核潛艇相繼服役之後,均參加過各種試驗和演習,並且多次到北極冰下海域進行遠航活動。除了蒐集到許多極有價值的軍事資料和數據之外,更重要的是使核潛艇積累了在北極海域的水下作戰經驗,這也為美國海軍後來的彈道飛彈核潛艇在北極海域水下的隱蔽活動打下了基礎。
1958年2月25日至3月4日,“鰩魚”號核潛艇橫渡了從南塔凱特至波特蘭之間的大西洋,總共航行了203個小時,航程達3161海里,其中水下航程為2828海里,平均航速為15.6節。
1958年8月12日,“鰩魚”號從冰層下通過了北極點,在這次北極遠航過程中,“鰩魚”號曾經9次在北極海域的冰冠裂縫區上浮水面。
1958年10月23日,在夏威夷海域的演習中,“棘鬣魚”號水下發射魚雷將“奇坦德郡”號靶船擊沉。1960年2月29日,“棘鬣魚”號在北極點上浮。
1960年6月14日傍晚,系泊於珍珠港潛艇基地碼頭上的“棘鬣魚”號在進行注入液氧作業時,由於輸氧管路破裂引起液氧泄漏,造成艉魚雷艙內起火且非常猛烈,為了迅速滅火,在把主機艙與艉魚雷艙之間的橫隔壁水密門關緊後,將該艇坐沉於水下,利用灌入魚雷艙的海水滅火,這次事故使得美國海軍花費幾百萬美元、耗時近半年才將該艇修復。
1960年8月25日,“海龍”號經由加拿大北部的西北航道到達北極點之後在北極點上浮,該艇的艇員們在北極的冰上進行了棒球比賽。
1961年1月,“鰩魚”號開始首次換裝核燃料,並於1961年8月21日結束,在此之前該艇已服役了39個月,總共航行了120862海里。“旗魚”號於1962年2月在瑪爾島海軍造船廠也第一次更換了核燃料,之前總共航行了112000海里。
1962年,“鰩魚”號從大西洋北上,“海龍”號從太平洋北上,兩艘潛艇各自經過遠航之後在北極點的浮冰下會合,並於1962年8月2日在北極點同時破冰上浮,之後又進行了水下協同反潛搜尋作戰演習。
該級各艇
艇號 | 艇名 | 英文艇名 | 造船廠 | 隸屬艦隊 | 訂購日期 | 開工日期 | 下水日期 | 服役日期 | 現狀 |
SSN578 | 鰩魚 | Skate | 通用電船 | 太平洋 | 1955.7.18 | 1955.7.21 | 1957.5.16 | 1957.12.23 | 1986.9.12 退役並拆除
|
SSN579 | 劍/旗魚 | Swordfish | 朴次茅斯海軍 | 太平洋 | 1955.7.18 | 1956.1.25 | 1957.8.27 | 1958.9.15 | 1988.5.15退役 1989.6.2拆除
|
SSN583 | 棘鬣魚 | Sargo | 瑪爾島海軍 | 太平洋 | 1955.9.29 | 1956.2.21 | 1957.10.10 | 1958.10.1 | 1987.5.6退役 1988.4.21拆除
|
SSN584 | 海龍 | Sea Dragon | 朴次茅斯海軍 | 太平洋 | 1955.9.29 | 1956.6.20 | 1958.8.16 | 1959.12.5 | 1984.6.12退役 1986.4.30拆除
|
參考資料: |
總體評價
鰩魚級攻擊核潛艇的建造出現,標誌著美國海軍核潛艇研製的實驗階段已經基本結束,開始邁入組建核潛艇艦隊的階段。鰩魚級的四艘艇裝備了功率相同,但是型號不同的兩種小型核反應堆,表明美國海軍不僅解決了潛艇艇體與反應堆的協調問題,而且在反應堆研製方面,朝著更加成熟化、多序列化的方向前進。同時也向世界表明,核反應堆不僅可以裝備在大型潛艇上,也可以裝備在排水量大約為2800噸的中型潛艇上。因此,鰩魚級攻擊核潛艇不僅預示了未來製造小型核反應堆的可行性,也指明了其發展遠景。
鰩魚級攻擊核潛艇在服役後開展了多方面的試驗、演習以及水下遠航等活動,在大量的航行活動中暴露出許多缺點和不足。如果按照真正具有實用價值的攻擊型核潛艇的標準來衡量的話,該級艇無論在主尺度還是排水量等方面都顯得有些過小,艇內的居住生活和工作環境難以達到令人滿意的水平。另外該級核潛艇的水下航速偏低,艇上空調設備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也較差。鰩魚級的這些不足和缺欠,主要是該級核潛艇的基本設計造成的,或者說是先天性的,難以得到根本改正。但是經驗和教訓卻為其後設計建造性能優秀的鰹魚級奠定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