鰟魮魚(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鰟魮魚,中藥材名。本品為鯉科動物中華鰟鮍魚的肉。功能主治為:①《滇南本草》:煮食令人下元有益。添精補髓,補三焦之火。②姚可成《食物本草》:益脾胃。③《醫林纂要》:善發瘡,可用以起痘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鰟魮魚
  • 漢語名稱:Pang Pi Yu
  • 別名:鱊鮬、鱖鯞,婢聶、青衣魚等
來源,性味歸經,功能主治,形態特徵,生產區域,相關論述,化學成份,特別說明,

來源

本品為鯉科動物中華鰟鮍魚的肉。

性味歸經

①《滇南本草》:味甘。
②《醫林纂要》:甘,溫。

功能主治

①《滇南本草》:煮食令人下元有益。添精補髓,補三焦之火。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益脾胃。
③《醫林纂要》:善發瘡,可用以起痘毒。

形態特徵

體側扁,高而短,略呈卵圓形。體長約4~15厘米。頭小,眼大,口端位,鱗圓,側線不完全,鱗片30~40。背鰭Ⅲ9~10。臀鰭Ⅲ8~10,起點在背鰭後部之下。尾鰭分叉。體背灰綠色,體側及腹部銀白色。魚的種類很多,常見的尚有刺、石鮒魚及小須N等種。

生產區域

多分布華東、華南一帶。

相關論述

1.《滇南本草》:煮食令人下元有益。添精補髓,補三焦之火。
2.姚可成《食物本草》:益脾胃。
3.《醫林篡要》:善發瘡,可用以起痘毒。

化學成份

肌肉含蛋白質,肽類,胺基酸,脂肪,膽甾醇(cholesterol),胡蘿蔔素(carotene),葡萄糖=-6-磷本以脫氫酶(glucose-6-phosphodehydrogenase),乳酸脫氫酶(lactatedehydrogenase)。腦含乙醯膽鹼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

特別說明

本詞條僅用於中醫藥知識的科普,對於任何形式的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須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