鮹,中國漢字。指的是鮹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鮹
- 部外筆畫:7
- 總筆畫:8
- 五筆86:qoie
基本信息,字義,古籍解釋,
基本信息
部首: 魚
部外筆畫: 7
總筆畫: 18
五筆86: qoie
五筆98: qoie
倉頡: nffb
筆順編號: 352512144442432511
四角號碼: 29327
鄭碼: rkq
Unicode: CJK 統一漢字 U+9BB9
字義
煙管魚,一種體細長、呈亞圓筒形的海魚。亦稱“馬鞭魚”。
鮹魚
【拼音】 Shāo Yú
【別名】煙管魚、火筒、海燈世、燈籠魚、火管、馬鞭魚、竹魚
【來源】藥材基源:為煙管魚科動物鱗煙管魚的全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istularia petimba Lacepede
採收和儲藏:常年均可捕撈。捕後,洗淨,曬乾。
【原形態】鱗煙管魚,體鞭狀,平扁。一cm,大者可長達100cm。頭延長,吻特別長,管狀,吻背具2平行嵴,嵴間隔加寬形成相對弧形線。吻管嵴上具較為細小的鋸齒棘。眼橢圓形,眼間隔較平坦,微凹。口小,位於吻端,下頜突出。兩頜、犁骨、齶骨均具尖銳細齒。鰓孔大,鰓蓋膜不與頰部相連,有假鰓,無鰓耙。側線明顯。體上除側線於背、臀鰭後方呈線狀鱗外,完全裸露無鱗,背鰭14-15,臀鰭12-13,背鰭與臀鰭相對,位於體的1/5稍後方。胸鰭14-15。腹鰭條6。尾鰭叉形,中間鰭條延長呈線狀,體淺紅色,各鰭淡色,略帶淡紅色,腹部白色。
【生境分布】生態環境:熱帶及亞熱帶近海中下層魚類,食肉性,吸食幼魚及小蝦等。產浮性卵。
資源分布:我國分布於黃海、東海及南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適量;或焙焦研末,5-10g。
【摘錄】《中華本草》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所交切《集韻》師交切,𠀤音梢。海魚,形如鞭鞘。《本草》鮹魚,腹似馬鞭,尾有兩岐如鞭鞘,故名為鮹。出江湖。
又《廣韻》相邀切《集韻》思邀切,𠀤音宵。義同。
又《廣韻》相邀切《集韻》思邀切,𠀤音宵。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