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集鎮(安徽省懷遠縣包集鎮)

鮑集鎮(安徽省懷遠縣包集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鮑集鎮,位於安徽省懷遠縣北部,東與楊廟鄉何集居委會相連,南與古城鎮交界,西與陳集鄉為鄰,東北與固鎮縣湖溝鎮瓦疃居委會相望。該鎮距離懷遠縣城整整30公里。鮑集鎮總面積184平方公里。鮑集鎮交通便捷,206國道和合徐高速公路貫穿境內,鎮南設有出入口。全鎮轄28個行政村,人口8.1萬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鮑集鎮
  • 外文名稱:BAOJIZHEN
  • 別名:包集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懷遠縣
  • 下轄地區:轄28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鮑集鎮
  • 電話區號:0552
  • 郵政區碼:233442
  • 地理位置: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鮑集鎮
  • 面積:184平方公里
  • 人口:10萬
  • 方言:中原官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清河公園
  • 機場:騰湖機場(正在審批)
  • 火車站:蚌埠火車站,蚌埠高鐵南站
  • 車牌代碼:皖C
  • 人口密度:396人/km2
  • 車牌號碼:皖C
城鎮概況,區位交通,人文歷史,特色產業,產業特點,民俗,信訪工作,致富平台,

城鎮概況

鮑集鎮距縣城25公里,行政區域總面積96平方公里,轄17個行政村,人口3.9萬人,土地面積16.8萬畝,是縣北商貿重鎮、安徽省重點建設鄉鎮、蚌埠市新農村建設試點鎮,2005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3.1億,財政收入1038.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184元。
鮑集鎮鮑集鎮

區位交通

鮑集鎮交通便捷,206國道越境而過,合徐高速公路在鎮南留有出入口,為鮑集發展道口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帶動了該鎮物流、運輸、飲食服務、招商引資等多領域、多行業的發展。鮑集鎮積極爭取實施“村村通”項目,加強鄉村公路建設,鮑火路、鮑高路、鮑王路等主要交通幹線相繼建成,通車裡程達35公里,為農村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鮑集鎮鮑集鎮
位於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鮑集鎮西樓村東南側的谷堆眼。人人少知的這個古莊,他已是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了。也有“自然莊”的美譽!據史料《鮑集志》記載:谷堆眼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懷遠縣鮑集鎮西樓村谷堆眼這個自然莊長約1.5公里的環村路坑窪不平,影響民眾的生產生活。就在2009年,村民通過一事一議,自願集資3.2萬元,把環村路修成了砂石路。連線環村路的“君王高路”總投資達6.8萬元的縣級公路在去年夏也正式鋪通通車。以前去鎮裡都要花1個多小時,而現在只需20多分鐘就可以到達,可想而知“路”給人們帶來的碩果與便利。隨著谷堆眼日夜兼程的發展,據聽說縣政府正在下撥5萬餘元把“陳王路”也納入維修範圍之內。路的修通也就意味著谷堆眼人要享受那無憂無慮的健康快樂的生活,隨著路的暢通經濟的轉變,谷堆眼一座座高樓也拔地而起!從此過上了高枕無憂的生活。同時,也在包集乃至懷遠縣立下了新的未來!
每一次回家都是一個新的變化,嶄新的高樓大廈隨處可見 ,路也一天一個變化,心裡真是十分高興自豪!
在此我祝願:蚌埠人民合家歡樂 夢想成真! 也祝願自己的家鄉“蚌埠”隨著兩條高鐵(京滬高鐵 京福高鐵)的貫通,與鐵路結緣的蚌埠明天會更好!當前也要加快開闊合蕪蚌經濟的轉變,蚌埠為安徽皖北地區書寫著下一頁的新篇章!

人文歷史

據《鮑集區志》記載,鮑集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悠悠歲月中,鮑集人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耕耘生息,建設著自己的家園。鮑集擁有多處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最為突出的當數西樓村谷堆眼,這個自然莊由3個大谷堆和72個小谷堆組合而成,大小谷堆一脈相承,連綿起伏,形成獨特的地理景觀。據測量,大谷堆最高端比地平面高出1.4米。人們曾在大谷堆農耕時,發現漢代的五株錢,銅製印章等,據此推算大谷堆歷史之久遠。
鮑集鎮

特色產業

鮑集鎮把畜牧業作為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產業項目來抓,全鎮畜牧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鮑集鎮已形成了以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畜牧業生產格局。鮑集鎮畜牧業總收入實現了快速增長,增長幅度比去年同期提高47%。鮑集鎮農民有著發展畜牧業生產的傳統習慣,廣大農民仍沒有跳出自繁、自養的狀況,飼養方式落後,良種普及率低,經濟效益不高。針對這一情況,鮑集鎮把畜牧業生產當作特色農業來抓,引導農民由傳統的、單一的種糧模式轉向退耕還林、還果、還草以及發展畜牧業生產上,實現糧食“增值”。鮑集鎮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農民發展牛、等傳統副業項目,對飼養大戶優先提供飼養場地、貸款、技術,從而調動了民眾發展畜牧業生產的積極性。鮑集鎮注重畜牧業品種改良,由獸醫站牽頭做好全鎮品種改良工作,並從外地購進各類畜牧新品種進行雜交繁殖,使各類牲畜的優良品率達到90%以上。為了使畜牧業走出一條產業化的發展路子,鮑集鎮還做好畜牧業加工、運銷服務,建立和擴大銷售渠道,形成農工貿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經營格局。鮑集鎮養豬大戶宋加權自籌資金10餘萬元,辦起了存養量達100頭的養豬場以及屠宰加工廠,他就是靠著邊飼養、邊加工、邊銷售的生產模式,成為了全鎮有名的養殖大戶。
鮑集鎮鮑集鎮

產業特點

鮑集鎮鎮黨委、政府著力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村經濟,建成了小麥優質生產基地,小麥產量和品質有了明顯提高,小麥單產由過去的300公斤左右,提高到現在的450公斤左右。棉花、花生等經濟作物的比重進一步增加。蔬菜生產向品牌要效益,形成了大棚黃瓜、黃心烏、大豆青等優質蔬菜產品。其中“高老莊”牌黃瓜已通過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產品和產地論證。黃瓜協會被授予“安徽省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示範單位”。蔬菜科技示範園被縣委組織部列為“黨員幹部雙培雙帶示範教育基地”。鎮黨委、政府抓住自身的區位優勢,在合徐高速公路入口處開闢面積達98公頃的工業園區,首家入駐的安徽嘉萊姆化工有限公司投資1000多萬元興建的化肥廠即將建成投產。著力發展勞務經濟,2006年輸出勞務15000人,收入7000多萬元。2013年人均純收入19000元,增幅2.7%。
鮑集鎮鮑集鎮

民俗

在歷史長河中,鮑集人創造著燦爛文化和樸實的民風民俗。花鼓燈、泗洲戲是紮根民間的藝術,有著極強的生命力。如今的花鼓燈節術鋒頭正鍵,在歷屆花鼓燈藝術節上屢屢獲獎。2006年代表安徽省參加浙江蘭谿市蘭花節,榮獲優秀表演獎。
安徽蚌埠鮑集最有特點節日就是:中秋節,鮑集中秋節除了團圓飯、吃月餅,最有特點的習俗:全部的青少年、兒童會在月亮升起的時候點亮火把和火球圍繞村莊田地盡情的玩耍,當火把(火球)燃燒完畢後,所有的小朋友們進入田地開始“偷莊稼” 習俗名稱“摸秋”( 解釋:“摸秋”為祈福秋收豐收)。

信訪工作

鮑集鎮成立了鎮村組三級上下聯動的信訪組織網路,建立健全了開門接訪、帶案下訪、隱患排查、矛盾調處、責任追究等一系列信訪工作運行機制。對於民眾反映的一般問題,自行查辦;棘手問題,會同有關部門聯辦;重大問題,由鎮黨政聯席會議研辦;涉法問題,引導信訪人員通過法律渠道尋求解決。2007年以來,該鎮共接待來訪民眾32批次78人次,受理信訪案件28起,辦結率98%。農民教育鮑集鎮在薛場、藤元、路圩、易圩、王圩、西樓6個村開辦農民科技學校,實現了農民科技教育由過去的零散型短期培訓向系統性、長期性轉變。農民科技校已傳授農業新技術12項,受教育農民達1800多人。農民科技學校根據各村的產業特點、農業發展方向和農民的需求,分別開設種植、養殖、加工、行銷等課程,對農民進行全方面、多層次的科技教育。學校聘請鎮農業科技人員和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村幹部擔任教員,並不時邀請省、市、縣農業專家授課。農民在課堂上學技術,在田邊地頭實踐,在實踐中領悟,一學就會,一看就懂,一乾就靈。

致富平台

要真正擴大工作成果,必須以“培”為基礎,在“帶”字上下功夫。為此,鎮黨委立足“三個抓手”,切實發揮好帶富作用。一是組織幫帶。在徵求雙方意見的基礎上,已經致富的黨員幹部結對幫扶1戶以上貧困戶脫貧致富;發展能手與尚未致富的黨員幹部結成幫扶對子,黨員向發展能手講解黨的知識,增強向黨組織靠攏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展能手結合自身實際,向黨員、幹部傳授致富經驗和技能,提高黨員幹部帶頭致富的本領,在全鎮形成了濃厚的互幫互助、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 二是基地帶動。為擴大“雙培雙帶”規模,鎮黨委先後建立了黃瓜種植基地、花生種植基地、果樹栽培基地、棉花種植基地、苗木繁育基地等10多個示範基地,以基地的巨大輻射作用帶動民眾共同致富。路圩、羅元金溝、潘圩、王圩、西樓等村依託當地花生種植基地,家家戶戶種植了花生,年產花生在360萬公斤,產值達900多萬元。上世紀路圩村開始大規模引進黃瓜種植技術,後高莊村黨支部帶領民眾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把大棚黃瓜作為支柱產業來抓。為發展好黃瓜產業,他們邊學習邊實踐,逐步摸索出了一整套黃瓜生產的“真經”。全村推廣優質黃瓜種植2000多畝,黨員幹部種植大棚黃瓜都在4畝以上,畝均收入達5000多元,使該村一躍成為聞名全鎮的黃瓜專業村。鎮黨委因勢利導,把該村確立為“雙培雙帶”示範基地,組織鄰村能手參觀學習,帶動黃瓜產業的進一步發展。黃瓜種植已輻射至周邊的梁王、清溝、王圩等10多個村,累計種植面積達1.2萬畝,種植黃瓜已成為當地民眾發家致富的有效捷徑。新世紀路圩村再次探索新的致富道路,並建立了黃心菜種植基地。
三是協會帶動。鎮黨委從實際出發,按照“自願聯合、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共謀發展”的思路,成立了黃瓜生產協會,通過資源整合,達到互補協作、共同致富、快速發展的目的。自協會成立以來,共為民眾銷售黃瓜2000多萬公斤,銷售價值近千萬元,使原先黃瓜難賣的狀況成了歷史,高莊黃瓜成了供不應求的“香餑餑”。通過實施“雙培雙帶”先鋒工程,全鎮了建立“雙培雙帶”示範園50多個,帶動農戶上千戶,戶均增收近千元,把黨員幹部培養成致富能手240多人,從發展能手中培養入黨積極分子132人,發展黨員32名,培養後備幹部82人,其中有32人已經走了村幹部的工作崗位,實現了農村經濟發展和基層組織建設的雙豐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