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立克次體病

鮑立克次體病,又稱鮑枯萎綜合徵(Withering syndrome of abalone),是由加州立克次體引起各種野生和養殖鮑魚的一種傳染病。病菌主要侵害鮑胃腸上皮,以消化腺病變為特徵,嚴重的腹足萎縮並死亡。為我國水生動物三類疫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鮑立克次體病
  • 外文名:Withering syndrome of abalone
  • 別稱:鮑枯萎綜合徵
  • 定義:各種野生和養殖鮑魚的一種傳染病
病原學,流行病學,臨床症狀,病理變化,診斷,防控,

病原學

病 原 為 加 州 立 克 次 體 ( X e n o h a l i o t i s californiensis),屬立克次體目(Rickettsiales)無形體科(Anaplasmataceae),其屬地位未定,但與埃里克(Ehrlichia)、無漿體屬(Anaplasma)和考德里屬(Cowdria)成員關係密切。加州立克次體為一種細胞內細菌,在胃腸上皮細胞質內空泡中複製。菌體呈棒狀或球狀。10%漂白粉浸泡鮑苗或1%有機碘消毒養殖水體,均能將本菌殺死。

流行病學

本病沿北美洲西海岸一帶流行,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和墨西哥北部下加利福尼亞洲。隨鮑魚出口,本病已傳播到智利、中國、中國台北、冰島、愛爾蘭、以色列、日本、西班牙和泰國等國家(地區)。感染不分年齡和品種,從1mm~2mm的鮑苗到1 鮑立克次體病 Infection with Xenohaliotis Californiensis 年齡~2年齡成鮑都可感染髮病。自然感染的有黑(Haliotis cracherodi)、白鮑(H. sorenseni)、紅鮑(H. rufescens)、桃紅鮑(H. corrugata)、綠鮑(H. fulgens)和九孔鮑(H. diversicolor supertexta)等;歐洲野生和人工培育鮑、扁鮑(H. wallalensis)和皺紋盤鮑(Haliotis discus-hannai,俗稱吉品鮑)等通過實驗攻毒也可感染。病原經水水平傳播,可能是通過糞—口途徑感染。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季和秋季水溫達18℃ 以上時多發。在低水溫下(≤15℃),染疫鮑呈亞臨床或無臨床經過;高水溫下(≥18℃),染疫鮑通常表現明顯的臨床症狀。

臨床症狀

本病潛伏期較長,通常為3個~7個月。症狀隨病鮑種類不同而異,紅鮑和白色鮑表現為生長發育遲緩,而黑鮑通常表現消化腺病變和炎症。以1齡~2齡患鮑症狀典型,表現為厭食、嗜睡、虛弱和不同程度的消瘦,嚴重的腹足肌肉萎縮。此外,出新殼的鮑異常增多。病鮑行為變化,厭食、嗜睡;常呈水平匍伏,不願垂直或倒置伏貼;虛弱,很容易從附著物上將其取下。

病理變化

以消化腺病變為特徵。症狀隨染疫鮑種類不同而異,有的消化腺退化,表現為消化小管萎縮、結締組織增生和炎症。有的消化小管增生,終末分泌/吸收腺被外觀類似於後咽的吸收/轉運管所取代。因消化腺病變,病鮑厭食而耗盡肝糖儲備,進而動用腹足肌肉能量,致使腹足肌纖維減少,結締組織和漿液細胞增多。病鮑垂死前,腹足肌肉嚴重萎縮,消化腺有棕褐色小病灶,外觀呈斑駁狀。

診斷

1.初步診斷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症狀態和病理變化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一步進行實驗室診斷。
2.樣品採集常規檢測可用隨機採樣法,樣本數量隨鮑群養殖數量和檢測期望值而異。針對性檢測應採集厭食、虛弱消瘦、腹足萎縮等具有明顯臨床症狀的病鮑。檢測最佳組織為後咽,其次為消化腺/腸複合物。
3.實驗室檢測電鏡檢測:採用組織觸片或切片法,以蘇木精-伊紅(HE)染色後置電鏡下觀察立克次體;其中組織切片法敏感性高於觸片法,觸片法只適用於中度和重度病例檢測。分子生物學技術:可採用聚合酶鏈反應(PCR)、序列分析、原位雜交(ISH)等方法。

防控

1.預防對苗種場、良種場實施防疫條件審核、苗種生產許可管理制度。加強疫病監測與檢疫,掌握流行病學情況。通過培育或引進抗病品種,提高抗病能力。注意選擇抗性品種可以減少損失。有些鮑能明顯抵抗立克次體的感染。加強飼養管理,切斷傳染途徑。在實施中可以借鑑畜牧上防治立克次體感染的做法,包括購買經過檢疫的種苗,保持各個養殖場和群體相互獨立,在不同場之間操作時,設備和手都要用淡水和有機碘沖洗並乾燥。另外,降低密度可減少發病幾率,也可用土黴素做藥餌治療,但必須連續使用10天~20天才能產生效果。 2.處理繁殖場親鮑和苗種檢疫陽性結果的全部撲殺;種用和商品養殖鮑檢疫陽性結果的必須進行無害化處理,禁止用於繁殖育苗、放流或直接作為水產餌料使用。
3.劃區根據水域和流域的自然隔離情況劃區,並實施劃區管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