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病毒性死亡病

鮑病毒性死亡病(Abalone viral mortality disease)也稱為鮑病毒病、鮑裂殼病,我國將其列為三類動物疫病。病原是一些鮑球形病毒(Abalone spherical viruses),其分類地位不詳。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鮑病毒性死亡病
  • 外文名:Abalone viral mortality disease
病原,流行特點,症狀與病理,診斷,防治,

病原

包括四種球形病毒:第一種有二層囊膜和光滑的表面,在血細胞或者結締組織的細胞質里複製;第二種有囊膜,核衣殼為六邊形(或二十面體),是DNA病毒,在肝、腎和腸道的上皮細胞質里複製;第三種有囊膜,表面有突起,核衣殼為二十面體,在受感染的肝、腎細胞(包括上皮細胞和結締細胞)的細胞質中裝配,推測在細胞核里複製;第四種有光滑表面的囊膜,核衣殼為二十面體,在受感染的肝、腎細胞(包括上皮細胞和結締細胞)的細胞質中裝配,推測在細胞核里複製。第一種鮑球形病毒從中國北方和東北(遼寧大連沿渤海灣一線)養殖的皺紋盤鮑中分離;第二、三、四種病毒從中國南方(南海各省如福建、海南和廣東)養殖的九孔鮑中分離。

流行特點

鮑病毒性死亡病是嚴重威脅我國南北鮑養殖的一種疾病,危害的主要對象是我國南方養殖的九孔鮑、雜色鮑,北方地區養殖的皺紋盤鮑。該病潛伏期短,發病急,傳染性強,死亡率高,造成鮑種苗及成鮑的大量死亡,4~30d內死亡率高達95%以上,溶藻膠弧菌和副溶血弧菌可能會和病毒共同感染鮑並且是鮑病的共同致病因子。第一種病毒可感染幼鮑。但是病毒也能在成年的健康鮑中見到,海螺、貽貝等其他貝類中也有發現;第二種病毒可感染各個發育階段的鮑。該病流行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主要發生於冬、春季節,即每年的10月~11月至翌年4月~5月,水溫低於24℃易流行,隨著水溫的升高病情趨於緩解。第一種病毒流行水溫低於20℃;第二、三、四種病毒主要發生於冬、春季節,流行水溫低於24℃。
第一種病毒主要通過口餵或水平傳播,第二、三、四種病毒同樣是水平傳播,如通過水源或污染的人員、運輸工具、飼料等傳播。

症狀與病理

發病初期池水變渾濁,氣泡增多,死鮑斧足肌肉收縮,貝殼向上,足肌貼於池底或筐(籠)底;後期病鮑行動遲緩,食慾下降,足收縮,變黑變硬,死鮑的肝和腸腫大,附著在池底。第一種病毒感染後,鮑表現低活力,低食慾,對光不敏感,殼很薄,邊緣翻卷,生長變緩;第二、三、四種病毒感染後,病鮑大量分泌粘液,低活力,低食慾,足和外套膜收縮,斧足發黑並變硬,鮑死後肝和腸道腫大,吸附在池塘底部,死亡率高(可達100% )。
組織病理學觀察表明,鮑的肝臟組織(消化盲囊)病理變化嚴重,大量的肝細胞核萎縮,細胞質溶解,細胞壞死;病鮑腎曲小管上皮細胞顆粒變性嚴重,細胞核萎縮、崩解和壞死;電鏡下可見肝細胞中有大量病毒。

診斷

(1)初步診斷: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特徵和病理特徵可作出初步診斷。
(2)實驗室確診:取病鮑外套膜、足、鰓、肝、胃和腸的結締組織,製備超薄切片,用透射電鏡檢查到病毒粒子確診。
(3)鑑別診斷:應與弧菌等引起的疾病相區別。

防治

(1)預防措施:對養殖場實施防疫條件審核、苗種生產管理制度;加強疫病監測與檢疫,掌握流行病學情況,加強對進出養殖場鮑苗和親鮑的檢疫,切斷傳染源;培育和引進抗病品種,選用健康強壯的親鮑;加強水源、鮑、設施、工具等的嚴格消毒,保持優良的水質,病害高發期應儘量少進水或不進水,可投放微生態製劑;放養密度合理,餌料要新鮮,少餵勤喂,加強飼養管理。
(2)處理:在發生病害後應及時採取隔離及預防措施,並迅速封鎖疫區,發現患病鮑做無害化處理,並對養殖水體、工具、場地等進行消毒。
(3)劃區管理:根據水域和流域情況及自然屏障進行,並對其實施區域管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