魳

魳,古代中國傳說中的一種魚。《山海經·海內西經》:又北二百里,曰少鹹之山,無草木,多青碧.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赤身、人面、馬足,名曰窫窳,其音如嬰兒,是食人.敦水出焉,東流注於雁門之水,其中多魳之魚.食之殺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魳
  • 解釋:古代中國傳說中的一種魚
  • 出自:《山海經·海內西經》
  • 拼音:zá zā
  • 部首:魚
讀音,古籍解釋,出處,

讀音

部首:魚,部外筆畫:4,總筆畫:15
五筆86&98:QOGH 倉頡:NFMLB
筆順編號:352512144441252 四角號碼:21327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9B73
基本字義
● 魳
zāㄗㄚˉ
English
◎ a barracuda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子答切《集韻》作答切,𠀤音帀。《玉篇》魚也。
《集韻》霜夷切,音師。與鰤同。詳鰤字注。

出處

《康熙字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