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自編文集:花邊文學

魯迅自編文集:花邊文學

《花邊文學》是魯迅的一部雜文集,收錄了魯迅在1934年所寫的雜文六十一篇。包括《女人未必多說謊》《北人與南人》《古人並不純厚》《讀幾本書》《玩具》《算賬》《看書瑣記》《漢字和拉丁化》《考場三醜》《略論梅蘭芳及其他(上)》等。“花邊文學”本來是別人攻擊魯迅的文章用的詞,魯迅就用它為集子命名並設計封面。

基本介紹

  • 書名:魯迅自編文集:花邊文學
  •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 頁數:142頁
  • 開本:32
  • 品牌:鳳凰壹力
  • 作者:魯迅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4745567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1.名家名作,有收藏價值。
2.集中體現魯迅作品風貌。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壽,後改名為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生於沒落的封建家庭。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化運動的基石。還創作出版了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文學史上不朽的傑作,已經成為一部“必讀的民族典籍”。還有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短篇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二心集》《華蓋集》《而已集》《三閒集》等。 在他寫的人物中雖然沒有一個壞形象,但是卻間接表現出了封建社會的殘忍

圖書目錄

序言
一九三四年
未來的光榮
女人未必多說謊
批評家的批評家
漫罵
“京派”與“海派”
北人與南人
《如此廣州》讀後感
過年
運命
大小騙
“小童擋駕”
古人並不純厚
法會和歌劇
洋服的沒落
朋友
清明時節
小品文的生機
刀“式”辯
化名新法
讀幾本書
一思而行
推己及人
偶感
論秦理齋夫人事
“……”“□□□□”論補
誰在沒落?
倒提
(附錄):論“花邊文學”(林默)
玩具
零食
“此生或彼生”
正是時候
論重譯
再論重譯
“徹底”的底子
知了世界
算賬
水性
玩笑只當它玩笑(上)
(附錄):文公直給康伯度的信
康伯度答文公直
玩笑只當它玩笑(下)
做文章
看書瑣記
看書瑣記(二)
趨時和復古
安貧樂道法
奇怪
奇怪(二)
迎神和咬人
看書瑣記(三)
“大雪紛飛”
漢字和拉丁化
“莎士比亞”
商賈的批評
中秋二願
考場三醜
又是“莎士比亞”
點句的難
奇怪(三)
略論梅蘭芳及其他(上)
略論梅蘭芳及其他(下)
罵殺與捧殺
讀書忌

序言

我的常常寫些短評,確是從投稿於《申報》的《自由談》上開頭的;集一九三三年之所作,就有了《偽自由書》和《準風月談》兩本。後來編輯者黎烈文先生真被擠軋得苦,到第二年,終於被擠出了,我本也可以就此擱筆,但為了賭氣,卻還是改些作法,換些筆名,托人抄寫了去投稿,新任者不能細辨,依然常常登了出來。一面又擴大了範圍,給《中華日報》的副刊《動向》,小品文半月刊《太白》之類,也間或寫幾篇同樣的文字。聚起一九三四年所寫的這些東西來,就是這一本《花邊文學》。
這一個名稱,是和我在同一營壘里的青年戰友,換掉姓名掛在暗箭上射給我的。那立意非常巧妙:一,因為這類短評,在報上登出來的時候往往圍繞一圈花邊以示重要,使我的戰友看得頭疼;二,因為“花邊”也是銀元的別名,以見我的這些文章是為了稿費,其實並無足取。至於我們的意見不同之處,是我以為我們無須希望外國人待我們比雞鴨優,他卻以為應該待我們比雞鴨優,我在替西洋人辯護,所以是“買辦”。那文章就附在《倒提》之下,這裡不必多說。此外,倒也並無什麼可記之事。只為了一篇《玩笑只當它玩笑》,又曾引出過一封文公直先生的來信,筆伐的更嚴重了,說我是“漢奸”,現在和我的覆信都附在本文的下面。其餘的一些鬼鬼祟祟,躲躲閃閃的攻擊,離上舉的兩位還差得很遠,這裡都不轉載了。
“花邊文學”可也真不行。一九三四年不同一九三五年,今年是為了《閒話皇帝》事件,官家的書報檢查處忽然不知所往,還革掉七位檢查官,日報上被刪之處,也好像可以留著空白(術語謂之“開天窗”)了。但那時可真厲害,這么說不可以,那么說又不成功,而且刪掉的地方,還不許留下空隙,要接起來,使作者自己來負吞吞吐吐,不知所云的責任。在這種明誅暗殺之下,能夠苟延殘喘,和讀者相見的,那么,非奴隸文章是什麼呢?
我曾經和幾個朋友閒談。一個朋友說:現在的文章,是不會有骨氣的了,譬如向一種日報上的副刊去投稿罷,副刊編輯先抽去幾根骨頭,總編輯又抽去幾根骨頭,檢查官又抽去幾根骨頭,剩下來還有什麼呢?我說:我是自己先抽去了幾根骨頭的,否則,連“剩下來”的也不剩。所以,那時發表出來的文字,有被抽四次的可能,——現在有些人不在拚命表彰文天祥方孝孺么,幸而他們是宋明人,如果活在現在,他們的言行是誰也無從知道的。
因此除了官準的有骨氣的文章之外,讀者也只能看看沒有骨氣的文章。我生於清朝,原是奴隸出身,不同二十五歲以內的青年,一生下來就是中華民國的主子,然而他們不經世故,偶爾“忘其所以”也就大碰其釘子。我的投稿,目的是在發表的,當然不給它見得有骨氣,所以被“花邊”所裝飾者,大約也確比青年作家的作品多,而且奇怪,被刪掉的地方倒很少。一年之中,只有三篇,現在補全,仍用黑點為記。我看《論秦理齋夫人事》的末尾,是申報館的總編輯刪的,別的兩篇,卻是檢查官刪的:這裡都顯著他們不同的心思。
今年一年中,我所投稿的《自由談》和《動向》,都停刊了;《太白》也不出了。我曾經想過:凡是我寄文稿的,只寄開初的一兩期還不妨,假使接連不斷,它就總歸活不久。於是從今年起,我就不大做這樣的短文,因為對於同人,是迴避他背後的悶棍,對於自己,是不願做開路的呆子,對於刊物,是希望它儘可能的長生。所以有人要我投稿,我特別敷延推宕,非“擺架子”也,是帶些好意——然而有時也是惡意——的“世故”:這是要請索稿者原諒的。
一直到了今年下半年,這才看見了新聞記者的“保護正當輿論”的請願和智識階級的言論自由的要求。要過年了,我不知道結果怎么樣。然而,即使從此文章都成了民眾的喉舌,那代價也可謂大極了:是北五省的自治。這恰如先前的不敢懇請“保護正當輿論”和要求言論自由的代價之大一樣:是東三省的淪亡。不過這一次,換來的東西是光明的。然而,倘使萬一不幸,後來又復換回了我做“花邊文學”一樣的時代,大家試來猜一猜那代價該是什麼罷……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二十九之夜,魯迅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