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魯迅紀念館(魯迅紀念館(南京魯迅紀念館))

南京魯迅紀念館(南京魯迅紀念館)

魯迅紀念館(南京魯迅紀念館)一般指本詞條

南京魯迅紀念館位於南京市鼓樓區察哈爾路37號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內,是中國唯一一所建在中學校園內的魯迅紀念館。

南京魯迅紀念館以介紹魯迅生平,以在南京為主;介紹魯迅作品,以收入中國小教材的為主;紀念魯迅,以弘揚魯迅精神,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京魯迅紀念館
  • 類別:人物紀念館
  • 地點:南京市鼓樓區察哈爾路37號
  • 開放時間:9:00至17:00
  • 館藏精品:魯迅親筆稿件等
  • 門票:免費
  • 開館時間:2006年4月27日
歷史沿革,場館建築,建館意義,辦館宗旨,

歷史沿革

南京魯迅紀念館
2006年4月27日,坐落在南京師大附中的南京魯迅紀念館正式開館。作為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最重要的名人之一,這座紀念館的建成與開放,填補了魯迅曾經工作生活過的南京沒有魯迅紀念館的空白。全國政協委員、魯迅獨子周海嬰出席開館儀式。
2012年,南京魯迅紀念館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增容擴建,布展面積由原來的70平米增加為220平米,展板內容包含“魯迅在南京”、“魯迅與附中”、“與魯迅相遇在教材”、“與魯迅同時代的人”四個部分。
南京魯迅紀念館努力建設成為中學課本中魯迅作品的研究中心,為中學師生學習研究魯迅提供一個較好的平台,從而拉近青年一代與魯迅的距離,使得青年一代閱讀魯迅作品、學習魯迅精神變得更加直接,更加親切。

場館建築

江南陸師學堂及礦路學堂舊址系清末教育建築遺存,位於南京中山北路283號和察哈爾路37號。江南陸師學堂由張之洞奏準創設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南臨妙耳山,占地2公頃,有中式房屋230間、西式房屋15間,其中總辦辦公樓與德籍教員樓為洋樓,余皆為平房。辛亥革命領袖趙聲上將、吳暘谷上將、抗日將領方振武上將等人曾就學於江南陸師學堂。
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3月23日,張之洞奏準設立江南陸師學堂,創辦於南京。在編練自強軍的過程中,張之洞發現“學堂出身之人,究視未學者領會易,長進甚速,是學堂有益,確有明徵”。他認為“練兵必兼練將,而練將又全賴學堂”,決定創設江南陸師學堂,以培養將才。
1898年(清朝光緒二十四年)9月14日,兩江總督劉坤一上奏光緒帝,因江南青龍山煤礦正在辦理礦務,議請“於陸師學堂內添設礦路學一齋,挑選學生分習重力、汽化、地質等學”,28日獲光緒帝準請。礦路學堂聘德國教員,開設國文、德文、日文、測礦學、地質學、化學、熔煉學、格致學、算學、繪圖學等課程。該學堂僅於1898年招收了一期學生,共一個班24人,附設於陸師學堂第二期,二十五年(1899)正月,於陸師第二期附設的礦路學堂開學,收魯迅等學員24人,1901年1月畢業。
辛亥革命後,學堂東部舊址改為兵營;西部舊址改為江蘇高等農業學校,後為國立中央大學林學院標本林,1946年後中央大學附屬中學(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前身)遷入。現存中山北路的總辦辦公樓,原為大門後的第四進建築,2層,磚木結構,現屬江蘇省省級機關事務管理局,2號樓即原德籍教員樓,2011年4月29日起火燒毀。察哈爾路學堂遺存的教員樓,在總辦樓的西邊,2層,磚木結構,坐北朝南,通闊21.8米,高7.2米,屋面覆漆紅鐵皮,開拱形門窗,設內廊,現屬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已闢為魯迅紀念館。
魯迅1898年4月考入江南水師學堂輪機班,同年11月因不滿該校的惡劣風氣退學,十二月考入礦路學堂,1901年1月以一等第三名畢業。魯迅在礦路學堂求學期間開始接觸新思想,寫下“靈台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詩句。1902年3月24日,礦路學堂總辦俞明震帶領官費生魯迅、張邦華、顧琅、伍崇學、劉乃弼及自費生陳衡恪赴日本留學。

建館意義

作為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最重要的名人之一,南京魯迅紀念館的建成與開放,填補了魯迅曾經工作生活過的南京沒有魯迅紀念館的空白。
南京魯迅紀念館(魯迅紀念館(南京魯迅紀念館))
魯迅在南京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記和精神財富。1898年,17歲的魯迅懷著“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生”的想法,從故鄉來到南京,在南京學習生活了4年。1898年5月至1902年1月,魯迅曾在南京求學,先就讀江南水師學堂的輪機科,後轉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路學堂(校址在南京三牌樓,面臨妙耳山,現在南京師大附中的一隅,是魯迅就讀過的南京陸師學堂附設礦路學堂的舊址。魯迅在南京以優異成績畢業並獲得了官費留學的資格。
1902年3月24日,魯迅乘日輪“大貞丸”離開南京,赴日留學。魯迅從南京走向世界,東渡日本,繼續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因此,南京是魯迅走出舊時家庭的首站,更是他走向世界成為中國文化巨人的起跑點。

辦館宗旨

南京魯迅紀念館的辦館宗旨是:介紹魯迅生平,以在南京為主;介紹魯迅作品,以收入中國小教材的為主;紀念魯迅,以弘揚魯迅精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為主,努力把魯迅紀念館辦成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
第一,以“魯迅在南京”為基本的史料布展。魯迅1898年到南京,考進江南水師學堂,後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學堂。1902年東渡日本留學。1912年1月在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工作,4月離開南京,回到紹興。然後去了北京教育部。總的看,魯迅在南京的時間大約是4年多一點的時間。然而,這正是他成長的一個關鍵時期,是他世界觀形成的一個關鍵時期。這對中學生具有極強的借鑑意義。
第二,以“中學課本中的魯迅”為研究對象。魯迅和魯迅作品在中學課本中的存在,是不斷變化的。這種變化是時代變化的一個縮影,它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反映了各種思潮的消長和價值觀的變遷,也許正是通過一個較長時段中魯迅形象的演變,才能更好地尋找到真實的魯迅,鮮活的魯迅,才能從中提取和積澱出最為寶貴的魯迅精神。
第三,探討魯迅在中學生精神成長中的價值、內容和實現方式。幾年來,開設了由校友錢理群教授開發的選修課程,並印製了教材《中學生魯迅讀本》,還參與組織暑期魯迅夏令營活動,展開了“中學生閱讀魯迅”的徵文比賽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