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文化自覺和文學傳統》是2019年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魯迅的文化自覺和文學傳統
- 作者:程致中
- 類別:文集
- 出版社: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9年1月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膠訂
- ISBN:9787567637597
《魯迅的文化自覺和文學傳統》是2019年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魯迅的文化自覺和文學傳統》是2019年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本書將魯迅本體界定為“為現代中國人的生存而奮鬥者”,突出其“過客”式的生命哲學和反抗絕望的悲劇意識,用“為人生”的態度闡釋魯迅。特別關注魯迅“...
比如,我們對《文化偏至論》的理解,遠遠地,距離著它所反映的思想核心。從《文化偏至論》來看,我們甚至可以說,魯迅是先成為思想家,然後才成為文學家的。再加幾句題外話。魯迅是什麼家呢?也許魯迅不一定同意,後人給他加了三頂帽子: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這對於魯迅是合適的,恰如其分的。我想說的是,...
主要對魯迅留日時期的復古傾向和傳統文化意識、科學思想認知,對魯迅作為文化自覺的先驅者的特色及其局限等進行了深入探討;對延安文學觀念的形成與民族主義的關係、延安文學創作中集體創作方式與民間的關係、延安文學觀念中的悲喜劇意識嬗變等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論述。上述內容對重新認知魯迅和延安文學具有重要作用。作者簡介...
1.批判優等生文化 2.來自中國方面的反論 五、“贖罪文學”——來自中國知識分子方面的接近 1.魯迅的“文學的自覺”2.“贖罪文學”解說·譯後記 作者簡介 伊藤虎丸,1927年生於東京,1944年到中國,進旅順工科大學預科,1947年回國,1953年考入東京教育大學東洋文學科,同年接受基督教洗禮,1957年起先後在東京教育...
《魯迅十五講(修訂版)》是2022年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魯迅十五講”(含導言、結語),是對魯迅其人其文的講授,這些講授十分自覺地吸納了東亞世界(以中國、日本為核心)魯迅研究的成果。後一部分內容是四篇魯迅研究筆記(由彭小燕完成),筆記是對東亞魯迅研究重要成果的精細解讀,有助於讀者、聽眾更...
文學經典,魯迅曾說自己的可以稱為文學創作的,是《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朝花夕拾》和《野草》,即所謂的“五種創作”。《魯迅文學與學術經典概論》論述的魯迅文學經典以此為主,同時涉及一些魯迅詩詞和雜文,重點探討作為文學家的魯迅在主體關注、藝術自覺、個性張揚和文化焦慮等幾方面的成就。這部分內容涉及不...
《中外文學名著典藏系列:朝花夕拾》是2011年7月1日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魯迅。內容簡介 《朝花夕拾》特別收錄了包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了忘卻的記念》、《咬文嚼字》等在內的諸多魯迅的精品文章。每篇文章都生動地向讀者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畫面,文筆深沉雋永,是中國現代散文中的...
自由和平等,皆是魯迅一生追求的價值,不分先後,不可分割,因此真正的左派和真正的右派,皆可在魯迅的思想中找到依據,而那些借言左右而他顧者,是魯迅的對立面。本書對學界存在的左右之爭有所分析與省思,並嘗試以魯迅的目光,尋繹自然人性論思想上的線索、學理上的脈絡以及文學上的繼往開來。中國的千年迷宮,...
《世界文學文庫106:魯迅雜文選》是2014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圖書,作者是魯迅。內容簡介 現代雜文的興起、發展和繁榮,則是和魯迅的名字分不開的。在魯迅的筆下,雜文成為一種自由地摹寫世相、描述見聞、評說人事、言志抒情,內容無所不包、思想啟蒙和反抗現實的使命,從而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內涵和獨特完美的藝術形式,...
輯二 文學的文化價值 魯迅對中國現代文化發展的歷史貢獻 魯迅藝術活動的文化目的及其與傳統文學的關係 魯迅的文化哲學思想及其文化反省的方法特性 魯迅的宗教文化觀 魯迅與民俗文化 文學閱讀的境界:震響“共鳴的心弦”文學批評背後的文化考量 中國現代文學的政治化傳統 重讀“五四”五四文學傳統與三十年代文學轉型 論三十...
第五章 魯迅的個性化追求及其人文理想 節 魯迅的民族情懷及其啟蒙思想 第二節 魯迅的東學背景和西學思想 第三節 魯迅的人文理想和“立人”思想 第六章 現代性超越的文藝創作和文學研究 節 文學文本的審美批評 第二節 小說創作的現代性自覺 第三節 學術轉型與中國文學研究 結語 小說雜家的文化使命感 主要參考文獻...
同時,魯迅也象古往今來的許多文學大師那樣,不會受所謂正規藝術形式的束縛。《故事新編》可謂是魯迅藝術觀的必然產物。3.魯迅的創作個性 魯迅的創作個性為諷刺、幽默、富有戰鬥性,這是主導;另外,嬉笑怒罵,皆成文章。這一創作個性在他獨創的另一種文體雜文中得到最好的體現。如果說社會的客觀需要提供了《故事...
、頭髮與“禮物”第二節 價值與虛無:“生命的路”並非“差不多”第三節 對立的世界與分裂的自我 第四章 “雜文性”:魯迅的自我實現及高峰體驗 第一節 張沛君的“冤案”和《野草》的治療與重生 第二節 “雜感家”不自覺的“雜文化”與“雜文性”第三節 “故事新編”:魯迅的自我實現及高峰體驗 結語 ...
陳逸飛畫魯迅像 沈雪晟 楊可揚套色版畫表現形式中的個人風格探究 賈川琳 魯海漫談 魯迅的《祝福》和賽珍珠的《母親》 吳長華 張若谷的一種自我宣傳:辱罵魯迅 王爾齡 魯迅序“左聯”作家著作兩則 李浩 讀書雜記 “現代”的溯源與反思——讀汪衛東著《人·現代·傳統:近三十年人文視點及其文學投影》 曹雲 韓中文學...
作者魯迅曾說:“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因而,《吶喊》是聽革命前驅的將令的作品,也就是服從於“五四”反帝、反封建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遵命文學”。人物介紹 狂人 《狂人日記》中的“狂人”——最先覺醒的叛逆者,革新者形象。“狂人”實際上是一種象徵性的文化性格符號,是作者魯迅運用雙層建構...
(二) 創造現代中國文化:魯迅及其同時代人的文化理想 1.兩套方案 2.標準問題 3.心態問題 (三) “人”與“我”的自覺:現代中國文化建設的核心 1.“五四”話語:兩個“先生”,2.尊重個性和精神:魯迅的主張 3.有關翻譯和創作的兩個比喻 (四) 思想啟蒙與文學直觀:“文學主義”與魯迅獨特的創造方式...
作者以頗具原創性的研究視角和理論模式,通過對魯迅思想與文學世界及其相互關係做了深入的描述與分析,努力發掘出魯迅精神結構的矛盾性、複雜性和悖論性特徵,揭示了魯迅歷史“中間物”意識的深刻內涵和“反抗絕望”的人生哲學,並以此呈現魯迅小說在敘事原則、敘事方法上的文化心理內容。本書目錄 出版序 一個應該大寫的...
《魯迅精品選》是2014年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魯迅 。內容簡介 魯迅我國著名作家,是中國現代小說、白話小說和近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他的作品具有準確、形象、辛辣而又富有回味的語言風格。人物形象生動、逼真,具有極強的社會概括性。文風精練、樸實,筆調幽默,結構嚴謹,結尾巧妙,具有...
該小說深刻地表現了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國國民自輕自賤、守舊排外、逆來順受、自尊自大等劣根性,通過阿Q的“精神勝利法”,把落後農民麻木愚昧、自欺欺人的精神狀態刻畫得入木三分。《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的代表作,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名篇。魯迅通過描寫阿Q這個深受剝削壓迫而不覺悟的貧苦農民的遭遇,深刻地揭露...
魯迅年表(1881—1936)序言 魯迅的小說創作,在他的全部作品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無論是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開創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新紀元。他的同時代人胡適在1924年所寫的《五十年來之中國文學》中說:“至於這五年以來白話文學的成績,因為時間過近,我們不便一一的下評判。……但成績最大的...
“文學”與“大東亞戰爭”——也談“竹內好悖論”“仙台經驗”與“棄醫從文”——對竹內好曲解魯迅文學發生原因的一點分析 日中戰爭的文化空間——周作人與竹內好 戰爭、技術媒體與傳統經驗的破滅——論魯迅小說中的“暴力”與“破壞”作為問題與實際的“魯迅轉變”——一項簡單的歷史考察 何謂“文學的自覺”?——...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1898年改名為周樹人,筆名魯迅,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與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稱為“周氏三兄弟”。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論文、散文、翻譯作品,對五四運動後的中國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20世紀中國的主要作家,是中國現代小說、文學的奠基人...
所以比單一的哲學家或者文學家產生了大得多的綜合效應,在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上發揮了少有人可比的巨大影響。魯迅早期提出的“立人”的主張,實質上就是立科學思維。魯迅終生堅持對中國人思維的批判,他的《狂人日記》是試圖改變中國人思維的文學起點,五四時期的雜文也堅持對中國人思維的批判,《阿Q正傳》則是對...
文學特點 在20世紀20年代,一些寓居於京滬大都市的遊子,目擊現代文明與宗法農村的差異,在魯迅“改造國民性”思想的啟迪下,帶著對童年和故鄉的回憶,用隱含著鄉愁的筆觸,將“鄉間的死生、泥土的氣息,移在紙上”,顯示了鮮明的地方色彩,從總體上呈現出比較自覺而可貴的民族化的追求,開創了現代文學史上堪稱一大...
1.批判優等生文化 2.來自中國方面的反論 五、“贖罪文學”——來自中國知識分子方面的接近 1.魯迅的“文學的自覺”2.“贖罪文學”解說·譯後記 相關資料 相關資料連結:竹內好與伊藤虎丸對魯迅《狂人日記》的解讀 竹內好與伊藤虎丸對魯迅《狂人日記》的解讀 ——以竹內好的《魯迅》和伊藤虎丸的《魯迅、創造社與...
郭沫若等人關於中西文學互證互識的實踐 從作品的具體比較分析出發 ——梁宗岱和李健吾 尼采與中國現代文學 關於現實主義的兩場論戰 第三章 現代文學名家研究 魯迅的《破惡聲論》及其現代性 魯迅研究:一種世界文化現象 茅盾與二三十年代知識分子心態探索 四十年代的叛逆知識分子:路翎的創作 中國的世紀末頹廢:唯美派...
但這一思想過於玄虛,沒有在現實中落實的可能,魯迅於是陷入了思想的迷茫。在五四時期,魯迅猛烈地批判中國傳統文明的“吃人”本質,但喊出的“救救孩子”的呼聲畢竟空洞,伴隨他的是“與黑暗搗亂”的虛無而絕望的情緒。雖然魯迅很早就由俄羅斯文學認識到國家內部是分壓迫者和被壓迫者兩個階層的,只有到二十年代後期...
這一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梁啓超與魯迅等人。他們的文學觀傳統儒家的文論有相通之處,將文藝作為道德倫理的增進器具,如梁啓超的小說有利於群治、文藝可以建設“新民”,魯迅的用文藝改造沉默的國民靈魂等文學主張。另一派美學家則是王國維與蔡元培等人。他們感於辛亥革命以來,道德淪落,國民精神萎靡不振,他們力圖從振興...